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语堂《苏东坡传》教案

(2014-07-02 10:56:54)
标签:

高二

苏教版

传记选读

林语堂

苏东坡

分类: 史记传记选读

教学目标 :
1、通过《苏东坡传》的阅读,全面认识苏轼的生平事迹,体会苏轼人格魅力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2、研读教材所选文本,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取舍传记素材的;
3、了解学者林语堂,思考在他所写的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重现形象的;

课时要求: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注音

 札记   鼾声  惝恍  醉醺醺  酣睡  诙谐  醇甜  窥探  寂寥  缆绳

 (2)思考

本文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分别写了苏东坡的哪几件事?

 

教学目标:

1.      研读教材所选文本,从分析的事件中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体会苏东坡为人洒脱、超然处世的个性。

2.      找出这些事件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点,了解林语堂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一、            导语

     在林语堂众多的著作当中《苏东坡传》一度被评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在举家赴美的时候淘汰了很多珍本古籍,但是他非要带着苏东坡以及和苏东坡有关的书,可见他已经对苏东坡着魔了,在众多的诗人当中,他最偏爱的也是苏东坡。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如此的欣赏和着迷呢,我们今天就来走近苏东坡,去揣摩其中的奥妙。

二、            整体感知

1、了解林语堂:

【明确】《传记选读》128页 卡片一  相关资料

2、本文分为两部分,概括每一部分写了什么事?

【明确】:“两兄弟”部分写了苏轼到弟弟家共度中秋。

        “赤壁赋”部分写了苏轼在黄州神仙般的生活。

三、            研读文本

1、快速浏览回顾“两兄弟”部分,概括回答都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此处培养学生按顺序读课文的习惯,按顺序回答是:

        A苏轼写诗嘲笑苏辙身材高大

        B苏轼酒量虽小自得其乐

        C子由向哥哥进忠言

        D介绍苏轼和弟弟气质、形象、个性以及文学风格差异

        E苏轼刚正道义之气

        F兄弟二人颍州难舍难分

2、“两兄弟”部分传主是谁?

【明确】两兄弟的传主是苏轼。

3、写苏辙那么多篇幅,以及两兄弟的差别,从传记的角度来讲目的何在?

【明确】目的是表现苏东坡的不同个性,用苏辙是来陪衬苏轼,使传主的人物形象和个性更加鲜明。           

4、快速回顾“赤壁赋”部分,回答这一部分中写了哪几件事呢?

【明确】A李岩嗜睡

        B酒醉黄泥坂

        C荒唐夜游行

        D谣言顺流而下

        E传言东坡死,皇帝叹息

        F苏轼写作上的自由洒脱

        G前后赤壁赋的写作缘由

5、两部分写了这么多事件,那么这些事件有什么共同点?

【提示】无论哪一部分,都是挑选生活中的有情有义、有情有趣的小事来写的,从苏东坡和弟弟家人的相处,到和朋友的喝酒下棋,以及到人生低谷的时候和朋友泛舟,无不表现了苏东坡对生活的珍惜,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所以这些事情的共同点就是:

【明确】快乐的、有情有义的、充满乐趣的。

四、            思考

1、填空:这是一个(     )的苏东坡。

【提示】此处根据对刚才事件的感知,让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的倾向是扣住一个“乐”字。例如:这是一个享受生活乐趣的苏东坡。

2、思考:林语堂为什么要挑选这样的事件来写,他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提示】介绍林语堂相关信息:      林语堂欣赏苏东坡的泰然豁达、欣赏苏东坡的豪放不羁,更欣赏他旷达释然的心态,在写这篇传记时,我们看到的仿佛林语堂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就是林语堂,两个相距千年的生命在霎那间合二为一。苏东坡是林语堂对美好人性的理解。

五、            作业设计: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可以用下节课的课前预习内容。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仔细阅读《传记选读》128页《苏东坡突围(节选)》,比较余秋雨是怎么看待苦难中的苏东坡的。

 

教学目标:

