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有关财经新闻,几乎每天都会披露一些大企业们的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大问题!!
究其原因,尽管各种报道说法不一,但,归结一下,有一条重要理由,是可以十分肯定的,就是,企业风险管控不力!!
(有意思的是,几乎没有报道说,这些企业出现大问题,是因为风险管控出的问题,可见,不仅企业界没有风险管控意思,媒界也完全没有风险管控的舆论氛围!由此推断,企业管理理论界也是没这氛围的,否则,一定会被媒体报道出来的!!)
我这里就以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加以说明,寄望给某些企业一些启迪!
案例一
先说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例子。
如今,太多车企日子不好过了!!这可是我7年前就预测过了的(与业内人士)!!4年前,还在公开博文中向大家“公示”过的预测结果!
可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超级大规模的车企,还是走上了我多年前预测的道路上了呢?这也太奇怪了吧??我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有的车企根本不相信我说的,我当时说----未来5-8年内,中国车市就将进入低增速发展时代,甚至是负增长时代,届时,以我所了解的一些情况来看,以不少车企的管理水平来说,它们的日子将非常难过!!严重的,能不能存续下去,都不好说----因为他们自认为,在汽车行业有多年的经验,自己还做到相当的级别,对行业有足够的了解,对企业有足够的了解,以及,当时,他所在的车企市场(销量)与利润正保持着多年的双增长,以及,他们自己已经是行业专家,有足有的自信,以及,许多所谓的行业专家们也没有任何人告诉他们,他们所在的车企未来的结果会如我预料一般!!!他们有太多的理由去“自信”-----恕我直言,从管理逻辑上说,这样的汽车,根本就没有建立市场风险分析与管控机制!!他们是不可能看到车市未来风险的!!更不会事先准备好风险到来的一天的应对机制的!!
有的车企,可能也感觉到了,中国车市总有“成熟”的那一天,但,他们确实是不知道,未来的何时,这个成熟期才会到来,也不知道,这个成熟期到来的进展速度如何(至少没有具体的数据描述,搞企业的,对未来市场的描述只有定性的,没有定量的,很可怕的!!不过,比连定性描述都没有的,还是好很多了!!),更没有机制去分析,未来的成熟,对自己企业的影响几何?影响进程几何?于是,就更没有应对之策!!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结果!!----说直白了,还是没有风险机制!!
有的企业,也许看到了未来,但,就是拿不出好的应对策略!!比如,有的不就搞了海外收购,搞蛇吞象?有的去收购零部件企业,拉长产业链?等等,但,其结果都不是很好(我就不点名啦)。-----这也是风险机制不健全的体现,即,应对风险的能力不足,开发应对风险的机制不到位!也间接的反应了企业管理能力低下!!
案例二
说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好多企业不知不觉间,资金链断了,搞不下去了,于是,就。。。。看到的报道太多了,就不举例了!!
按说,一家企业在一定的业务规模范围内,资金周转频率如何,资金需求(与业务配套配套)规模如何,自己企业的筹资能力如何,这些要素,企业自己是很清楚的!!
即使是企业打算扩大再生产,外延的也好,内涵的也好,还是干脆搞跨界的也好,搞转型升级的也好,新业务对企业的新增资金需求的频率.总量.分期指标等,也应该是一清二楚的!!企业为应对业务扩展的筹资能力能不能满足业务扩展需要,也是一清二楚的!毕竟,没有什么企业是在没有事先规划的基础上,会在业务上跨出一大步的!!
所以,按道理,企业本不该出现资金链条断裂的!!
可是,我们的企业们,为什么会大面积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这些企业都没有在资金管控上设立风险机制!!或财务规划与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具体的来说,就是没有设立上述我提到的各类似资金指标的结合企业发展状况的勾稽关系,与限量指标!!(或风险提示红线)所以才会出现突然的资金链断裂风险----比如,多大的规模,企业资金总体需求的比例需要多大,如果超出这个比例,就意味着风险的来到,就得报警,我们的企业们,有这机制吗??或,你的筹资能力最大值是多少,新业务发展需要的新增资金需求是多少,一对比,不就能发现新业务的资金吧保障能力可行性了吗??我们的企业们,有自己的筹资能力的定义吗??
有些所谓的资金连断裂的原因分析,说是社会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变化,才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比如什么宽松政策收紧了,什么行业周期遇冷啦,什么产业竞争加剧了,什么产业替代加速了,等等!!个人以为,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或只是讲的一些表面现象!!或说难听点,是,只讲“客观”原因,不讲主观原因,不深刻反省自己的,推脱责任的说辞!!
说白了,如果你提前预测到了产业替代,如果你(跨界)到一些新的行业里时,准确的预计到了未来的行业发展与竞争,如果你事先预料到了未来货币政策吃紧,如果。。。。会有如上的结论吗?不知道企业未来会面对些什么,谁敢说你未来不会风险巨大??企业没有预测未来的机制,不就是意味着企业未来无限大的风险敞口吗!!
