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肝著
(2024-05-13 10:34:58)
标签:
肝系病类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6.4肝著
肝著又名肝着、肝胀。肝著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部分病例可演变成肝积,甚至恶变成肝癌。
肝著病名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灵枢·胀论》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肝著是因肝热病、肝瘟等之后,肝脏气血郁滞,著而不行。以右胁痛,右胁下肿块,用手按捺捶击稍舒,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
依据
1、常有肝热病发病史。一般认为肝热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肝著。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而于检查后发现。
2、右胁或剑突下胀痛或刺痛,常欲以手揉按,伴食欲不振,嗳气,腹胀,便溏,乏力等症。
3、肝脏肿大,质软或稍硬,有压痛,或有轻度黄疸,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肿大。
4、肝功能或可正常,常见谷丙转氨酶、麝浊、锌浊、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肽酶有轻度升高,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r-球蛋白或见增高。
辩证论治
一、肝胆湿热证:右胁胀痛,按之疼痛,双目轻度黄疸,发热口渴,心中懊侬,口干而苦,恶心欲呕,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利肝胆湿热。518、茵陈四苓散加柴胡、枳壳等。
二、肝气郁滞证:两胁隐痛,胁下有肿块,腹胀不舒,脘痞便溏,嗳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疏肝理气解郁。651、柴胡疏肝散加郁金、延胡索等。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胸闷腹胀,胁下肿块,神疲倦怠,食欲减退,大便不实或溏,舌苔薄白,脉细弦。疏肝理气健脾。640、柴芍六君子汤
加木香、当归等。
四、寒湿困脾证:右胁疼痛,胁下肿块,脘腹痞胀,下肢轻浮,精神困倦,畏寒懒动,食少便溏,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缓。温中健脾化湿。517、茵陈术附汤加茯苓、泽泻等。
五、瘀滞肝络证:胁部刺痛,胁下肿块,按之痛甚,腹大坚满,脉络怒张,面颊胸臂有血痣、丝状红缕,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行气化瘀通络。927、膈下逐瘀汤
加减。
六、肝肾阴虚证:肝区隐痛,腹胀纳差,倦怠乏力,头晕目胀,口干口苦,心烦失眠,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滋补肝肾。885、滋水清肝饮
加减。
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取肝俞、足三里、大椎、后期门,或配膈俞、肾俞等。
2、耳穴疗法:取肝、肝动脉、脾、肾上腺,耳穴压丸,3天更换一侧耳穴。
3、田基黄15克、丹参15克,水煎服,1剂/日。
4、山葡萄根30克,瘦肉60克,老酒1汤匙,共炖服,1剂/日,连服15天。
5、鸡骨草60-120克,瘦猪肉120克,放砂锅内煮沸后用微火煎2-3小时,然后将汤分3次服,小儿量减半。
6、五味子粉3克,2-3次/日,冲服,适用于转氨酶长期升高不降者。
7、丹参20克、田鸡250克,将田鸡去皮及肠杂洗净,加水与丹参同炖,熟后调味,食肉喝汤。1次/日,连服15日,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8、首乌20克,五味子10克,鸡蛋2克,加水同煮,蛋熟去壳再煮,去渣调味,吃蛋喝汤,1次/日,连服15-20天,适用于肝肾阴虚型。
9、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护肝药物,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各种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10、解除思想负担,消除恐惧,树立信心,调节情绪,控制发怒,保持心情舒畅。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