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新解
(2020-02-09 18:48:15)
标签:
大禹望夫石少典之国老皇城三皇五帝 |
分类: 山海经解读 |
——读《山海经》札记
宫玉海
大禹治水,是惊天动地的伟业,是古代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光辉史实。在神州大地上,大禹治水遗迹甚多,史书中典故也不胜枚举。其中广为传颂的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充分表现出中国人的坚强意志和忘我奋斗的伟大精神,令后人钦敬不已。
对于这段故事,也有不同的讲述,如“七过家门而不入”等就是。但不论几次,事实终究是事实,这一点是抹杀不了的。那么大禹治水中,为什么会在自己家门绕来绕去,竟然几次都不进去看一眼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点令人不解。读了《山海经》,对其中奥妙稍有领悟,原来大禹在治水中“三过家门”并不是妻家,而是另有所指。在治水遗迹中,我们发现多处“龟蛇锁江”的工程。如武汉,原来又叫夏口,大江之南有龟山,北有蛇山就是。在东北地区已发现三处明晃晃的存在,而且和大禹的家庭有关系。第一处是妻家,当时实行“普那路亚”婚姻制度,就是“倒插门”。在鸭绿江中游,集安老虎哨附近的江水两侧,东有龟山,西有蛇山。这里是大禹的故乡。大禹在《涂山之歌》中唱道:“我家嘉夷,来宾为王”。嘉夷又记为嘉鱼,现称“甲乙”。
《诗·小雅》中有“南有嘉鱼”、“南山有台”都指今甲乙川一带,史说:“禹合婚于台桑之野”,此台桑就是台山,其野正在今龙岗之地,现名台上。龙岗南坡下有巨石,名“启母之石”。就其裂缝,有启母(禹夫人)之侧面浮雕上身像;左下有小儿啼哭之阴刻,当为“启呱呱而泣”之形象。《后汉书》记载,元封元年,汉武帝东巡过九原,曾拜过“启母石”。九原,集安故名。
第二个“家”应该是吉林市,原为耹城,古读“启林”、“鸡林”。耹,即大禹之父伯鲧。龙潭山城,即为伯鲧所建。在今大丰满水库下约十里许,有阿什哈达,哈达就是江湾,现有摩崖(音埃)石刻文字。江东有龟山,其头部在江边;西有长蛇山相对应,这也是“龟蛇锁江”的典故。
第三个“家”应为夫余。《大荒北经》记有颛顼(禹祖父)之陵墓。夫余,原为“高阳之国”。在夫余县南的松花江两侧,也有“龟蛇锁江”。南面的山,现名哈达山,意江湾之山。即《圣经》中所讲“迦什山”,就是龟山。迦什,即甲氏。江北面有砂石筑成的蛇山。颛顼墓葬入口处有社里镇,当年为颛顼守墓之约瑟就居住在这里。
此三处“龟蛇锁江”都在大禹三个“家”的江水上游。大禹治水后期,回到东北导江,虽然路过三个“家”门,因公务在身,顾不上探望;但可以相信,拜祭仪式一定举行过。
颛顼(即耶稣)创立天主教,故夏人信仰天主,特别对圣母玛利亚,非常崇敬,至今犹存。对自然神的崇拜贯彻始终,所以夏人祭祀用石。在集安大禹山西南麓就有大禹母亲有莘氏修己之墓,墓前曾立有“禹母石”,成为千古遗迹。城东门有匾曰“禹山古都”;东门外原应有禹庙,早年已圮,但两根华表石柱尚存。城北有夏人墓区,内有启母、启妻以及太康和五个弟弟等墓。东有商人墓区,内有伯益(音翳,女真人之祖)、阿衡(成汤之天师)等人之墓。丸都山下为周人墓区,内有姜子牙、散宜生等开国元勋以及孤竹王室之墓。据《史记》说:“箕山盖有许由冢云,”许由,尧时之贤人。尧欲让位给他,他拒绝后,跑到箕山(现丸都山)隐居等。像这样古老的历史,著名的古迹,哪里会这么浩繁而集中!
集安古称“少典之国”、“老皇城”,三皇以及少昊、颛顼、帝喾等五帝都曾与此有关。治水的大禹就生在大禹山。周人、商人、女真人都发源于此,并曾以此为根据地;历史价值不可估量,为中华民族之瑰宝。
现在,全国上下正在打一场疫情之战。大禹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坚韧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向奋战在第一线的大禹后代们,致以问候和感谢!
2020年2月2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