再所直白点,你的企业的未来的业务,包括新增业务,方方面面都在你的预料之中,你是很容易说动金融机构给你资金支持的!!否则呢,必然相反,你的资金链断裂,迟早的事情!!
(记得以前给大家讲过有关现代营销的案例,说,我是把企业的市场部与销售部分设的,且,赋予其不同的功能,效果好到非同一般!如果看过该案例的,就可以很好的理解我这里所说的若干如何预测市场与企业未来的意思!可惜,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连搞这样重大预测的机构都没有设置!!或,即便不设这样的机构,也可以聘请有关专业机构来帮企业完成这项重大工作,企业们也很少有这样做的!!不是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所以,企业一旦做大了,不要很多年,随着整个经济形态变革与业界变革,大面积的企业垮掉,就毫不奇怪了!!----好多企业,仅凭眼前的自己的企业的数据说话,某些企业,竟然仅凭个人的感觉去定未来,就更难怪啦!!)
(别说这些高端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少资金流动性很强的企业,连基本的资金日报都没有,包括一些上市公司,这企业怎么去防范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请问一些企业,资金日报,其类容都该有哪些??)
据我所知,有不少企业扩展新业务,其自己筹集能力的“建设”,完全建立在“赌博”的基础上,就更是好笑了!!这样搞企业,怎么能有百年基业??百年老店?比如,有的企业扩展业务,资金需要就建立在企业某板块上市获批,或发债获批上!!这批与不批,完全不掌握在企业手中!结果如何,可想而知---赌赢了,企业一时“兴旺发达”,赌输了,企业彻底玩完,连过去若干年奋斗的成果也一同搭进去!!(如某特大私企,就跟人对赌自己的某商业板块上市,否则,资金链就得断裂不是?所以,在这个所谓的上市按期落实无望的时候,该私企就只好大规模收缩战线,不断的大手笔卖资产了,其财富就只得”爆发性”缩水啦!!好在该企业体量够大,否则,要是一般企业,就会因此彻底垮掉啦!!----能猜到这家企业是谁了吧?)
据我所知,少数企业,说的都是大企业哦,搞扩张,连资金筹集渠道都没有事先预谋的(就如许多报道的质疑一样的,资金从哪里来?),就先把事儿搞了再说。其实他们是事先”想好”了的!!----先把规模搞大了,再去逼迫银行给贷款,不给?连以前借你们的钱一同还不了,让你们贷款大规模逾期,你敢负这个责任不?或,逼迫政府给予支持,不支持?我这当地企业纳税大户垮了,你地方政府的收入就少了一大块,你们敢吗??我的企业要是跨了,好多就业人口就失业了,你们敢吗?何况,我这样的企业在你的地盘搞垮了,是不是说明你的地方营商环境有问题?这罪名你们更是担不起吧??-----别说我乱说,只要你们深入企业界,这样的企业还不少的!!---只是,这样的企业发展理念,企业经营能“永续”才怪!
案例三
说说企业业绩低下的事儿。
(这里先排除恶意做业绩的情形)
一些企业,在一个行业里干了多年,突然发现,业绩快速下滑,且,趋势难以扭转,这现象,在我们的上市公司体系里,太多案例了!!
(说业绩低下是客气的,好多企业,如果不是靠各种政府补贴,或不断的卖资产,还能在上市体系里呆下去吗?这样的上市公司没有几十家,也有上百家吧?乃至几百家??)
得说,这个所谓的“突然”,或媒体上说的断崖压式业绩下跌,其实,并不是没有预兆的!!
就我的经历与经验来看,很多企业后来的垮台,事先都有太多的太明显的先兆,只是,企业自己茫然不知!
为什么茫然不知?因为,你对许多基础的一些财务与业务数据,都没有建立风险管控机制----给各指标划定一个正常波动范围,可以是一个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凡是超出这个范围的,就得实行风险预警!!尤其是,在多个财务周期内,多项指标同时出现连续的超出正常范围的异动的,就得启动风险防范机制!!(你企业有这套东西吗?这些可是日常工作,可不应该是什么特别工作哦!!如果有,一些事关企业未来的大问题的出现,怎么会事先看不到预兆??)
比如,一个行业从高速成长期,发展到平稳期,业内企业的各项业务与财务数据平均值,一定会在一个时期的数据上,明显的,强烈的反应出来的,除非你没有类似数据,否则,你看看数据就明白的!!如果你有这些数据日常报告机制,你就会提早发觉行业发展变化,早做准备,你的企业,就不会出现业绩断崖式下跌的!!(行业衰退期的出现,道理是一样的。)
比如,你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与市场,都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化(当然,作出这个判断,也得需要你的企业有相关机制来先做这个判断),但,你却发现企业的若干日常财务与业务指标连续不正常,十有八九是你企业的日常经营或管理出现了大问题!!甚至不排除是程序性的或制度性的问题!!----条件还是,你得给你的企业各项重要日常指标设立正常范围值,否自,你如何判断在这些指标是正常或非正常??
