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章2.8“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2018-11-21 10:15:17)
标签:

文化

分类: 华杉讲透论语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华杉笔记】

   这是孔子讲观察一个人人品性格的方法,视、观、察三重递进。
   视其所以。他做善事,还是做坏事,这一眼看明了。但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视其所以,就是观察他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观察他的行为动机和居心。
   观其所由。所由,是由那条路来,这是观察他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做这事。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取径不同,有的人取捷径,好冒险,有的人走平坦大道,不紧不慢。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为偏好和心术、性格。

   察其所安。安,是安心、安定、安乐。他做这事,心里是否情愿。“生知安行”,是儒家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一辈子做好事,一点没做好,自己心里就不安,自动就会调整,保持中庸,恰到好处。若是做了好事,但是不安心,不情愿,终究他还会变坏。
   人焉瘦哉?人焉瘦哉?瘦,是隐藏。这样三层递进来观察他,他怎么隐藏得了呢?
   孔子说的话很深刻,我们可以先用来观察自己:做一件事,做一个决定,问自己四个问题:
   1、 是好事还是坏事?
   2、 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3、 用什么方式去做?激进还是温和?
   4、 去做的时候,自己心情如何?是心甘情愿?还是勉强自己,不得不为之?
   这四个问题自己认真回答了,就不至于自欺。不自欺,就不会欺人,你就是个好人了。


【释义2】
诸葛亮有七句话给我印像很深:“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孔子也有三句奇绝话:“观其所由,察其所举,视其所安”。或曰: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此句是孔子观察人的道理。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
观,比视为详矣。由,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由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亦。或曰:“由,行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
   察,则又加详亦。安,所乐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
   焉,于虔反。廋,所留反。焉,何也。廋,匿也。重言以深明之。 程子:“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
   《四书读本》(王淄尘)
   此章句言看人之法。“视其所以”者看这个人所做的事。“观其所由”者,“观”也是看,由,经过也看这个人所已经做过的事。“察”是仔细考察他对于做过的事他心中安不安。
   世界上的人总是好人少坏人多。此句虽然是看人之法,未免注重在坏人的以方面。坏人所做之事,总不免损人利己。
   “察其所安”者是说这个人,倘做了坏事,我要考察他对于这件坏事心里安不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者,“焉”做那里二字解。“廋”是做“隐匿”二字解。“人焉廋哉?”是说“这个人哪里还隐匿的过呢?”连说两句,是说照上面三句所说的方法去看人,这个人的善恶正邪,无不可以看出来。
   又“察其所安”者,常见一一般人做了损人利己的事,往往自以为能,对人说了,觉得很是有趣。我们看人,只要从这种地方去看。他做了损人利己的事,反自以为能,就是他安心于做了坏事。像这一种人,他今天对人如此,自然明天对我也是如此,这是最要紧去观察他的。此句意思是:孔子说“看了这个人所做的事,再看他所做过的事,考察他对于所作和做过的事,他心里安不安。用这个方法看人,这个人的善恶正邪,哪里还能够隐匿呢?哪里还能够隐匿呢?”
  问:对待人应用如何方法?
  自省:我对人用何方法?人对我又如何?
  《论语正义》(刘宝楠)
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廋,匿也。言管人始终,安所匿其情。
  《论语通释》
  注释:所以:此指所为;所由:所由之路,即行事之道;所安:所愿者、所乐者;廋,隐匿。
  今译:孔子说:“考察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所安心从事的事业。他的一切都很清楚了;那么,这个人怎能隐藏真相,怎能隐藏真相呢?”
  《论语集注》
  子曰:“视其所以,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观其所由,观,比视为详矣。由,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或曰:“由,行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察其所安。察,则又加详矣。安,所乐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焉,于虔反。廋,所留反。焉,何也。廋,匿也。重言以深明之。程子曰:“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
  《四书读本》(语译广解)
  说文云:视,瞻也。彀梁传隐公五年云:常视曰视,非常曰观。粗细之不同。朱注云:以,为也。以,是所从事的事。“由”是做这件事的原因理由。“安”是心之所安,意之所乐。先看他所做的事的善恶更进一步详观他做这件事的因由;再进一步细察他做了这件事是否安心乐意的。“焉”,平声,何也安也。“廋”,匿也。用这三步方法去观察人,则人之善恶,可以完全明了。
  《论语新译评述》(王滋源)
  视、观、察——一般看看叫视,深入地看叫观,察是更进一步地审察,三字前身次第之别。以、由、安——“以”和“由”注疏家看法比较一致。“以”指的是行为,即“日所行用之事”,“由”当作“经”字讲。经又训从,据皇侃《论语义疏》:“以为从来所经历之事,则大戴所云以其前占其后者也。”用今天的话说,从他的过去,看他的现在。“廋”,隐藏,故译为掩盖。
  译文:孔子说:“看他当前所作所为,考察他过去的历史,再研究他的动机和嗜好,那么,这个人怎能掩盖他的真面目呢?这人怎能掩盖他的真面目呢?”
  《论语疏证》(杨树达)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篇曰: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孟子离娄上篇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撩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所言,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大戴礼记官人篇曰:“达观其所举,富观其所予,穷观其所不为,乏观其所不取。“
  逸周书官人篇曰:“富贵者观其有礼施;贫贱者观其有德守;憵宠者观其不骄奢;隐约者观其不慑怯。其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悌;其壮者,观其廉洁务行而胜其私;其老者,观其思慎彊其所不足而不不踰,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省其居处,观其义方;省其丧哀,观其良贞;省其出人,观其交友;观其任廉。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难以观其智;示之以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恭;从之以色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二;昵之以观其不狎。复微言以观其精;曲省其行以观其备,以之谓观诚。
  树达按:以,用也。所以谓其所用之方术。由,行也。所由谓其所由行之径路,所安谓其所愿。
  总结:
  对孔子的这句话的解释争议的地方主要在于对“以”、“由”和“安”这三个字的理解上,对“以”的解释主要有“行为”、“他人所作之事”,对“由”的解释争议较大,有人解释为“他以前所作的事情”,有人解释为他做这件事情的理由,对“安”的解释主要有“他安心所从事的事业”及“所乐、所愿”或者“心里安不安”,这句话存在的另外一个争议就是这是观察一般人的方法还是观察坏人的方法,或者是观察官员的方法。


