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教案
(2014-07-02 10:56:54)
标签:
高二苏教版传记选读林语堂苏东坡 |
分类: 史记传记选读 |
教学目标 :
1、通过《苏东坡传》的阅读,全面认识苏轼的生平事迹,体会苏轼人格魅力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2、研读教材所选文本,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取舍传记素材的;
3、了解学者林语堂,思考在他所写的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课时要求:
课前预习:
(1)注音
本文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分别写了苏东坡的哪几件事?
教学目标:
1.
2.
一、
二、
1、了解林语堂:
【明确】《传记选读》128页 卡片一
2、本文分为两部分,概括每一部分写了什么事?
【明确】:“两兄弟”部分写了苏轼到弟弟家共度中秋。
三、
1、快速浏览回顾“两兄弟”部分,概括回答都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此处培养学生按顺序读课文的习惯,按顺序回答是:
2、“两兄弟”部分传主是谁?
【明确】两兄弟的传主是苏轼。
3、写苏辙那么多篇幅,以及两兄弟的差别,从传记的角度来讲目的何在?
【明确】目的是表现苏东坡的不同个性,用苏辙是来陪衬苏轼,使传主的人物形象和个性更加鲜明。
4、快速回顾“赤壁赋”部分,回答这一部分中写了哪几件事呢?
【明确】A李岩嗜睡
5、两部分写了这么多事件,那么这些事件有什么共同点?
【提示】无论哪一部分,都是挑选生活中的有情有义、有情有趣的小事来写的,从苏东坡和弟弟家人的相处,到和朋友的喝酒下棋,以及到人生低谷的时候和朋友泛舟,无不表现了苏东坡对生活的珍惜,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所以这些事情的共同点就是:
【明确】快乐的、有情有义的、充满乐趣的。
四、
1、填空:这是一个(
【提示】此处根据对刚才事件的感知,让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的倾向是扣住一个“乐”字。例如:这是一个享受生活乐趣的苏东坡。
2、思考:林语堂为什么要挑选这样的事件来写,他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提示】介绍林语堂相关信息:
五、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仔细阅读《传记选读》128页《苏东坡突围(节选)》,比较余秋雨是怎么看待苦难中的苏东坡的。
教学目标:
1.
2.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掌握了这篇人物传记所写的内容,也知道了林语堂在塑造苏东坡形象的同时在他的身上寄予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那么写这样的传记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呢?是不是只有这一种写人物传记的方法呢?我们来继续分析。
二、研读分析
1、在这篇传记的两部分当中我们发现的是这么多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现生活中的乐趣,塑造一个无忧的苏东坡。那么在黄冈生活期间,作者写了很多著作,尤其是那篇我们比较熟悉的著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为何没有写进“赤壁赋”这一部分的传记里?
(结合《传记选读》127页《念奴娇•赤壁怀古》)
【明确】从年表看苏东坡生命中的苦难
3.1934年,林语堂先生在七言古诗《四十自叙》中说出了自己当时的人生追求:“喜则狂跳怒则嗔,不懂吠犬与鸣驴。掣绦啮笼悲同类,还我林中乐自如。”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对写作《苏东坡传》的文献取向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苏东坡在黄冈的那几年写了很多篇著作,其中不乏有自己失意消极的作品,作者之所以没有选择那样的文学著作和事件写进传记中,是因为他要表现的是一个乐观豁达,超然于世的苏东坡,正如题目中他《四十自叙》中所说的自己一样,他要塑造一个自己心目中的苏东坡,一个内心开明、外表洒脱的苏轼。那么,这就决定了他在《苏东坡传》中的文献取向,这就告诉我们,在写人物传记的时候我们也要根据自己想要表现的人物特点来进行选材,而不是根据时间年限一一叙写。
【小结】选择素材,一是取决于材料的表现力,一是取决于传记作者的主观倾向。
三、写传记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苏东坡不同的描述方式
【明确】这一部分重在让学生了解传记的特点
1)可以定格在年表里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1036
1054
1057
1059
1061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1065
1066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1069
1071
1074
1076
1079
1080
1084
1085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1089
1092
1093
1094
1097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1126
2)可以浓缩在辞书上
3)也可以如林语堂如此概括:
六、
1、
【明确】在苦难中苏轼成熟了,从苦难中突围出来了。
2、讨论: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苦难或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