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20-06-10 16:40:29)
立项号 |
|
课题名称 |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策略研究 |
负责人 |
|
所在单位 |
|
课题 研究 的 背景 和 意义
|
一、研究背景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即区域,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概括而言,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设丰富有趣的、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活动区),提供有深度有层次的活动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愿地选择活动材料,在环境中有效、系统的进行活动,从而得到全面发展。教师指导行为指的是教师在观察幼儿区域活动这一特定情境制约下,所作出的有意识的行为反应,该行为对幼儿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具体包括指导的口头言语行为、体态言语行为、书面言语行为等。 目前国内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因为国内大多数幼儿园存在两个大的现实问题:一是幼儿人数多、班额大,二是教师已有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不足。但是通过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提供有支持价值的玩具和材料,可以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由此,区域活动或许成为大多数幼儿园改变目前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过多、压抑幼儿自主性发展的良好途径之一。 现阶段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主要涉及活动区域的设置、活动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区域活动的评价等各个方面。而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上。因此,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论研究还需要研究者付出更多的努力。本研究主要将关注点放在指导策略上,研究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的各项指导措施。研究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一是教师维度,主要研究教师在活动材料投放中需要采取的策略,以及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评价中的指导策略;二是幼儿维度,主要研究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介入指导的方式对幼儿区域活动的影响,以及幼儿同伴之间的互动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而区域活动正是游戏化的小组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这种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游戏形式,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也能更好地践行“以幼儿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建。 另外,区域活动是我们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但是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多的困惑。比如:有的教师为评比而创设活动区,许多材料中看不中用,可操作性不强;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有些教师仍旧以主导的形式进行;还有一种极端的形式,即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觉得幼儿自己能玩就行,教师只要管管不出事就可以了,以致于观察不够,深入了解不全面;另外,当幼儿在活动中发生矛盾、冲突,教师是否应当介入,如何选择介入的时机等等。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得区域活动进行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在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方面,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发挥区域活动的最大教育效果,促进幼儿各方面长足发展。
|
||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性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幼儿园的区域分布为班级小区域和公共特色区域。因为分类的角度不同,幼儿园区域的类型也不同。本研究中我们按照活动的内容来进行划分,将所有区域按照角色区、建构区、语言区、美工区、益智区、科学区等来分类研究。 指导策略:尽管各个区域的功能不同、性质不同,指导的具体策略也不同,但因为有相同或相似的特质,也就是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自由活动。所以,在本研究中我们从教师和幼儿两个维度来进行划分,详细阐述各自具体的指导策略。比如,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主要阐述区域材料投放的策略和区域观察指导和记录的策略;从幼儿的角度看,本研究主要是分析幼儿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探讨教师介入指导的时机和指导方式(垂直式指导、交叉式指导或者平行式指导)以及同伴的指导意义。 |
||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
本课题以班级活动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材料投放和组织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以及观察、介入指导的策略。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在不同的阶段进行的内容不同,采用的方法比重也有差异。 阶段一:2016年3月~2016年4月
准备阶段:申报课题立项、组建课题组成员、培训课题组成员、拟定课题开题报告、进行开题论证、修改形成方案。 阶段二:2016年4月~2016年6月
本阶段以班级活动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指导方法。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教学示范法。 研究方法 1.在大中小年级设立教研点,制定计划,确定活动内容,了解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2.采取针对同一教育内容互相观摩的方式,分析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差异,探讨启发式的指导策略。 3.结合具体活动,分析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的时机和观察记录的策略,形成分析报告。 阶段三:2016年7月~2016年10月 研究内容 本阶段重点研究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与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如何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主题内容、节日气候、兴趣点等创设互动环境。 2.幼儿在与材料、环境互动中的具体表现,针对现象分析原因。 3.针对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指导的适宜行为(垂直式指导、交叉式指导、平行式指导)。 研究方法 采取个案研究方法以及影像分析法,观察、探讨幼儿在与投放材料和环境互动中的表现及特点。 阶段四:2016年10月—2016年11月 研究内容 本阶段重点研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幼儿与同伴间互动的有效性,发挥幼儿之间同伴的指导作用。
1.教师如何引导幼儿与同伴间的有效互动。 2.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 3.如何引导幼儿合作、分工,共同学习。 4.教师引导幼儿间互动时的指导策略和提供的支持有哪些? 研究方法 1.通过互相观摩的方式,尝试、比较不同分组方式下,幼儿间互动的具体表现。总结归纳引导幼儿分组的方式。 2.研讨:教师在引导幼儿间的互动时的提供的支持有哪些?教师指导的适宜行为有哪些?形成经验总结,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 阶段五(总结):2016年11月~2016年12月
1.整理材料、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
||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
研究预期成果:
1.
2.不同年龄段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记录
4.区域活动教师指导个案分析
5.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环境布置文集
6.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教案课件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