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五章15.6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

(2019-08-02 08:04:16)
分类: 华杉讲透论语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华杉详解】 史鱼和蘧伯玉,都是卫国大夫。孔子评价二人,说史鱼真是直!正直,刚直,直接。有多直,多直接呢,“如矢”,像箭一样,什么话,什么事,都像箭一样直射出去。史鱼一生刚直如矢,死后还向卫灵公直直地射了一“箭”,就是著名的“史鱼尸谏”。他临死对儿子说:“蘧伯玉是贤人,我多次向国君举荐,国君还是不用他。弥子瑕是小人,我多次劝国君疏远他,国君还是不听。我身为国家大臣,却见贤不能进,见不肖不能退。死后没有资格把灵堂放在正堂,你把我的尸体放在窗户边,就算成礼了。”史鱼死后,儿子不敢不照办,卫灵公来吊唁,看见史鱼的遗体放在窗户边,大吃一惊,问为何对亡父如此无礼。史鱼的儿子把史鱼的交代汇报给他。卫灵公深为震动,马上命令把史鱼的遗体安放在正堂,并立即重用蘧伯玉,辞退疏远了弥子瑕。

    孔子对蘧伯玉的评价呢,他说蘧伯玉是真君子,怎么个君子呢,国家有道,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呢,他可“卷而怀之”。“卷”,是收起来,“怀”,是藏起来。天大本事,收起来,藏起来。还是用行舍藏的意思,遇到无道昏君,不贪恋权位,不同流合污;也不跟他死磕,以免招祸。自己回家“冬眠”,以待天时。等得来,用之则行;等不来,死了也不遗憾。 孔子是赞成谁呢?当然是赞成蘧伯玉。史鱼是够直啊,死了还把卫灵公摆上台,好在卫灵公良心未泯,怎么说还是个好人。如果真碰上个暴君,恼羞成怒,可能给全家招祸。朱熹引用杨时注解说:“史鱼之直,未尽君子之道。若蘧伯玉,然后可免于乱世。如史鱼之如矢,则虽欲卷而怀之,有不可得也。”可见他们都不赞成史鱼。

儒家的明哲保身之道,是最为人所诟病的,觉得儒家不够英雄,不能斗争。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其根本观念,主要有以下六条:

1.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在,要尽孝道,不能跟君王死磕,把自己命给搭进去了,谁来替我尽孝道呢?

2. 家庭比国家重要,家在前,国在后,不能给家庭招祸。

3. 世道总是治乱交替,不是一己之力能改变。乱了,卷而怀之,等待。

4. 明哲保身的关键底线,是不同流合污。你们要乱来,我不参与,我回家种红薯去。明哲保身的保身,本意不是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而是出污泥而不染,保证自己不受污染。

 

《诗经》原文:“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明”,是明于事,“哲”是哲于理。能明晓善恶,又能辨别是非,保证自己的品德不受污染,做别人下属的,要早晚勤奋来侍奉你的上司。公司里如果风气不好,人家混日子,你不要跟着混,你要明哲保身,不腐败,不偷懒,天下乌鸦都一般黑了,你也要保证自己不能黑。

5. 对君王要敬,就算他是个坏蛋,但君臣次序不能变,不要反抗他,等他自己过去了,下一任君王再说吧。这个,在《中庸》里总结明哲保身时说:“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在上位,不在下人面前骄傲;在下位,不跟上级对着干。国家有道,说出话来就能经世济国。国家无道,能够保持沉默保全自己。

6. 还有一条,在孔子的时代,还没有进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当国家无道的时候,孔子们还有一个选择,走!事实上,他也一直在走。 这就是儒家明哲保身的君子标准了。  

 

我们可以看到,当国家无道的时候,或单位乱七八糟的时候,有四个选择:1.同流合污。 2.明哲保身。 3.坚决死磕。 4.辞职走人。 每个人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注意,自己选自己的,别说别人。你别自己选择同流合污,却骂别人软蛋不去死磕。那就无语了。

 

[链接阅读】孔子的进退观

 

1.“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14·1)。

孔子主张“邦有道”时要积极入世,有所作为,在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同时,也要让自己的生活富足起来。如果生逢盛世,自己却碌碌无为,穷困潦倒,这是可耻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8·13);如果“邦无道”,孔子则反对出仕做官,因为这违背了儒家的政治理念。为了俸禄而放弃自己的政治信仰,这也是可耻的事情,“邦无道,谷,耻也”(14·1),“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

 

其次,身处危邦乱世,孔子主张全身守节,隐退江湖,他曾多次向学生表达了这一观点:“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8·13),

 

2.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7·11),“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孔子是一位社会责任感极强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是不会轻易妥协和放弃的。当个人理想与现实政治发生冲突时,孔子选择退隐,其实这是一种处世策略,一方面可以全身远耻,另一方面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冷静地观察时局的发展与变化。所以孔子的“隐”是一种有所“怀”,有所“藏”的退隐,后来孟子又进一步将其归纳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在进退出处问题上,孔子曾分别对四个人做出了直接评价:一是卫国大夫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15·7),孔子的评价是“直哉”,显然孔子对史鱼的做法是不认可的;二是他的学生南宫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5·2),孔子认为他无论治乱都能保全性命,虽未必高尚,但做法可取,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三是卫国大夫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5·21),孔子认为他是一个富有大智慧的人,不仅能全身,还能远耻,所以说他的智慧也许别人能学,但他的愚钝却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四是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5·7),孔子的评价是“君子哉”,也就是说,他的道德修养已臻最高境界!何谓“卷而怀之”?就是身处危世而不坠其志。

4.《左传·哀公二十年》中也有一段文字可作补充:“楚王问曰:‘史黯何以得君子?’(晋)楚隆对曰:‘黯也进不见恶,退无谤言。’王曰:‘宜哉。’”能够做到“退无谤言”,这说明其行为举止皆得体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