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郎窑红鉴别十秘钥(282)

(2020-01-08 10:41:40)

                  清代康熙郎窑红鉴别十秘钥

清代郎窑红鉴别十秘钥(282)

       红釉瓷器,象征吉祥富贵,充满了喜庆之气,深受明清帝王喜爱。明代宣德祭红的釉色艳丽,因烧制难度极大,宣德以后工艺失传了。清代康熙时期,由江西巡抚郎廷极仿烧宣德红釉瓷器,歪打正着的创烧了郎窑红瓷器。据景德镇陶瓷专家考证:康熙郎窑红的釉水里,参有红宝石、红珊瑚和黄金等珠宝类粉末,烧成一窑郎红瓷器,至少需要50多吨松柴,成品率极低,可谓“千窑一宝”。康熙时期民间就有“要想穷、烧郎红”敬畏传言,可见郎窑红瓷器在当时就非常稀有和珍贵。由于郎窑红瓷器烧制工艺复杂、成本太高,不足十年工艺也失传了。乾隆时期民间有仿烧,光绪民国仿制盛行,到80年代以后仿品铺天盖地,都称是康熙郎窑红,搞得藏友眼花缭乱,真假难辨。其实,鉴别康熙郎窑红瓷器,古玩界有口诀:“脱口、垂足、郎不流”,这个说法过于抽象。笔者认为,只要死卡这十个“密钥”,有一项不对,即为仿品。

      1、看器型:郎窑红瓷器如盘、碗、瓶、尊等类,都是皇家祭祀用品,等级极高,制作规范精致,造型具有康熙时期的典型特征。有大、中、小三种类型,每类器物尺寸统一,装烧匣钵统一。也就是说,同类器物的高矮、口径,尺寸标准是一样的。若与馆藏文物的同类造型、尺寸不一样的,即为仿品。

       2、看橘皮纹:真正的康熙郎窑红瓷器,因仿宣德祭红,器身布满橘皮纹,纹眼粗大,眼观清晰,麻麻点点的像橘子皮模样,用手抚摸,既光滑细腻又有凹凸感。这是绝活,所有后世仿品做不出来。

      3、看釉色:康熙郎窑红瓷器的釉面温润如玉,宝光莹莹,令人叫绝的是,釉色可变。白天正常室内光线下,呈鲜艳的宝石红色;正午强阳光下直射,如刚杀的牛血般,猩红猩红的;晚间灯光下,呈深红色,即枣皮红色。因窑温不均,釉面偶有重色斑块,通体釉水流淌,釉色呈上浅下深现象。

      4、看蝌蚪纹:用40倍的放大镜观察,康熙郎窑红釉面流淌过程中,釉水里的气泡,像一池大大小小拖着橘红色长尾巴的蝌蚪,在拼命的往釉面上蹿,感觉像河边的一簇蝌蚪那样,尾巴摇摆灵动自然,活灵活现。

      5、看“糯米砂底”:康熙郎窑红胎质洁白细腻,像刚蒸熟的糯米饭那种感觉,古玩界称“糯米胎”。大件器物足底施透明的米黄色芝麻酱釉,像小米粥的颜色,放大镜下观察,类似农家地锅做米饭留下的锅巴一样的感觉,晶莹透明。由于胎泥淘洗不净,高温烧制时铁离子下沉,米黄色釉面凝结有无数不规则的密密麻麻的黑色铁点,学术界称“糯米砂底”。施芝麻酱釉的器物均不落款。小件器物底足多施苹果绿釉,也有“米汤”釉,多属委托款“大明宣德年制”。说到“米汤底”,其实就是乳白色的釉面。

        6、看修足工艺。康熙早期对修足不够重视,依然沿用明末时期的削足方法,内外各削一刀,内刀轻,外刀重,平切底,成倒梯形二层台式圈足,圈足局部成不方不圆状态,不很规整。小件器物的圈足,多半是“泥鳅背”,很规整。胎釉结合处,生成有亮晶晶的、不均匀的浅黄色氧化物。

      7、看器内施釉:大件器物内里,多施虾青色釉,三百多年岁月的氧化,釉面开有细细的纹片,如同切碎的豆腐脑或堆积的碎玉,细腻莹润,宝光盈盈。小件器物内里如盘、碗类,多施白釉,也有施苹果绿釉。

      8、看“脱口”:康熙郎窑红最初是仿宣德祭红,大件器物的口沿,多是两条清晰明朗的“灯草口”。看上去口沿内外有两道粉白色的平行细线,如同二条白色的圆形铁轨,纤细精致,漂亮秀美。小件器物多是一条粉白色的“灯草口”,纤细秀美。康熙郎窑红的“灯草口”是绝活,至今无人能仿。后期工艺不再严苛,口沿开始往下流釉,口部自然留白,学术界称为“脱口”。

      9、看“垂足”: 郎窑红开片,器身布满牛毛纹,有点状晕散,丝状流淌现象。郎窑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釉面垂流厉害,从口沿到足端,釉水“哗”的流淌下来,这个就叫“垂足”。仿品要么流釉过足,釉水与匣钵粘连,因砍底撬底,足端像狗啃的一样;要么釉面死呆呆的不流淌,没有垂流感。

      10、看“郎不流”:康熙郎窑红还有一个绝活,就是“郎不流”,也是无人能仿。其特点是釉面自上而下流淌,当流釉走到足端5毫米处,嘎!自然的停了下来,这个就叫“郎不流”。凡是人为的阻止流釉过足或砍底现象,均为仿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