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孔子与弟子对话
(2014-07-02 11:10:15)
标签:
高二史记选读苏教版孔子 |
分类: 史记传记选读 |
教学目标:
1、认识孔子“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决不放弃的精神。
2、感受孔子的教育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和人格,感受孔子的教育特点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了解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好学善思,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自读全文。投影原文和译文,梳理重点字词句。
三、精读第6—11节。分析感悟:
1、孔子被困陈蔡时的窘境是怎样的?找出原句并翻译在下面的横线上:
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2、被困时孔子身边的弟子们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又有怎样的表现?他为什么会这样?
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因为孔子认为“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所以孔子能“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3、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愠心,就分别找弟子谈话,问了同样的问题,分别得到了不同的回答。这些不同的回答分别表现了弟子的什么观点?孔子又是怎样教育学生的?思考这些问题,完成下面的表格后交流:
孔子的问题 |
弟子的观点 |
孔子的回答 |
孔子的教育方法 |
||||
《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
子路 |
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 |
对孔子之道的信仰动摇了 |
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
仁与智的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否被信任与实行的关键。 |
举例启发 给予提醒 |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平等对话 言传身教 |
子贡 |
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 |
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实际 |
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
应考虑完善自己的学说而不能急功近利降低要求。 |
类比启发 批评告戒 |
||
颜回 |
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 |
坚守信仰 |
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
由衷赞赏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 |
赞赏 开玩笑 |
三、齐读质疑。
四、练习: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①病:
从者病,莫能兴
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②而: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
夫子推而行之
赐,而志不远矣
孔子欣然而笑曰
③以:
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君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一以贯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匪兕匪虎
意者吾未知邪
夫子盖少贬焉
赐,而志不远矣
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救陈,军于城父
所刺讥者皆中诸侯之疾
不得行,绝粮
君子亦有穷乎
3、下列句子不同类的一句是(
A、人之不我信也
B、人之不我行也
C、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
D、君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补充资料
比干,姓子名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殷朝王子,也称王子比干。比干是殷朝的政治家,是殷朝皇室的重臣,曾在国王左右辅佐国政。比干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是敢于直言劝谏,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爱国者,被称为“亘古忠臣”。纣王暴虐,比干连续三天进谏,纣王恼羞成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现在我要拿你的心来验看一下!”于是就命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赏,并且用火焚毁比干的面。为掩饰妄杀大臣的罪恶,纣王还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