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控股通过增发方式入股万达影业的事情,经过一年半时间蘑菇,现在正式宣告以失败终结。
文投控股打算以每股50元的价格(取整,下同。)够得万达影业6000股股份,总对价30亿!--这溢价可不低!
好在,他自己又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先自己拿3亿,再以加杠杆方式筹资,总共筹集资金达5亿后,算是付出了5亿的首笔资金。剩余25亿怎么办?
好在如今,万达影业的股价已经跌到18元了!
如果这买卖做成了,文投控股真的买进了股份,本金岂不是要折损60%,即18亿???
文投控股的股权购买,也即是万达影业的增发!!!
在股市,股份增发,有两种猫腻,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一,如上例,在公司股价高企的时候搞增发,是原股东发财的手段之一!
当然,不排除,有些搞增发的,会造股价,将股价造的越高越好!!
但,也不排斥,一些搞高价增发的上市公司,会把握时机,也就是在市场最火热的时候,公司股价处于高位的时候,来操持增发。
股价高的时候,增发价格就可以定得搞,同比例的增发股份,就可以圈到更多的钱!!
一旦买进,出钱买股份的人,你出的钱,就不再是你自己个人的了,就是上市公司的了----按规定,你出的钱,要按增发后的上市公司总股份平均分摊到每股净资产中去,也就是说,原来的大股东如果依旧是大股东,你这次掏的钱,大部分就明正言顺的归原大股东了!!
----大股东什么都没干,既不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也不用销售产品,就搞了一个增发,就发了一大笔!!这和搞新股上市,是一样一样的啊!!所以,这样的增发定价,一般都会比较高的,价格会接近市场股价,甚至会超过市场股价!
这样的增发,原股东们一般都喜欢搞成非定向增发,也就是要向陌生人(大众)增发,否则,还不被戴上坑朋友的帽子??如果是定向增发呢?也一般都会是“非利益关联人”,或不是什么熟人!---一般情况下,多数大股东,也就是增发发起人,都会发声明放弃参与增发的“权力”的,是何道理,不用我解释吧?
第二,有些个增发,特别喜欢搞定向增发。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可以从增发定价上来看问题!
这时候,增发价格会定的比较低,甚至低到市场股价的一半甚至更低!!
也就是说,如果有谁能“拿到”这个增发指标,如果到时候,上市公司股价没有跌下去,甚至还涨了,参与增发的人,就大发了!!!
你说,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遭遇这样的运气??
比如,我曾经给大家举过的案例,某深圳当地股“华XX”,在他股价14元的时候,他搞定增,定增价7元!!向个别投资人增发几亿股!如果增发成了,到了增发股锁定期过后,股价还没跌下来,这参与增发了的人,在市场上把股份一卖,岂不是一夜间就十几亿乃至几十亿就到手了(不算本金,净赚)?
-------“可惜”的是,这个股股价至跌到了7元以下!也不知道这增发后来搞没搞?反正,制度也给出现这样的情况留下了“反悔”的空间,可以自行决定终止增发,或,再调整增发价格的!!
以上两种增发,从形式上看,可以说是绝然相反的两种增发,从增发的对象看,从增发定价策略上看,都是!但,却又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少数人通过增发,达到一夜暴富的目的!!
这让我联想到股市如今最流行的一种现象,就是超溢价收购:如我所说,在“一般情况下”,基本都是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资产,被收购方可能就是大股东自己的资产,或关联人的资产,有些看似与大股东等人没关系,其背后有什么干系,谁知道呢?--之所以怀疑背后的干系,是因为,“如此爆发”的机会,一般人是不会轻易拥有的!!你见过上帝用金子砸你吗?
--------非上市资产,被上市公司收购,动辄几十倍几百倍的溢价,比如,几亿的资产,几十亿收购,几千万的资产,上十亿收购,被收购人还不是一夜暴富?什么人有这么高的运势??
这超溢价收购,看似与增发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可是,在一些人来说,还就真是一回事儿,同样殊途同归啊!怎么地呢?都是利用上市公司发洋财啊!!不一样吗?
不过,搞超溢价收购也有“非一般情况”,只不过案例不多,且,都是因为一种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发生的实况,与上面的“逻辑”正好相反---是非上市公司超溢价收购上市公司资产,吃亏的不是上市公司,而是非上市公司,吃亏的多数还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关联人。当然,这样的吃亏,只会是一次性的,绝不会是制度性安排!!
为什么还是有大股东愿去吃个大亏?因为,为了保住上市壳资源啊!!!如果不一次性给上市公司输血,上市公司就要被退市或暂停上市,面子上过去不,更要紧的是,不能再好好“运用”上市资源啦!!就是前面举例所说,上市资源就是巨大的财富啊!!---你当大股东傻,一次性吃这么大的亏??
不得不说,上市公司就是上市公司,是优秀公司的代表!那些大老板们,就是聪明啊!!
你光是说上市公司聪明,难道监管机构就不聪明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