【释义3】
[朱子集注]
视,观,察,层层递进,愈加详细。
以,为也; 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
由,从也; 行之所以为者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以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
安,乐也; 所由虽善,而心不所乐者不再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
--------------------------------------------------------------------------------------------------------------------------------------
[个人想法]

视一个人做了些什么;观一个人为什么做这些事;察这个人做完这些事之后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因为一些人做了好的事情,可能内心的出发点是不好的;
一些人做了好的事情,内心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心里却不是以此为乐。

第一种情况好理解不再提。

第二种情况有点难理解。
朱子的回答是:心不所乐者伪,不能长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可见:智者行仁事,并不是安仁,而是利仁。
孔子弟子,能安仁者,颜闵二人矣。曾子一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亦非安仁。

所以对于朱子“不能长久一说”,我不认同。
我的一种想法是:
做了好事,内心出发点是好的,做到这两点已经很可贵了。可谓君子啊。如果心中以此为乐,则是离圣人不远了。
我的第二种想法是在“安”字上做手脚:
“安”字作安心讲,智者利仁亦是知道仁的好处,知道这样做是对的,故能安心;唯有做好事后悔的人,才不会长久。个人感觉,这种情况只有可能发生在第一次做好事的情况下。

总结一下;
事善,意善,安乐 ------->近乎圣人
事善,意善,安心 -------->君子
事善,意善,后悔 -------->不会再做下一次了


第二个问题:好心办坏事 VS 坏心办好事
一个是事恶意善;一个是事善意恶。如果裁决?

也就是这句话的另一面意思:
一些人做了坏事,但是内心的出发点是好的;
一些人做了坏事,内心的出发点是坏的,但是不以此为安,以此为乐。

首先,中国人心目中是有大恶小恶之分的。
事善意恶心安,这种人迟早要做出坏事来;
事善意恶心不安,这种人没有铸成大错,且犹可以教化,未尝不能成为好人;如果不教化的话,要么自己成为意善心安的人,要么成为一个意恶心安的人。

事恶意善,心必然不安,如果是小恶,尚未铸成大错,则有很大机会变成事善意善之人;如果是大恶,则人虽有善心,奈何大错已成,哎!

--------------------------------------------------------------------------------------------------------------------------------------
现在只剩一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视,观,察是什么意思?

台大《史记》课吕世浩说过:
视就是一般的看;
观就是从大局上看,从整体上看;
察就是仔细的看。

我想了想,还真是这个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