老实说,日常经营管理风险管控其实是很简单的,只要你有这个风险管控意思,再设置一个管控指标体系,以及设立一些管控办法即可!!----本人就有过操作案例,不仅管控了风险,其实,还可以帮助提高业务能力呢(这叫管理杠杆!!有多少人使用过管理杠杆?),想不到吧??
案例四
说说那些搞收购拖跨企业的事儿。
好多企业求发展,就去搞收购,搞跨界,结果都不怎么好?
原因呢?
恶意超溢价收购的,就不说了!!
有些收购,本意是扩大企业经营的,有些呢,还是本着企业升级换代转型去的,出发点都不错的!!可结果为什么还是不好呢??
说难听点的,要么是自己忽悠了自己,要么是被别人忽悠了!!--这说法有点不专业哈?
专业的说法是----你做收购所依据的专业资讯不专业!!
比如,大规模收购,也就意味着企业国模的短期内的爆发式扩大,甚至意味着企业经营业务的扩散与跨界等,那么,你有没有评估一下,扩大后的企业管控,你们现在的这些人(班子,或团队)还能管的住吗?管的好吗?或,如果管理更大规模的企业,还有欠缺,缺什么?如何补足?我们的企业搞收购,事前做这方面专业评估的,有几家??所以,企业实践上,很多企业一做大就做垮,就是必然的啦!管理能力跟不上规模扩展嘛!
比如,收购时,有关可研报告中,应用的许多专业数据,市场数据,技术数据,财务数据(如市占率30%,或文字性的行业领头羊,或,占世界市场的三分之一,或,没来收益率高达50%等等,这样的报告,我们没少看吧?),其出处,其逻辑基础,其数据分析模式等,你们都关注过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体系,就贸然的依据一些所谓的”专业报告”,就去搞收购,收购的结果好,是运气,结果被所谓的“专业”所忽悠,就会是常态!!据我看到的许多报告(不是个别报告,还是公开的报道,比如增发报告中的项目资讯,比如上市招股说明书中的筹资项目咨讯,比如很多超高溢价收购的关于被收购资产的未来收益数据等等,),后来的实际发生的事实,与他们当初的报告或预测,出入不是一般的大,这个事实不再需要争论了吧?所以,收购数据的“基础不牢”,收购事项的结果就“地动山摇”,无可避免!!
比如。。。。
再问搞收购的企业们一个问题:你们花钱请不同的专业机构为你们的收购(资产或企业,或项目)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或研究结论等(如市占率,如市场地位,如资产未来收益率,如资产内控水平,资产或企业治理结构,如。。),你们与他们的服务合同上有这样的条款吗-----如果报告资讯出现严重问题,他们该负什么责任?如何负起这责任?又该如何研判与评价资讯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这样的合同约束力,人家随便给你出个报告,你就依此去做收购,能有好吗?请问,现在搞收购的,有关资讯服务合同,有多少是考虑了资讯效率问题与资讯责任问题的??
其实,说到搞收购,既预示机会,也意味着风险,相生相伴,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而让我搞不懂的是,多数企业搞收购,尤其是大规模收购,居然都不建立自己的收购风控机制或体系,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案例五
说说企业业务管控失控的问题。
就以案例来说明吧。
共享单车,如今如何?与当初我们大势吹嘘的时候的预期比较,结论如何??
为什么这个所谓的被寄予厚望“新经济”,落得如今如此不堪的地步?
首先,对这个所谓的新经济的经济含义(本质)上的认识不足。就如我之前多次给大家分析的那样,共享单车的若干经济要素的实质与出租车并无区别,可见,本身就不是个什么新经济,顶多是个出租汽车的外衣的一个新式样罢了!而我们却错把它当一个新生事物了,这样的吹嘘,除了“捧杀”,不会有别的后果的!!
其次,财务预测非常幼稚。正如我前不久再次告诉大家的,整个行业规模夸大了说,还不如一家大型房企半年的利润,怎么值得吹嘘?一些投资人,就盲目的去投,怎么会更有好回报??不可理喻的是,如果个别投资人脑子发热去大规模的投资,还好说,怎么会整个社会都因此发热,还热了那么久?还投了那么多?后来连老外都看不过眼了不是?
第三,业务规划严重失误。比如,如此规模的单车投放,在繁华的都市的繁花的地带,停车场如何规划,事先没想好吧?单车多了,与机动车的关系如何构建(比如交通资源争夺),想过吗?比如,事前,这些投资平台,似乎就没想到开业后的车辆实物管理会出现那么多五花八门的问题的吧(拆卸零件,随便停放,丢到河里,被小区居民嫌弃等等。)?
简单的说,没有事前预测到风险点,就更没有准备好风险应对措施,整个行业,今天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
从这个教训上看,似乎也反应出了某些投资(或企业)决策程序上的非科学性!!---谁说管理就不是科学?谁说管理不能带来效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