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2025-09-28 07:19:23)分类: 内科 |
咳嗽是一个症状,六淫外感,脏腑内伤,都可以影响于肺而引起咳嗽。前人区别有声无痰叫“咳”,因痰作咳叫“嗽”。临床上常将无痰的咳叫“咳呛”或“干咳”;有痰而有声的统称“咳嗽”。咳嗽的原因很多,但不离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一般是按风寒、风热、燥火、痰湿、劳伤等进行辩证施治。
一、主治:新久咳嗽,百药无功,服此立效。
方名:吕洞宾传芦吸散。
处方:款冬花蕊15克、鹅管石6克、陈皮6克。年老人及虚者加入人参1.5克,冬月加肉桂3克。
服法:上药忌铁器为细末和匀,分作七帖,作七日服。每服1帖,夜仰卧将药1帖作3次入竹筒内,病者口噙竹筒,近咽喉用力入一吸,将白温水1口送下。
注意事项:不可多吃水,忌诸般油腻、盐7日。药服完后,亦少用油盐,至半月后不忌。
二、主治:治远年咳嗽如神
方名:润肺除咳饮。
处方:人参、杏仁、薄荷各3分(9克),五味子9粒,紫菀茸、款冬花、麻黄、陈皮(去白)、石膏(煅)、桔梗、半夏、桑白皮(蜜沙)、枳壳(麸炒)、乌梅、粟壳(去瓤蜜炙)各等分。
服法:上药细切,加生姜3片,细茶1撮,水1盖半,煎至1盏半服。
三、主治:久嗽极效。
方名:三圣丹。
处方:天南星(炮制)30克,半夏(汤泡7次)60克,甘草(生用)15克。
制法:先以星、夏二味药研为细末,用生姜汁拌匀,淹作麦曲,春秋7日,冬10日,夏至日取出,再同甘草共研为细末,别取淡竹沥水一碗,将前药末用竹沥水拌匀作饼子,焙干,又将竹沥沃湿,又焙干,如此沃焙10次,待竹沥水尽为度,研为极细末。
服法:用白沙蜜调和如惕,每临卧,抄一匙于口内含化下,再用竹沥水漱口咽下。
四、主治:治疗顽固性咳嗽具有疗程短,效果显著的优点。
方名:十味止嗽散。
处方:北沙参、贝母、白前、远志、冬花、杏仁、桔梗各10克,五味子6克,麻黄、马兜铃各3克。
服法:水煎服。
注意事项:症状偏热者加黄芩、桑皮,去麻黄;痰多加胆星;喘急加苏子、葶苈;百日咳加黄荆、百部;慢性气管炎加胡桃肉、巴戟天、菟丝子等。
五、主治:久病喘息咳嗽之症。
方名:喘嗽汤
处方:当归、川芎、陈皮、清半夏、川贝母、甘草、冰糖各6克,青皮、杏仁、五味子、桑白皮各9克。
服法:用水三杯,煎取一杯,药渣用水二杯半煎留一杯。头煎、二煎共和一处,分两次早、晚服。
注意事项:服后忌烟、酒100天。
疗效:
1、陈某,男,41岁,病咳嗽二年未愈五剂痊愈。
2、袁某,男,34岁,患咳嗽气短无力,脉缓慢,吐稀痰,失眠,遇冬即发,用此方一剂即愈。
六、主治:咳嗽。
处方:
1、白芍、茯苓、半夏、五味子各9克,桔红、炙草、款冬花、干姜各6克,杏仁12克。
2、麻黄12克、白果9克、杷叶6克。
服法:先将方一加水煎取药液,然后把药液冲入方二,煎成浓汁服。
疗效:一般3~4剂即愈。
七、主治:咳嗽痰喘,痰带黄色稠粘,咽干口燥声哑,咽喉不利。
处方:桔梗、生地黄、半夏、紫菀、竹叶各3克,麦冬(去心)、川贝母、沙参各6克,炙甘草、麻黄各1.5克,生姜一片,五味子(研)10粒。
服法:水煎服。
八、主治:老年夜咳痰多(虚火痰咳)
处方:千张纸切碎9克,白蜜15克。
服法:上二味饭上蒸,日服三次。服药后一日后轻松,二日后咳减,三日后不咳,服七日痊愈。愈后以五味异功汤代茶饮。
附:五味异功汤: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3克、甘草3克。
九、主治:劳伤过度,咳嗽,痰中带血。
处方:鲜白萝卜、黑豆各120克,蜂蜜30克,香墨3克,童便一盅。
服法:水煎服,上药为一次量
疗效:2~4剂愈
十、主治:年老身弱,劳伤喘嗽,干咳无痰,气短,中气不足。
处方:潞党参、熟地、白术、当归身各15克,莲子、芡实、山药各9克,大茴、大枣各三个,葱白三根,生姜二片,炙甘草3克香油三盅,盐适量,黄母鸡一只。
制法:
服法:先将鸡勒死去毛爪,用药煎之,以鸡肉烂为度,分四餐食之,日食两次。
疗效:3~4次愈。
摘录祖传秘方大全第2页。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