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19-01-26 07:45:43)分类: 华杉讲透论语 |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华杉笔记】
朱熹注解说:“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智者不惑。我们经常有疑惑的地方,太多太多了,疑惑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是疑惑,还自以为明白。
疑惑,是因为不明白那道理,抓不住那本质。张居正说,只有智者,把天下的道理都讲究研求,明白透彻于心,所以事物之来,其是非可否,隐微曲折,无不洞达分晓,便是疑难的事,巧诈的言语,也一毫炫乱他不得,何惑之有?
不明白怎么办?问别人。但“别人”有很多,都是大师,专家,说法还不一样,不知道信谁的,还是不明白。这时候就挑一个信,真发现信错了,再换。不要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或者谁都不信,问一圈,自以为自己比谁都高明,自己弄出一套来。
君子追求理想,但得不到也不遗憾,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入而不自得,不管遭遇什么,都能守持自己,自得其乐。
《中庸》说“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安于所处的地位,做好分内的事,不操心愿望那分外的事。你想往上走吗?想操心那在高位的人操心的事吗?你能做好分内的事,自然有机会往上走。最常见的就是自己分内的事不认真做,老想做“大事”,那忧虑就太多了!
勇者不惧
不过也有做到勇者不惧的,就是王阳明,面对昏君,面对残暴邪恶的锦衣卫,他我心光明,勇往直前,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行,而且取得成功。
【学习笔记1】“不忧”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无我,二是接受。
无我,就是关心他人,多过关心自己,就是稻盛和夫说的“利他”。怎么能关心他人多过关心自己呢,因为利己就在利他之内,不在利他的对立面。如果不是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利害得失纠结在心,就没有那么多忧了。
这个无我利他的境界,读书是体会不到的,要在自己的成长进步中证悟到。就像很多企业家,创业时都是一心要自己成功,成功之后,就一心想成就他人,对内,在自己公司,想给大家打造一个理想国、乌托邦;对外,就想改变世界,造福人类。
仁者,就是爱人悯物,一心一意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人,那自己的得失,对他不那么重要,自然不会为之忧愁。世界没改好,一般来说,也到不了“先天下之忧而忧”那个程度。
说第二条,“接受”,这是每个人都可以修养的。
接受,分三条,一是接受结果,二是接受自己,三是接受他人。
接受第一法则,接受结果。或者说,接受失败。因为成功人人都接受,能接受失败才是修养。
我们的忧愁,主要是心理上不接受,行动上又不能改变。
所以还要加上接受第三法则,接受他人。因为我们会莫名其妙的对别人有要求,而且对别人的要求,比对自己的要求还高,那就更是给自己找郁闷了。别人你怎么要求得了呢?自己还管不过来呢,又不接受别人!人生的苦难啊,就是这样一件件自己找来的。
[学习笔记2】
从何为“不惑”入手来看这个问题。在四十而不惑之后,是五十而知天命。那么何为天命?《中庸》开篇第一句就给出了答案:「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就是性,就是人性。所以也就是说在孔子经历了四十而不惑的阶段之后才懂得了天命就是所谓的人性。
《庄子.大宗师》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依此,可理解为:要想了解天机、天命的真正意义,必须先要降低自己的欲望。
所以综上所述,知者不惑,是不惑于己之欲。只有先不迷于一己之欲,才能进入下一个知天命的阶段。知天命、知人性之人必定是能够不惑于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