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代瓷器底足特征(233)摘转

(2016-05-10 16:18:47)

                 元代瓷器底足特征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为裸态;有的上有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上。即使上护胎汁,也极为稀薄,连汁的颜色也看不出来。宋、清两代瓷器的足底多是有釉的,宋代有的瓷器内外上下通体一色釉面。明代早期沿用元代习惯,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后来多上釉了。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这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是因为蒙古人习惯于把器物放在地上,器底是否上釉无所谓。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因为那些精致的瓷器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只有王公贵族,达官富商们才有可能使用。他们并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精美的地毯上的。有http://s9/bmiddle/5048dcb6t6dadee65c0f8&690人认为是因为元瓷通常又大又重,足底上釉很不方便,在可上可不上时就不上了。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贴切。因为足底上釉要增加几道工序,稍不留神会损坏画面。在元代统治阶级并不刻意要求时,窑主们乐得省些力气而不上釉了。在这种情况下,足底也不必追求光洁,可以一刀旋削完事。而且,元代景德镇瓷窑的窑主与窑工不乏从北方磁州窑南下的。磁州窑就习惯于底部不上釉。

       元代瓷盘的足底虽然也不上釉,但修削得十分干净、平整。即使有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浅。而瓶、罐类则不然,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连修削时在已经修削过的底面上溅粘的瓷土也不掸扫干净。主要原因在于垫烧面的不同。瓶、罐类是足圈端垫烧的,而瓷盘除了特别受到重视而修削细致这一点外,它是足圈端与盘底同时垫烧的。这也是瓷盘底部绝对不会出现釉斑的原因。

          元瓷底部常见火石红斑、芝麻斑点、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除了瓷盘,多见釉斑。

       火石红斑和芝麻斑点见附图1221。上图为火石红斑,中图为黑色芝http://s3/bmiddle/5048dcb6t6dad63c70c22&690

    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见附图1222。其中b、e、f三底的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都很明显,a、c、d三底的螺旋状切削痕明显而跳刀痕不明显。这些痕迹是瓷工在修胎底时留下的。从图可以看出。瓷工削底是从外缘向底心推进的,止于底心,一刀完成。由于转台转速较慢,吃刀量大,转动不够平稳,因此造成特别明显的螺旋状切削痕迹和深浅不一http://s2/bmiddle/5048dcb6t6dadce569d41&690细致。虽然在别朝瓷器的底部,可见切削痕迹的也有,但如元瓷这样明显几乎是绝无仅有。有的底部修削痕迹呈现出十分美丽的图案,见左下图。从图可以看到,螺旋花纹的初始部分粘结着后续部分切削时溅附上的瓷土,而下图可以看到修削时器底表面出现的破碎斑痕,即所谓失泥现象。

       左下图显示元瓷底部的干裂现象。人们常常可以在元瓷底部发现有一些细长裂口。出现这种裂口的原因可归结于修胎时瓷胎尚未足够干燥。对尚未足够干燥的瓷胎修底后,胎http://s11/bmiddle/5048dcb6t6daeaf17e94a&690原因比较复杂。它是窑工给底部施护胎汁前未把修底时粘附在上面的泥屑掸扫干净,而护胎汁也很脏,马马虎虎一抹,结果弄得一塌糊涂。这些图表明,元瓷底部处理是很马虎潦草的。

       有的元瓷底部附有泥沙或矿物质,它们是长时间浸泡在泥水中,在水逐渐干枯时,水中所含物质在底部慢慢沉积的结果。附图1228是它们的放大图。http://s1/bmiddle/5048dcb6t715e463dad00&690为起苍。附图a里的旋涡状印痕是瓷器底部的削底痕。

    元瓷底部常常有釉斑,见附图1229。这种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明初还可以见到底部的釉斑现象,以后就几乎见不到了。这种釉斑显然不是偶然沾染上去的,也不像釉工不经意涂抹的,到像是釉工为自己绘画上釉的瓷器随手做的标记http://s9/bmiddle/5048dcb6t6daf72562c98&690

      瓷器底部的裸露状态在明瓷上还时不时的出现,因为这样处理简单,省时、省工、省料。即使到清顺治时,还有底部不上釉的瓷器。

      再明确一点,上述底部干裂、失泥、附杂、釉斑现象在元瓷大瓷盘上是绝不会出现的。这进一步表明,元瓷大瓷盘的制造是特别经心的。附图里,各底部图样下面的“青花”、“釉里红”等标注是该瓷器所属的品种。 



                                  瓷器鉴定学习——底足鉴定

 

    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带有它们自身不同的DNA,这些不同点在器物的露胎处——底足往往有许多表现。

   在做胚、垫烧、出窑的时候,由于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显示或红、或灰、或白的胎色;

   修足时因各代工艺方法有异,就产生乳丁、跳刀、同心圆、旋挖痕的不同状况;

   装窑时由于垫并或垫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迹;

   入窑后又由于胎土含铁元素随水汽外泄使露胎处显示桔黄、桔红的窑红色;-----

   试找出一些有特征的器底进行学习,以提高鉴瓷能力。

http://s9/middle/94fa0a7agbb97106243f8&690

晋:越窑  底部垫烧痕

http://s8/middle/94fa0a7agbb9712639057&690

唐:越窑 底部垫烧痕

http://s13/middle/94fa0a7agbb97169799ec&690

唐: 长沙窑 底部刮痕

http://s14/middle/94fa0a7agbb9716c3129d&690

唐: 洪州窑  底部刮痕

http://s9/middle/94fa0a7agbb9718e2a618&690

唐: 五代 邢窑 玉璧底

http://s16/middle/94fa0a7ag7928b5f2649f&690

宋: 湖田窑 底部垫烧痕

http://s2/middle/94fa0a7agbb97203d2191&690

元:  底部乳丁

http://s15/middle/94fa0a7agbb9722f232de&690

元: 挖底旋

http://s6/middle/94fa0a7agbb9723110dd5&690

元:乳钉

http://s7/mw690/935deb07tdf9f1f963816&690

http://s9/mw690/935deb07tdf9f1fa38cb8&690

http://s1/mw690/935deb07tdf9f1fae5610&690

http://s7/mw690/935deb07tdf9f1fb971b6&690



http://s4/mw690/935deb07tdf9f20fa5b53&690

元:平挖足

http://s4/mw690/935deb07tdf9f2ec5daf3&690


明:粘沙 

http://s13/middle/94fa0a7agbb972a619b5c&690


明: 糊米底 

http://s4/middle/94fa0a7agbb972a98fce3&690


明: 跳刀痕

http://s14/middle/94fa0a7agbb972a9e8b4d&690


  清:康熙 综眼 

http://s5/middle/94fa0a7agbb972d3fc3b4&690


              

            从底足看瓷器

 1-11-22 16:10:25)
标签:    陶瓷鉴定,不妨从底足着手。小小的底足能反应瓷器的重要
特征,抓住这些特征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
发现真品。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底足特征:
  比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
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到清代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我们要抓住这些特征,结合各方面的经验,
我想对鉴定瓷器会有帮助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