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小洋楼风情(解放南路两侧)天津的“德式风情区”

(2011-02-09 21:21:54)

天津小洋楼风情(解放南路两侧)天津的“德式风情区” - 新泉 - 新泉的博客

天津小洋楼风情(解放南路两侧)天津的“德式风情区” - 新泉 - 新泉的博客

天津小洋楼风情(解放南路两侧)天津的“德式风情区” - 新泉 - 新泉的博客

天津小洋楼风情(解放南路两侧)天津的“德式风情区” - 新泉 - 新泉的博客

天津小洋楼风情(解放南路两侧)天津的“德式风情区” - 新泉 - 新泉的博客

天津小洋楼风情(解放南路两侧)天津的“德式风情区” - 新泉 - 新泉的博客

天津小洋楼风情(解放南路两侧)天津的“德式风情区” - 新泉 - 新泉的博客

 

 

 

  2010年,德式风情区开始规划建设。德式风情区坐落于原天津德租界内,以解放南路为线,以福建路、琼州道、台儿庄路、奉化道围合的区域为片,占地面积近1.8万平方米。

  这是一片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区域。这里见证着百余年的历史风云,为天津这座有故事的城市增添了一段精彩的篇章,也在那些各具风格的历史风貌建筑中,静静地记载着历史,向人们诉说着沧桑往事。

  “美租界”差点成了“德租界”

  早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开埠之前,德国商人就已经在天津经商,他们多分散居于城里及东门外一带。及至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和英、美、法三国在紫竹林一带设立租界后,德国侨民才陆续迁入租界居住。当时美国租界在划定后一直未建行政机构,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德国侨民于是乘虚涌入。光绪六年(1880年),美国政府对清政府表示“亲善”,曾声明愿将美租界“退还”中国。清政府为取悦德国,有意将美租界委托其代管,驻津美国领事闻讯后向清廷提出抗议,此事作罢。

  中日甲午战争后,德国借口“迫日还辽(东半岛)”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与英、法等国同等特殊待遇。为此,清政府允许德国在天津永久设立租界。此次划定的德租界地界为:东临海河;北接美租界(今开封道东段);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南自小刘庄之北庄外起顺小路(今琼州道)至海大道,占地1034亩。

  在德租界开辟之初,人烟稀少、地势低洼,再加上资金缺乏, 租界内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建房和筑路活动。直到二十世纪初, 大规模建筑活动才开始兴起, 租界的基本面貌也在这一时期大致形成。银行、洋行大厦、行政机构、俱乐部、高级住宅等陆续建立。

  发达的现代公共事业

  旧时的租界虽是殖民主义的烙印,但客观地说,它又是天津最早的公用事业发端地。为了便于外国侨民的生活, 德租界当局进行了公用事业和设施的建设, 如供水、供电、邮政以及租界花园等。

  天津旧城区为居民服务的公共设施极少, 与租界相比, 差别很大。照明设备大多是蜡烛、油灯。饮水以驴车运送或肩挑的井水、河水为主,更谈不上现代邮政以及公共性质的花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德租界发电所建立, 开始在主要街道上安装路灯, 尤其是在威廉街一段,路中央树立铁制灯杆, 装有两盏50 瓦的白炽灯。德国工部局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建立电灯公司, 能提供200千瓦的直流电。到1917年中国收回德租界的同时, 也收回了该发电厂, 由区公署水电股管理, 成为天津地区最早的自营电业。

  随着外国侨民的增多, 导致了通信联络方面的要求, 因此租界当局认为有设立本国邮局的需要。光绪十七年(1891年), 德租界开辟之前, 德国邮局在天津设立, 这是各国邮局中设立最早的, 最先将近代邮政及其管理引入了天津。德国邮局设有局长一人, 邮员两人, 中国司事四人, 信差四人, 骑车信差一人。其业务主要是办理各种邮件, 包括一般包裹、保险包裹、保险匣等。投寄邮件的大多是德国侨民和美国侨民。

  “威廉路”的昔日风光

  如今的解放南路,在近代的天津可是一条赫赫有名的马路,不过,那时它的名字叫威廉路。据记载,旧时德租界内多是一些小路和细道, 且都是土路, 一到下雨天, 地面便泥泞不堪, 步行艰难。为了适应租界内侨民的生活和贸易交通运输的需要, 德国当局吸收了西方筑路的新技术, 改造路面, 并对道路进行规划, 使之与整个租界的近代化步伐相适应。威廉街就是在这时,成为一条著名街道的。

  那时,德租界所有的重要机构如领事馆、武官府、工部局、德军司令部、学校、医院、电影院、旅馆、俱乐部以及德国官员、商人的住宅等, 均集中建在威廉街两侧。侨民的住宅也多选择在此。开始时, 威廉街也是土道, 后来铺上了沥青。之后, 以威廉街为中心, 先后修建了30 多条道路, 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

  1.雷震春旧居

  2.原蝶侠大楼(现东光大楼)

  3.毕桂芳旧居

  4.京奉铁路宾馆

  5.袁克定旧居

  6.川岛芳子旧居

  7.吴毓麟旧居

  历史如烟

  小楼驻留往事

  由于德租界的商业不发达, 所以租界内环境僻静, 适宜休息, 从而使这里开发成为天津最好的住宅区之一。一些达官贵人、巨富、下野军阀选择德租界作为他们居住的场所, 使租界内花园洋房渐渐多了起来。这里的住宅大多是哥特式和日耳曼式, 建筑格局分别墅式和公寓式两种。而且很讲究庭园的绿化和建筑布局, 大都气势宏大, 施工质量很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宣布接收天津德租界,改为天津特别行政区一区(特一区)。德国战败后,德国政府声明承担《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在华租界条款,除青岛等地被日本占领外,中国政府正式将天津德租界收回。

  如今的德式风情区紧邻大沽南路商业街区,西临小白楼CBD,海河风景带近在咫尺。在这块三角地带,历史风格与现代功能紧密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贯通的浪漫气息。更何况,这里曾有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川岛芳子、袁克定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在历史上,他们虽然算不上正面人物,但他们留在天津的旧房子,依然保留着他们的一些故事。如今,在烟消云散的往事中,只有留下的洋楼建筑成了跨时代的记忆。

  专家支持 金彭育

  撰文  苏莉鹏 摄影 赵建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