1.      介绍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传记文学选材的特点。

2.  比较阅读《苏东坡突围》,同样是写苦难中的苏东坡,比较余秋雨与林语堂有什么不同的认识。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掌握了这篇人物传记所写的内容,也知道了林语堂在塑造苏东坡形象的同时在他的身上寄予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那么写这样的传记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呢?是不是只有这一种写人物传记的方法呢?我们来继续分析。

二、研读分析

1、在这篇传记的两部分当中我们发现的是这么多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现生活中的乐趣,塑造一个无忧的苏东坡。那么在黄冈生活期间,作者写了很多著作,尤其是那篇我们比较熟悉的著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为何没有写进“赤壁赋”这一部分的传记里? (结合《传记选读》127页《念奴娇•赤壁怀古》)
   【明确】《念奴娇•赤壁怀古》更多的是表现人生思考,体现忧患甚至有点消极的人生感叹,与作者要表现的苏东坡此时过着神仙似的生活要义不吻合。
   2、那么,在黄冈的日子,苏东坡真的是在其人生快乐幸福的时光吗?其实恰恰是在他人生的最低谷——

【明确】从年表看苏东坡生命中的苦难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林氏说可以用“坎坷多舛”来概括。苏东坡生活的时期为北宋中后期,国力的逐渐削弱,边患的日趋严重,积贫积弱的国家,此起彼伏的社会危机,走上政坛的苏东坡就一直处在这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复杂多变的党争矛盾中。他既不容于王安石的“新政派”,也不容于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后来又因为“乌台诗案”被人陷害而罪贬黄州,可以说黄州时期的苏轼可以说是他人生的最低点。而他垂暮之年还遭到流放岭南的命运。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真诚、善良、崇高等高贵的个性品质似乎都难逃被黑暗、丑恶摧残或吞没的厄运。但是,还是会有人在苦难、悲哀的人生际遇中,以他的智慧、仁爱与伟大的悲悯,冲出了重重黑幕,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留下了一些烛照后世的、不可磨灭的宝藏。这是人间难得奇迹,苏东坡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奇迹之一。
   在林语堂看来,苏东坡具有着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

3.1934年,林语堂先生在七言古诗《四十自叙》中说出了自己当时的人生追求:“喜则狂跳怒则嗔,不懂吠犬与鸣驴。掣绦啮笼悲同类,还我林中乐自如。”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对写作《苏东坡传》的文献取向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苏东坡在黄冈的那几年写了很多篇著作,其中不乏有自己失意消极的作品,作者之所以没有选择那样的文学著作和事件写进传记中,是因为他要表现的是一个乐观豁达,超然于世的苏东坡,正如题目中他《四十自叙》中所说的自己一样,他要塑造一个自己心目中的苏东坡,一个内心开明、外表洒脱的苏轼。那么,这就决定了他在《苏东坡传》中的文献取向,这就告诉我们,在写人物传记的时候我们也要根据自己想要表现的人物特点来进行选材,而不是根据时间年限一一叙写。

【小结】选择素材,一是取决于材料的表现力,一是取决于传记作者的主观倾向。

三、写传记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苏东坡不同的描述方式

【明确】这一部分重在让学生了解传记的特点

1)可以定格在年表里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2)可以浓缩在辞书上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佑进士。曾出知徐州、湖州、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风格豪放,一改婉约之风,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也可以如林语堂如此概括: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明确】:传记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应该在回忆录、书信、日记等等材料之外显能耐,应该把这些材料经过头脑过滤后,再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所看到的已不再是材料的堆叠,而是一幅完整的画,一件有匠心的作品。传记里的事实,可能不再是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而是一句玩笑,片言只语、不显眼的行为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的细枝微节。传记事实的选择就构成了传记的生命。

六、            课堂思考

1、        阅读《苏东坡突围》,同样是写苦难中的苏东坡,比较余秋雨与林语堂有什么不同的认识。

【明确】在苦难中苏轼成熟了,从苦难中突围出来了。

2、讨论: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苦难或不幸?
    同样是面对苏东坡在苦难,林语堂和余秋雨有着不同的解读,前者看到的是快乐,后者得出的是成熟,那我们呢?(学生自由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