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15.6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
(2019-08-02 08:04:16)分类: 华杉讲透论语 |
【原文】
【华杉详解】
儒家的明哲保身之道,是最为人所诟病的,觉得儒家不够英雄,不能斗争。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其根本观念,主要有以下六条:
1.
2.
3.
4.
《诗经》原文:“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明”,是明于事,“哲”是哲于理。能明晓善恶,又能辨别是非,保证自己的品德不受污染,做别人下属的,要早晚勤奋来侍奉你的上司。公司里如果风气不好,人家混日子,你不要跟着混,你要明哲保身,不腐败,不偷懒,天下乌鸦都一般黑了,你也要保证自己不能黑。
5.
6.
我们可以看到,当国家无道的时候,或单位乱七八糟的时候,有四个选择:1.同流合污。 2.明哲保身。 3.坚决死磕。 4.辞职走人。 每个人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注意,自己选自己的,别说别人。你别自己选择同流合污,却骂别人软蛋不去死磕。那就无语了。
[链接阅读】孔子的进退观
1.“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14·1)。
孔子主张“邦有道”时要积极入世,有所作为,在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同时,也要让自己的生活富足起来。如果生逢盛世,自己却碌碌无为,穷困潦倒,这是可耻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8·13);如果“邦无道”,孔子则反对出仕做官,因为这违背了儒家的政治理念。为了俸禄而放弃自己的政治信仰,这也是可耻的事情,“邦无道,谷,耻也”(14·1),“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
其次,身处危邦乱世,孔子主张全身守节,隐退江湖,他曾多次向学生表达了这一观点:“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8·13),
2.
孔子是一位社会责任感极强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是不会轻易妥协和放弃的。当个人理想与现实政治发生冲突时,孔子选择退隐,其实这是一种处世策略,一方面可以全身远耻,另一方面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冷静地观察时局的发展与变化。所以孔子的“隐”是一种有所“怀”,有所“藏”的退隐,后来孟子又进一步将其归纳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在进退出处问题上,孔子曾分别对四个人做出了直接评价:一是卫国大夫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15·7),孔子的评价是“直哉”,显然孔子对史鱼的做法是不认可的;二是他的学生南宫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5·2),孔子认为他无论治乱都能保全性命,虽未必高尚,但做法可取,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三是卫国大夫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5·21),孔子认为他是一个富有大智慧的人,不仅能全身,还能远耻,所以说他的智慧也许别人能学,但他的愚钝却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四是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5·7),孔子的评价是“君子哉”,也就是说,他的道德修养已臻最高境界!何谓“卷而怀之”?就是身处危世而不坠其志。
4.《左传·哀公二十年》中也有一段文字可作补充:“楚王问曰:‘史黯何以得君子?’(晋)楚隆对曰:‘黯也进不见恶,退无谤言。’王曰:‘宜哉。’”能够做到“退无谤言”,这说明其行为举止皆得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