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疼痛
(2025-10-10 07:06:52)
标签:
古方验方消化系统 |
分类: 内科 |
胃脘疼痛因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所以又叫“心下痛”。多因长期饮食不节或精神刺激而发病。初则肝胃不和,胃气郁滞;久则气滞血瘀,损伤胃络,由气及血而成此症。临床主要有肝胃不和,脾胃虚寒之分。属于肝胃不和的,症见胃脘胀满,痛连胁肋。
若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苦的为火郁;若痛处固定而拒按,便黑、脉涩的为血瘀;属于脾胃虚寒的,症见隐痛喜按、泛吐清水的。形疲肢冷,大便不实等。
一、主治:胃脘疼痛
处方:牵牛子120克,黑白合用。硫黄60克。
制法:牵牛子半生半炒,用大红萝卜一个,挖空放入硫黄,然后用挖掉的萝卜片封闭,用麻绳緾好,放砂锅内加水煮2小时,取出,将硫黄倾出弃去萝卜,晒干,与牵牛子共研细末,和水为丸或用糯米糊为丸。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6~9克,淡盐水汤送下。
疗效:治愈百余人,疗效较好。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二、主治:胃痛。
处方:五灵脂15克、延胡索9克、香附9克、佛手9克、甘松6克。
服法:水煎服。
注意事项:患者若吐苦水,加焦山栀6克,吐酸水,加红蔻6克,右胁痛,加柴胡、茵陈各9克,便秘加白蜜120克,吐蛔虫加使君子15克。
三、主治:胃痛
处方:川芎、木香、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葶苈、巴豆霜、皂角各1.5克
制法:诸药共研细末,以枣泥为丸,如绿豆大。
服法:成人每服3~4丸,白开水送下。
疗效:百发百中,效果卓越。
四、主治:胃气痛症。
处方:高良姜、制香附各15克,
服法:共研细末,每服6克,用开水送下。
注意事项:忌食酸东西。
五、主治:胃脘胀痛,牵引腰背,暧气吞酸,饭后痛多,甚则呕吐。
方名:海螵蛸12克,血竭、灵脂、鸡内金、吴萸、川朴、元胡、香附、神曲各9克,三棱、莪术、姜黄、蒲黄、广木香、乳香、没药、青皮、小茴、甘松各6克,安息香、檀香、沉香、丁香、砂仁、草果、肉蔻各3.5克。
制法:共26味药,共为细末。
服法:每日服3次,每次服4.5克,每隔4小时服一次。
疗效:治疗百余人,疗效达95%以上。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六、主治:饱食后因用力引起腹痛作胀。
处方:大黄(酒炒)、干姜、香附(酒炒)各等份为细末贮用。
服法:每次服3~6克,用白开水送服;若呕吐则用姜开水送服。
七、主治:胃痛
处方:香附、灵脂各9克,良姜6克。加减:病重体实,加熟大黄9克。
服法:水煎服。
反应:服后肠鸣,大便泻下后,疼痛消失,肠鸣亦生。
疗效:
1、本县许场村许某某,女,48岁。患胃痛。胸满结滞,吃硬食更甚。脉象沉细。经用本方,大便缓泻,三剂治愈。
2、本县张湾镇秦某某,男,52岁。胃痛,胸部胀满,脉象沉细,经用本方三剂治愈。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八、主治:胃痛。
处方:黄牛粪9克,白胡椒1.5克。
制法服法:黄牛粪焙干研细末后,再加白胡椒研极细末。每次3克,白开水送服。
九、主治:胃痛。
处方:码硵。
制法:用醋煅7次。
服法:每次1.5克,黄酒冲服。
疗效:我数十年应用神效。
十、主治:胃气痛。
处方:雄狗全心、肺各一挂,胡椒120克,独头蒜100粒。
服法:共合一处煮熟食之。
疗效:治愈后永不再犯。
十一、主治:寒湿胃痛,泛酸呕吐,胸满喛气。
处方:生姜120克、白胡椒15克、大茴香10克,猪胃1个。
制法:先将猪胃洗净,再将三味药装入猪胃内煮熟去渣。
服法:吃肉喝汤,分3~4次食完。
疗效:陈氏,女,56岁。患胃痛20余年,冬季较重,严重时汤米不能进,胃痛呕吐清水,用此方连服5剂胃痛渐止,20余年痼疾而获痊愈。
十二、主治:胃气痛
处方:广木香、乳香、葶苈子、黑矾、巴豆(去油)各1.5克,丁香0.9克,牙皂3个
制法:7味药共为细末,枣肉为丸,如黄豆大。
服法:早晚各服一次,每次2丸,开水送下,轻者一料即可愈,重者二料。
疗效:不论新久皆治。
十三、主治:吞酸。
处方:黄连、吴茱萸各30克。
制法:黄连切细同吴茱萸以井水浸7日,去黄连,将吴茱萸焙干。
服法:每日清晨以米汤下49粒。
十四、主治:胃脘胀满,反酸疼痛。
方名:祖传胃疼灵。
处方:太子参30克,炒白术20克,白芍、云苓各15克,乌贼骨12克,白豆蔻、川楝子、藿梗、苏梗、砂仁、元胡各10克,佛手9克,黄连、吴茱萸各6克。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五剂为一疗程。
疗效:陕西汉中一名老中医,临床应用几十年效果显著。
摘录祖传秘方大全第34页。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