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小洋楼风情(鞍山道地区)张园、静园等

(2010-12-12 15:25:19)



天津小洋楼风情(鞍山道地区)张园、静园等 - 新泉 - 新泉的博客
1逊帝溥仪居住过的静园
天津小洋楼风情(鞍山道地区)张园、静园等 - 新泉 - 新泉的博客
2新泰兴洋行买办宁星普中西合璧的旧居
天津小洋楼风情(鞍山道地区)张园、静园等 - 新泉 - 新泉的博客
 3.旧天津警察局局长杨以德旧居
天津小洋楼风情(鞍山道地区)张园、静园等 - 新泉 - 新泉的博客
 4.北洋执政段祺瑞旧居
天津小洋楼风情(鞍山道地区)张园、静园等 - 新泉 - 新泉的博客
 5.孙中山在天津居住过的张园


  “鞍山道地区”是已被列入天津市城市发展规划的一个保护区域。2006年公布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明确划定了原日租界中以鞍山道为核心,由多伦道、陕西路、万全道、南京路、四平道、新华路围合的区域为鞍山道历史文化保护区。

  被英法两国舍弃的沼泽地

  历史与文化赋予了鞍山道地区独有的特色。因这一区域在二十世纪初多属于当时的日租界,因此,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也与日租界的建立有一定的关系。19世纪下半叶,鞍山道地区一带还是位于天津城东南方的一片沼泽地,十九世纪60年代英法在天津开辟租界时,见此地荒凉,便避开了这片不易开发的地区。

  甲午战争后,中日两国在北京签订的《公立文凭》,其中第一款规定:“添设通商口岸,专为日本商民妥定租界,其管理道路以及稽查地面之权,专为该国领事。”第三款又规定:“中国政府亦允,一经日本政府咨请,即在上海、天津、厦门、汉口等处,设日本专管租界。”据此,日本公使矢野文雄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王文韶开始商谈租界设立之事,前后经过两年之久的交涉,才在1898年8月签订《天津日本租界条款》和《另立文凭》,确定划定租界之事。日本人最后选择了老城与紫竹林租界之间的地段作为其专管租界。虽然土地开发难度较大,但其位置正好处于老城与租界区的“咽喉”之处,正是这种良好的水陆交通位置为其以后的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伴随着英法扩充租界和德、意等国新开租界,日本也大力扩充租界,并最终确定租界的四址为:东临海河;东南面起自今锦州道,与法租界接壤,向西南至墙子河,再向西沿河为界,至海光寺;北面起自闸口,沿今和平路向南,至多伦道,再沿多伦道向西直抵南门外大街,再向南折至海光寺。总计占地2150亩。

  租界开辟初期,因界内皆沼泽洼地,很少有人居住。庚子事变后,随着日侨的增多,开发租界也成了当务之急。1903年以后,这里进行了浩大的填筑工程。初期主要以填平土地、铺设道路、建筑房屋和其他基础设施为主,共分两期进行。日租界的道路建设是和土地开发同时进行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第一期土地填垫工程中,就首先规划和修筑租界东部9条纵横交错的干线道路。在第二期土地填埋工程之后,于宣统元年(1909)开始又陆续向西修建了十几条道路。到1928年,日租界共修筑道路40余条,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道路体系。

  “颇有兴隆景象”

  受到当时日本国内城市规划体系变革的影响,鞍山道地区当时也进行了相对统一的规划并采用“区域制”,将其分为商业地域、工业地域、仓库地域、特别地域、住宅地域、游廊地域。在日租界里有两边比较集中的特别地域,就是行政文化中心,中部的特别地域集中了领事馆、租界局、警察署等,以及神社、公会堂、大和公园等宗教文化娱乐场所。其南部的特殊地域则以文教为主。更多的地域主要以住宅地域为主,分布着国人与日本人的住宅区,既有严格区分的住宅区域,也有混居的区域,其中以寓公之豪宅最为突出。

  据史料记载,日本租界当局除填土垫地外,东京建物株式会社也承包了填埋土地、修路、建房的工程。此外,租界当局还采取“招抚中国人的政策,允许设置戏场和落子馆,对于其他一切经营也盖不征税,且警察严厉管理不逞之徒,使其安全居住、经营。”由此,“北旭街一带颇为繁华,成为不夜城,终日行人不绝,成为租界最为繁华之地。”日本租界也逐渐以旭街为轴发展起来。到了1905年,日本租界“颇有兴隆景象”。此后,随着日本人的激增,租界日益发展和繁荣。租界内的重要街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正如1913年出版的《天津案内》所说:“日租界中最为繁华的是旭街,各种中外店铺鳞次栉比,电车、人马往来络绎不绝,是为日租界中的银座街。寿街和旭街相差不多,特别是日本人的各种商店林立,和宫岛街同为租界中的另一繁荣区域;曙街多是日本料理店、旅馆等,昼夜弦声不绝。”

  独特小楼成一统

  鞍山道地区的小洋楼,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居住者,都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因为这个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张园”和“静园”已成为洋楼建筑中的精品,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主人张彪、溥仪,其一生的故事,更是无人可替代。

  如今的张园和静园经过修葺,风采一如往昔。它们既是洋楼建筑的典范代表,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在溥仪居住较长时间的静园,如今虽已没有了当初的风云景象,但作为末代帝王的安身之所,它将以它永恒的宁静,带给我们更多的关于历史沧桑的感喟和思考。

  鞍山道地区小洋楼的居住者数量并不庞大,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段祺瑞、阎锡山等人。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要和军阀,他们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停留在了天津,并各自在他们的寓所里运筹着自己的风云人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中国政府正式接管日租界,并将街道改名,鞍山道地区的历史也留在了那一栋栋小洋楼里。

    撰文 苏莉鹏 摄影 赵建伟 王建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