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是种植小米的人

(2021-11-24 19:36:54)
标签:

小米

自然

大荒南经

大荒东经

农耕基地

分类: 文化杂谈

谁是种植小米的人

——谈农耕文化与方言土语

 

据十一月十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称:日朝土蒙语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种植小米的人”。一看就让人很开心,因为人们的眼光终于要回到“伊甸园”了。这不是什么让人感觉有点丧失身份的事,而是要真正地返璞归宗了。

 

一、小米从何而来

正如研究所说,人类在冰河期以后,推动农业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传播了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时间并不是从九千年开始的。大约八千四百年前,地球上发生世纪大洪水;四十天之后,人们找到了支那地,重新开始了“伊甸园”中的生活。在挪亚的子孙走向世界各地的过程中,发展了农耕文化,主要的传播路线是由南向北。这一点从《山海经》中得到了证明。《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维宜谁是种植小米的人苣、穋谁是种植小米的人稑稊是食”这是一条很重要的信息。其中的“谁是种植小米的人”是玉米,“谁是种植小米的人”即小米;说明当时的炎融(察隅)人从北方而来,在南方吃玉米、小米,但名称还是原来的,这当然和原产地有关系。

 

二、谁开始种植小米

我们已在研究中发现,挪亚家族在生存发展、开拓农耕文化过程中,是有一定分工的。如,高粱是五谷中最高的,原名后稷(秫);而中国最早的农神就是后稷,他是挪亚之孙、含之子古实;其兄麦西极有可能是小麦的种植者。那么谁是种植小米的人”(小米)的种植者又是谁呢?只有麦西之子路低了。物种以其种植者命名。路低,即现在贵州之娄底。古实先在贵州,后北上为句须、姑苏;他的儿子贝宁,即是古贝丘文化的开创者宁禄。

在中国的《辞源》里,有一条重要信息——古雅利安人在安徽“五河”地域创造了“吠陀”文化。雅利安人为含之子斐托,又称斐利士,是他在淮河流域种植了稻米,开始可能是旱稻,因此在古英语中,稻米被称为rice,源于“利士”;在汉语中“稻”来源于“托”(do)。

 

三、东北地区为第三农耕基地

由此可见,农耕文化只能从人类生存基地“伊甸园”出发;“五河”地域为第二基地,八千年前到达东北。从历史地里中可见,当时到达东北地区的挪亚子孙有:雅完(鸭园)、土巴(拓跋)、古实、麦西、以拦(依兰)、拉玛(喇嘛)、拉吴(老岭、乐浪)等;那么,路低来东北了么?不管来没来,“敖汉八千谷”来了。他就是种小米的人!

所以,在东北地区,八千年前就有“五谷”种植,甚至还有烟草。人参种植要晚一些,但在六千年前,东北地区就有“有莘氏”;“莘”就是人参。

斐托家族的到来?稻米的种植可以回答,而雅利安人部落,直到唐宋时代,仍有在东北地区生活的。

 

四、古东北地区多种语种、语系并用

人类的足迹清晰了,语言传播轨迹就好说了。直到现在,东北地区,仍有多种语言、语系混用现象。因此,说一些语言出现在这里就不奇怪了。说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忘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进己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他的著作《东北民族源流》一书,提出这个观点。但是,由于中国在语言民族学领域中的滞后,这种研究没有深入下去。

现在可以说,不仅仅是日、朝、土、蒙等语言,而且英、俄、印等语言也源于中国,并且在东北地区流行过。如在唐代,权德舆《玉台体》中,把“丈夫”写成“藁砧”相当于husband;东北的“帻句娄”即“衣冠城”,如俄语Город;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即ham door(古村镇之门)。在《荆轲刺秦》的故事里,把“很多”写成“民氏”,为德语“Massen”,汉语为“满”、“蛮”,英语为“Many”,朝鲜语“Maneum”;例子不胜枚举。

这种语言方式,已传播整个世界,成为共同遗产;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是混合语,沙是汉语,“哈拉”是日本语ハラ(原野);科罗拉多即黑色峡谷,《大荒东经》作“玄谷”,写成玄股,并不是黑色大腿,而是记音表意,“科罗”为黑色,克罗地亚即黑地亚,黑山国;“拉多”、“拉脱”、“罗陀”都是峡谷;贝加尔湖,即北角落湖,汉代称为北海;安哥拉,即天角落,天为西方。

 

五、结语

随着人类前进的脚步、农耕文化的发展,语言也遍地开花。七千五百年前,麦西族人到达了美洲,在科罗拉多河流域种植农作物。六千年前,神农氏家族到达伏尔加河、顿河流域播种五谷。五千年前,黄帝家族把农耕文化扩大到中亚、西亚、北非等地;后来周人在大量种植小米的同时,“是播百谷”。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可见,小米对于周人非常重要。

我们对于种植小米等农作物的人非常尊重,把他们奉为“农神”。古实(后稷)是最早的农神,神农和有邰(犹太)人柱也是农神。人们普遍把粮食作物称为“黍”、“榖”,大豆称为“菽”,地瓜、土豆也称为“薯”,这是它的根源在语言中的反映。中国北京有“先农坛”纪念先农;帕特农神庙,也只能是供奉神农氏的古建筑!

人类历史,神秘而久远,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是仅靠语言学、遗传学、考古学所能完成的;但语言是“活化石”,它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历史之窗;在这方面的每一点进取都是宝贵的!

 

 

2021年11月18日凌晨

 

 

 

 

 

 

 

附录:

港媒:11国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撰文称

日语、蒙古语等可能源于中国东北地区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晓雅】研究表明,日语、土耳其语等都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香港《南华早报》1120211111报道称,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一篇研究表明,这些现代语言可能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先——来自于大约9000年前的古代中国……

谁是种植小米的人

报道称,泛欧亚语系的起源等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一个领域,该语系遍及整个欧亚大陆,从日本、朝鲜和西伯利亚,再到土耳其,构成泛欧亚语系的五个语族(日本语、朝鲜语、通古斯语、蒙古语和突厥语)是否来自同一个共同祖先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谁是种植小米的人

但这一囊括了多国研究人员的研究小组表示,最近的研究显示出可靠的核心证据支持这一理论,即它们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基于基因、考古证据以及语言分析,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语言向北和向西传播到了西伯利亚和草原。而这一结论也对认为泛欧亚语系是由游牧民族从东部大草原迁移而传播开来的传统游牧假说提出挑战。

来自英国、中国、捷克、法国、德国、日本、新西兰、韩国、俄罗斯、荷兰和美国的研究人员10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结成果表明,泛欧亚语系可以追溯至辽河流域早期种植小米的农民,并在农业的发展下传播开来。

研究人员具体表示,一组包含98种语言中250多个词汇概念的数据表明,该语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辽河地区9181年前种植谷物的农民。研究人员表示,这些词中有一小部分与土地耕作有关的核心词汇,田地“field”、播种“sow”、种植“plant”和生长“grow”,以及提到小米而不是大米或其他作物的词汇,都支持他们的耕作假说。与此同时,该团队的考古分析集中在西辽河盆地,那里的黍蜀种植始于约9000年前。

报道继续说,进一步分析发现,西辽河地区的青铜器时代遗址和韩国无纹陶器时代遗址以及日本的弥生时代遗址之间存在联系,这表明,在青铜器时代早期传到朝鲜半岛之前,水稻和小麦种植就已经被引入到辽东-山东地区,也是在大约3000年前从这里传到日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