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狐疝
(2022-12-22 14:58:14)
标签:
古方验方 |
分类: 外科.骨科 |
18.42狐疝
狐疝又名疝气、小肠气、小肠疝、阴狐疝等。狐疝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腹股沟斜疝。
狐疝名出《灵枢·五色》。《儒门事亲》曰:“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故名。
狐疝因肝气失于疏泄,或小儿、老年气弱,或腹内压力增加时,使肠管等腹内器官滑入阴囊而成。以腹股沟处有肿物突起,时大时小,胀痛俱作,如狐之出入无常为主要表现的疝病类疾病。部分婴幼儿可随生长发育而自愈,其余一般难以自愈。病情严重时出现嵌顿或绞窄危及生命。
依据
1、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婴儿和中、老年男性较多。
2、早期除腹股沟部或阴囊部发现有可复性肿块外,并无明显病象,若肿块较大,局部有沉重下坠感和腹部不适。常因久立、劳累、哭号、咳嗽、忩怒等而加重或引发肿物下坠。
3、当站立咳嗽时,肿块处可触及膨胀性冲击感,令患者平卧,用手抚推,肿块即消失。
4、肿物下坠阴囊而不能回纳,并有腹痛、便秘等症者,为疝块有嵌顿之征。
辩证论治
一、寒凝气滞证:腹股沟处肿物突起,时大时小,冷胀作痛,痛牵少腹,得温痛缓,舌淡苔白,脉沉紧或弦。温里散寒、行气止痛。909、暖肝煎,或19、十补丸
加减。
二、气虚寒凝证:睾丸冷痛牵引少腹,其痛绵绵,得温则缓,按之痛减,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舌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温阳益气、散寒止痛。909、暖肝煎
加黄芪、川楝子、橘核等。
三、脾气下陷证:阴囊肿物易下难上,气下坠感,气短神疲,食少腹胀,面白舌淡,脉弱。补气升提。423、补中益气汤
加荔核、金铃子、香附等。
四、肝郁气滞证:阴囊肿物时大时小,胁肋作胀,少腹急结不舒、作痛,怒则肿物明显,舌苔薄白,脉沉弦。疏肝理气。112、天台乌药散
加荔核、橘核等。
其他治疗
1、加强腹肌锻炼,及时治疗咳嗽、便秘等病症,防止用力过大、腹压过高。
2、棉线束带压迫法:用于年龄不足1岁的婴儿,用棉线束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处,防止疝块突出,将棉线束带折成双层,折端紧压疝的内环,另一端环绕腹部再套入折端,然后绕过会阴部,结扎于腰的背面。老年患者亦可用疝带固定于肿物脱出处,以阻止疝块脱出。
3、手法复位:肿物滑入疝囊时应注意抚推送还,以免发生嵌顿。绞窄而威胁生命安全。肿物脱出一般可用手按压肿物,顺其滑出方向,缓缓向少腹内推移,使之回复。若狐疝发生嵌顿,估计未发生肠坏死(婴幼儿嵌顿在6小时以内,成人在4小时以内),亦可试行手法复位,患者取臀高头低位,肌注适量镇静药,松弛疝环,然后用手轻柔将疝块推还腹腔。复位后严密观察腹部情况。
4、手术治疗:经手法复位无效,为防止疝囊继续增大和绞窄,应采取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单纯内环高位结扎术和疝修补术。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