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八章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2019-08-29 22:07:54)
分类: 华杉讲透论语

【原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华杉详解】 “逸民”,是隐逸高尚的人。这里,孔子评价了七个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伯夷、叔齐的故事,前面讲过多次了,孔子说他俩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是完全不妥协的。以至于饿死,也不降志辱身。 柳下惠和少连呢,是能妥协的,能降志辱身。柳下惠三次被罢黜,他也不在乎,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但是,他不放弃自己做事的原则,我来,就按我的原则来,不按我的原则,我就去。所以孔子说他出言必合乎伦理,行事必考虑恰当。但是,也不过如此吧!少连的事迹不太清楚,只在《礼记?杂记》中出现过,孔子说:“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

虞仲和夷逸呢,隐居放言,隐居起来,自然行不必中其虑,怎么做都行;言不必中其伦,说什么也无所谓。隐居,独善其身,其然身中清,身体合乎清廉;废中权,废弃自己,也是他们的一种权衡。 虞仲和夷逸的事迹,不太清楚。有人说虞仲就是吴泰伯的弟弟仲雍,那是牵强附会,没有证据。我们就不管他们是谁了,隐居自废,无言无行,后人都不知道他什么来头,这更符合他们的形象吧。 孔子接着说自己:“我呀,我跟他们都不一样,我是无可无不可,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从前面遇到四位无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丈人;孔子再列举七位先贤逸民,做了一个总结;也表明自己心迹,他们对世道的态度我懂,但是我跟他们不一样,我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什么意思呢?孔子没往下说,不过,孟子有一个评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这是孟子的四种圣人论 伯夷是圣之清者,一点也不妥协,既不同流合污,也不和光同尘,都快赶上不共戴天了,所以饿死也不食周粟。 伊尹是圣之任者,以天下为己任,并且担起了这个责任。孟子说他,一想到天下还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尧舜之道的德泽,就好像是自己把他推进沟里的一样,一定要把他救出来,就是这么强的责任心! 柳下惠是圣之和者,“和”,就是和光同尘。不辞小官,进不隐贤,有一点小机会,就做一点小贡献;退而不怨,不给我机会,我自己回家待着,有机会还来!

孔子呢,周游天下,颠沛流离,到处找机会,可以快点走,也可以慢点走,可以待下来就待下来,待的时间可以长,也可以短,可以做官,也可以不做官,无可无不可,咋的都行,这就是圣之时者。 孔子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觉得,是一种“无我”的状态,并不要非留一个什么样的声名在身后,你说我是圣人也行,你说我是丧家犬也无所谓。就像他说的,断绝“意必固我”四种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无臆测心,无期必心,无固执心,无自我心。 这就是无可无不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