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生活的昆虫

水黾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淡水水域的水生蝽类,属于半翅目昆虫。习常所见在静水的坑塘、湖泊或水库水面上滑行的一些暗褐色昆虫,就是水黾。它们喜欢成群生活,靠着水的表面張力所形成的水膜在水面上活動,动作十分灵活,但从不潜入水中。
http://s10/mw690/004mlAYfzy6InWpzcOB69&690
据报道,美国科学家已探明水黾之类的昆虫是怎样在水面上行走的。他们的研究指出,昆虫在水面行走,不像过去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依靠虫足运动使水表产生微波的推进力。实际上,水黾主要利用3对多毛的长足在水中制造出螺旋状的旋涡,借助旋涡的推动力,从而以每秒150厘米以上的速度向前行进。研究者是使用尖端跟踪装置和高速视频照相技术,捕捉到不同水生昆虫在水面上行走的清晰过程,从而揭开了这一秘密的。
水面薄膜不但是水黾立足谋生的场所,也是它们获取有关周围环境信息的平台。只要稍微留神,就会发现水黾对水面的动静是十分敏感的。即便是一两滴水落到了水面上,它也会急忙逃避。为什么水黾的感觉这么灵敏呢?这是因为它的足关节间有灵敏的振动感受细胞,能感觉到水面上的轻微波动。对于这种水生昆虫来说,感受四周的动静对生存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送到面前的美食,还是猛扑过来的天敌,都会引起水面的波动。
仰泳蝽也属于半翅目水生蝽类。这类昆虫的生态极其特殊,一生大部分时间背部朝下仰卧在水面,很像人类仰泳的姿势,因此得名仰泳蝽。它的足部和腹部顶端与水膜接触的地方形成凸起;仰泳蝽能够离开水面薄膜沉入水下或游泳于水中,常常游到浅池塘底部寻找食物。作为水生昆虫,仰泳蝽的体躯腹面,有一层直立的疏水性毛,当虫体潜入水中时,在毛间可携带一层气膜或气泡,从而可满足其在水中生活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才需要再到水面上来换气。
http://s3/mw690/004mlAYfzy6InXc9ybE32&690
豉虫是成群生活在池塘和河湾里常见的黑色小甲虫,又称“豉甲”,它们的体形和聚在一起的样子就像一堆“豆豉”。豉虫体长5~15
http://s15/mw690/004mlAYfzy6InXuSGAefe&690
豉虫经常在水面活動,它们的身体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上,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能轻快地在水面上滑来滑去,通常总是滑动其中足和后足在水面弯曲前进或兜圈子,仿佛花样溜冰似的。豉虫也能在固体表面上爬行,还能潜水和飞行。它也有通过水波传递和接受信息的特殊本领,当它们在水面活动时,触角置于水面薄膜上,以此探测由前方障碍物反射来的微波,以便及时调整前进的方向。它们还通过分区的复眼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同时它们对水面微波信息的反映快如闪电,一有情况,立即转动身体,逃之夭夭。
淡水跳虫体形很小,身长不超过9毫米,它的腹部下方有一个特殊的弹跳器官,平时弯曲藏于体下,由一个小夹钩勾住,当夹钩松开时,拉紧的弹器一松开就能拍击水面,将自身向前方空中弹出相当于体长15倍的远处,如此特殊的形态结构和行为使它们成为名副其实的“跳”虫。淡水跳虫身体很轻,善于在水面薄膜上爬动,取食由风吹落到水面上的植物孢子和花粉。它的身上唯一可能被水打湿的地方是它腹面的黏管。黏管的钝端对着水膜表面,它能使体轻的跳虫沾在水膜上,以免被风吹走。此黏管也可能有吸水和排泄废物的功能。
总起来看,水面动物能够在水面薄膜的上、下生活,根本的原因在于這些動物的軀体都很小,水面薄膜对它们的支撐力與昆虫-水面的接触面積相关;其反作用力(地心引力)則與动物的質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