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20.7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
(2019-09-17 07:59:46)分类: 华杉讲透论语 |
【原文】
【华杉详解】
二、不戒视成谓之暴 不事先告诫人,到时候却突然要查验他成功没有,这叫暴。 你布置了任务,你自己要跟进管理,经常督促、跟催、检查、辅导,盯着大家着实推进,渐次整理。如果你布置了任务就不管,到时间突然来检查事情成功没有,这就叫暴。 孔子说这个,很有意思,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企业管理课堂上经常讲的。做领导,不是布置了任务就等到时间收获成果。如果这就是领导,做领导岂不是太容易了。领导领导,要带领,要辅导,否则就是暴。
三、慢令致期谓之贼 下命令的时候,他拖拖拉拉,总是不定事,而一旦他下了命令,对你的完成日期,却非常严苛,时间紧,任务重,毫不体恤别人,完不成就处罚。这样的人,叫贼。 为什么叫贼呢?张居正说,那事情难以仓促办成,必然伤人害物,人财都有损失,这不就是遭贼了吗? 这一条我想很多人都有共鸣了,好多甲方都是“贼”,今天布置任务,明天就要结果,逼着乙方通宵加班。实际上呢,之前有很长时间,他拖拉了。之后也没那么急,但是他不考虑别人。这体现的,是管理水平和领导水平的不足,也是个人修养的缺憾。
领导力,首先是率先垂范,自己做到。然后是宅心仁厚,心里随时装着别人。荀子记载,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曾经处理了一个案子,一对父子相互诉讼,季康子认为父子相讼,有损孝道,要把他们都杀了。孔子却把他们关了三个月,就放了。季康子不高兴,说孔子执法不严。孔子说:“慢令谨诛,贼也。今生有时,而敛无时,暴也。不教而责成功,虐也。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下命令很散漫随意,诛杀却很严格,那是贼;对人民横征暴敛,那是暴;没有教导人民,却要他们成功,这是虐。等我们自己把这三条改正,做好了,才可以去要求人民,才可以做一个执法者。
四、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犹之与人也”,本来就要给人财物,但是在出纳的时候,就是说在真要给出去的时候,哎呀,你看他那个难受劲儿,不舍得呀,不想给呀,磨磨叽叽呀,好像他是替人保管钱财的有司,自己没有权力处理财物似的,小心翼翼。这样小气呀,做不了领导! 这是钱财上见英雄了,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其实,钱财关比美人关难过多了。很多人能付出爱,但是付不出钱。
谁是这样的人呢,最典型的,项羽。项羽对人好得不得了,就是不舍得给钱。韩信离开他,这是一大原因,《史记?淮阴侯列传》里,刘邦问韩信项羽为人如何,韩信说得很形象: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他要给人封官拜爵的时候,官也封了,宣布了,印也刻好了,他就是过不了“出纳”这一关,把印抓自己手里,磨磨叽叽,印刓敝,把那印的边角都在手里磨圆了,就是舍不得拿出去,那等印的人都要崩溃了。
【读书笔记1】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
细读《论语》我们发现,“富民教民”和“尊五美屏四恶”的思想应是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总纲,是我们理解其整个思想架构的锁钥。
据载: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富民教民”是孔子提出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战略目标,而其“尊五美屏四恶”的思想则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富民、教民的问题。
《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有若在答哀公问时,也明确表达了这种思想观点。“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
那么,为政者又该如何“教民”呢?很明显,孔子“尊五美”思想中的“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从两个方面为我们作出了说明:
其次,“威而不猛”,就是要求为政者要修身正己以立其威,使人望而生畏。孔子讲:“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其实说的就是正己正人的道理。孔子认为,为政之要首在“正人”,欲“正人”必先“自正”。《论语》中孔子反复提及了这种正己正人的思想。“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他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又:“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在孔子看来,正己以立威、宽政以待民,教化民众,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