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15.10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
(2019-08-03 10:10:47)分类: 华杉讲透论语 |
【原文】
【华杉详解】
朱熹注解说:“颜子王佐之才。故问治天下之道。曰为邦者,谦辞。”这话很不得了,在朱熹的眼里,颜渊之才,之德,不是辅佐一下鲁君、卫君之类,而是可以辅佐周天子,治全天下,他问“为邦”,只问一国,那是谦辞,话里问的是一“邦”,心里问的是“周朝联邦”,是全天下。而孔子也知道他问的是全天下,孔子给他的回答,和答别人不一样,答得十分具体,师徒俩直接就讨论具体问题:
第一条,用夏朝的历法。 历法,可以说是文明的第一件事。鲁滨孙一个人漂到孤岛上,他也要每天在石壁上刻一道,记一记日子。历法也是治国第一件事,因为历法代表政权,建国先定纪元,定年号,定历法,是天子的第一责任,也是第一权力,给全天下定哪年是元年,一年多少天,每个月多少天,什么时候是正月,什么时候是初一,什么时候是闰月等等,并且给各种国事、政事、农事、祭祀定个日子。前面《八佾》篇我们不是学习过“告朔饩羊”的故事吗,周制,天子于每年冬季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朔,就是新月,每月初一,告诉你什么时候是正月,哪一天是初一。诸侯呢,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开月例会。
这样我们就理解朱熹的注解了,孔子第一句就回答用什么历法,历法代表政权,是天子的事,不是邦国诸侯的事。所以朱熹说颜回问邦是谦辞,他问的是天下,孔子答的也是天下。 孔子身在周朝,他不是一直倡导要恢复周礼吗?怎么第一大事就是要恢复夏历呢?这是实事求是,对前代的政举,实事求是地分析,加以损益,该删的删,该增的增,该继承的继承,该改正的改正。 前面说了,历法代表政权,历代新朝建立,第一是要改纪元,定年号。这个,一直持续到民国,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才确立公元纪年,和全世界接轨了。第二呢,还要定历法,中国的阴历是汉朝成型的,一直用到清朝,辛亥革命后改用阳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确定了用阳历。 在夏商周时代呢,除了定纪元、定历法,它还要改正朔,把哪个月是正月也给改了。孔子说要恢复用夏历,就是因为夏历、殷历、周历,正月都不一样。夏历的正月,就是我们现在用的阴历的正月。殷历呢,它把正月往前面提了一个月,以阴历的十二月为正月,为一年的开始。到了周朝,又把正月再提前一个月,以阴历十一月为正月。所以夏商周三朝,春夏秋冬的开始时间都不一样,各差一个月。夏历现在叫阴历,又叫农历,为什么呢,它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的。正月就差不多春天来了,该准备播种了,符合春种秋收的节奏。所以孔子说应该恢复夏历。不过等秦始皇统一天下,他要和前朝不同,他把正月又提前了一个月,到阴历十月,春夏秋冬全乱了。
最后谁听了孔子的意见呢?汉武帝。到了汉朝,汉武帝恢复了夏历的正朔,以夏历正月为正月,这才一直沿用到我们今天。我们过的春节,正月初一,就是夏历的正月初一,按孔子的意见办了。
第二件事,坐殷朝的车。辂,音lù,本指大车前的横木,也指大车,也写作“路”,因为在路上跑嘛。殷朝的辂,又称木辂,就是木材做的,上漆而已。到了周朝,比较奢侈,周制有五辂,玉、金、象、革、木,前面四等分别镶嵌玉器、金子、象牙、皮革。孔子认为,木辂就可以了,车的大小规格,已经可以区别出身份大小尊贵,何必还要奢侈装饰。比如现在你用奔驰600做国宾车,已经可以了,不必再改装各种配置,搞得花里胡哨的。上面这么搞,老百姓开一个奥拓他也要改装,全民奢侈浮华之风就带起来了。
音乐不仅是治国的大事,也是教育的大事。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成就于学乐。 现在是自由的现代社会,没有谁禁止大家听什么样的音乐。但是作为领导者,倡导什么样的音乐,仍是国之大事。作为家长,给孩子听什么样的音乐;作为个人,选择听什么样的音乐,都是要高度重视的事情。 很多企业,作为企业文化,也有企业歌曲,但是,没有真正深刻的认识,或者也没有那个水平,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人心,不能发挥作用,这也是一个企业管理的大器,能懂得的人太少了。
第六件事,“远侫人”,因为“侫人殆”。 “侫”,同“佞”,两层意思,一是有才智,故自称“不佞”,就是“不才”的意思;二是巧言谄媚。所以侫人,就是有才智,特别是有口才,特别能谄媚巴结蛊惑他人的人。这样的人特别特别多,互联网时代更多,因为蛊惑人的渠道更方便了。
“侫人殆”。“殆”,同《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殆,就是完蛋,你别不信,侫人能让你完蛋。侫人和郑声一样,都能惑人心智,把人导入歧途。跟什么人在一起,你就会变成什么人,这是人的本能,所以,要非常谨慎地选择自己接近的人,选择自己玩乐的圈子。远小人,是最重要的修身原则,也是最重要的管理原则。 在远小人这个问题上,最重要就一条,千万不能自信。不要相信自己能“出淤泥而不染”。或者自以为能把握住,能限制住小人。自信是成功人士最大的弱点,是“致命的自负”,会吃大亏,遭大难,殷鉴不远,谁呢?齐桓公小白。管仲临死,要他疏远易牙、开方、竖刁,他不听,继续重用三人,结果等他生病临死,诸公子争位,三人作乱,都没人给他送饭吃,齐桓公是活活饿死的,饿死之后,尸体停了六十七天没人管,生了蛆,蛆虫都从窗户爬了出来。等公子们争位尘埃落定,新君无亏才把他葬了。
齐桓公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因为他自信,他认为自己把握得住,控制得了,其实任何人都把握不住,控制不了。你能相信自己比齐桓公还伟大吗?
诸葛亮总结了六个字:“亲贤臣,远小人。”这个一刻也不能放松。不过,他这话写给阿斗,也是对牛弹琴。《资治通鉴》我来来回回读了三遍,一千三百多年治乱兴衰,来来回回,就六个字:“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臣,远小人”,这六个字著作权是诸葛亮的,之前是孔子的思想,再之前呢,是黄帝时期的一个牧马童提出来的。 《庄子》记载,黄帝出游迷路,问谁都不知道,碰到一个牧马童,他知道得清清楚楚。黄帝说,哎呀你啥都知道呀!我问问你,怎么治天下你知道不?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何异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小童说治天下和牧马没区别,就是把害群之马清理出去就是了。黄帝马上下拜,说这牧马童是上天派来教他的老师。 清理害群之马,比找出千里马还重要。因为千里马其实不用你找,环境好了,他自己会冒出来。但是有害群之马,这组织好不了,你也好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