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2.17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原文】
【华杉详解】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达”是什么呢?是通达,是到达,到位。“内有诸己而达于外”,心中有诚,肚子里有货,自然发散出来,到达于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达,通过修养自己,到达全天下。 这“达人”呢,质直而好义,他不是有心求别人知道自己,而是为人质朴正直,行事好义,事必求当其理。合乎义理就做,不合义理就不做,笃笃实实。 对别人呢,察言观色,时刻注意照顾别人的感受,反观自己说话做事的得失。 “虑以下人”,是长存谦退之心,不敢忤慢他人,总是注意把自己处在别人之下,不行我就退一退。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达人啊,最怕的就是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所以宁退勿进,才能进退自如。不怕被人占便宜,就怕不小心占了别人便宜,多留余地,才能游刃有余。 达人这样做呢,人人都欢迎他,他去哪都能达。他不求名誉,而名誉必归之,他就既闻又达,闻达于诸侯了。
后来,曾子的弟子,也曾经问过曾子这个问题:“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 曾子说:“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知其不足,是谓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 不会就赶紧学,有疑问就赶紧问,做事跟着贤人学,再艰险的路,跟着走,总能达到。今天的小子们呢,胜心太重!不愿意居人之下,不愿意事奉老师,耻于不知,但更耻于下问,等到要做时,又没本事,这就惑暗了,惑暗一生,那就不是达人,是穷民。曾子说的,和孔子一样,达,是低头去学,是埋头苦干,是匍匐前进!
“闻”呢? 孔子说:“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闻”,是“色取仁而行违”,简单地说,就是“装”!张居正说,“德修于己,而人自信之”,这叫达。而“闻人”呢,存心就要闻名,矫饰情貌,做出个善人君子模样,这叫“色取仁”,而实际呢,“行违”,做的不是那么回事。但是他装得像啊,所以全家赞誉,天下闻名。 这个有原型,金庸小说里的岳不群就是这样的闻人。
《汉书》给王莽盖棺定论,引用了《论语》的这段对话。与王莽相应的,中国五千年第一达人是谁呢?
白居易有诗为证: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就是周公啊!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极深,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他卑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他与人交注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个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大戴礼记·千乘》即子张氏之儒的文献。本篇记载:"下无用则国家富,上有义则国家治,上有礼则民不争,立有神则国家敬,兼而爱之则民无怨心,以为无命则民不偷,昔者先王立此六者而树之德,此国家所以茂也。"章太炎解释为"下无用即墨之节用,上有义即墨之尚同,立有神即墨之明鬼,兼而爱之即墨之兼爱,以为无命即墨之非命,盖施政之术不尽与修己同也。"《用兵》认为"圣人之用兵""以禁残止暴于天下","贪者之用兵以刈百姓危国家"。与《墨子·非攻》中的"诛"和"攻"实为同义。"诛"即"圣人之用兵";"攻"即"贪者之用兵"。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中,众多孔门弟子注名者不多,他是注名者之一。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