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明的讽刺小说
(2020-05-06 22:59:42)
标签:
文化 |
分类: 学术论文 |
黄春明的讽刺小说
——黄春明六、七十年代短篇小说创作概述
七十年代末,台湾一度沉寂的乡土文学掀起了新的高潮。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台湾乡土社会受到了强烈的城市文明冲击,从60年代以后台湾著名乡土文学家黄春明以家乡兰阳平原为背景开始着力于描写小人物的转型期的心酸。
黄春明,1939年生人,是台湾宜兰人。他的生活经历十分丰富:当过兵、教过书,拍过电影、电视,担任过电台节目主持人,在广告公司任过职。六十年代初以来开始创作,迄今己出版了《儿子的大玩偶》、《我爱玛丽》等小说集。
这一时期黄春明的代表作主要有:《青番公的故事》、《溺死一只老猫》、《两个油漆匠》等。黄春明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主要着力展现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激烈冲突。他在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展现其惆怅的乡土愁思。
黄春明六十年代的乡土无材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谱写对乡土人物的颂歌。如《青番公的故事》中的青番公,是老一代农民的典型象征,《青番公的故事》一方面写出了青番公美好的乡土情怀;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他不能合潮流的悲剧性。
其次是对城乡文化观念冲突的如实反映。《溺死一只老猫》以清泉村修建游泳池为线索,描写了阿盛伯为反对建游泳池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及他可笑复可悲的结局。作品渲染了悲剧人物身上的种种喜剧色彩,刻画一个生活落伍者的形象。
最后,在黄春明的笔下,离开土地流入城镇的年轻一代,也未能获得好的处境和地位。《两个油漆匠》成为了游离于城市与乡土的“孤儿”。作者表现了这些处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卑微与苦恼,反映了资本主义入侵后城乡产生的巨大差异,及对人们观念的猛裂激荡。
七十年代初,黄春明的小说创作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冷峻的殖民批判。这一时期的黄春明的小说主要着重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及这些巨大变化给以人的震惊。这一时期(即1971年—1977年),由农村到大城市的视角转变使得黄春明的小说题材有了新的开拓。这时期其主要作品有:《苹果的滋味》、《莎哟拉娜,再见》、《我爱玛莉》等。
此阶段的黄春明小说主要着眼于批判后殖民文化,呼吁民族的尊严,批判崇洋媚外的行为,揭露了帝国主义对台湾的侵略,探索了台湾新殖民地政治经济关系中,台湾买知识分子的思想处境,鞭挞了一批假洋鬼子。《莎哟拉娜,再见》最具代表性。作品表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感情,发表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春明不愧为一个出色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作品中的闽南语词汇、句法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他的小说语言又常带幽默嘲讽,对那些卑微的小人物,他又在微带伤感的叙述中流露出含情的挑判。对于都市社会的病态人生及其崇洋的心态,作者更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黄春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小说将散发永恒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