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后
(2021-01-24 18:59:09)
标签:
教育情感育儿 |
分类: 论文集 |
当孩子做错事了后
大多数父母,不外乎如下几种:
指责、训斥:“怎么回事啊!”“能让我省点心吗?”
否定、侮辱人格:“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你有什么用?”“蠢死了!”
讽刺、挖苦:“早跟你说你不信,这下高兴了?”“你不是能吗?还去试试?”
发现了吗?这些话全部都带着情绪,只是父母在一味地宣泄情绪,孩子被斥责,却没有受教,不知道错在哪里,该怎么改正。
所以这些错误孩子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背后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这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正确看待孩子犯错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对孩子来说,犯错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父母把孩子的错误看成是闯祸、麻烦,一看到孩子犯错就冲他发脾气,那错误就只能是错误。
但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犯错时正确引导孩子,那错误就是孩子的一次学习机会,这样想来,就没必要大发脾气。
当孩子做了错事,大部分是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内心会有愧疚感、自责感。
这个时候,父母的打骂,反而会抵消孩子心中的愧疚感,让他开始为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任,甚至产生叛逆心理,不服气。
父母如果对孩子犯错过于严厉,孩子会为了避免犯错而畏畏缩缩、不敢尝试和探索,甚至会用撒谎来逃避父母的责怪、内心对父母也更加防御。
所以父母首先应该学会正确看待孩子犯错这件事,允许孩子犯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盗窃行为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孩子一天去别人家玩,偷了一根针回家给他妈妈,他妈妈奖励他吃一口奶,后来小孩子偷别人家的鸡蛋,偷钱。。。最后小孩子张大了,养成了偷盗的习惯,最终被法律制裁,在死刑前,别人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最后吃一口妈妈的奶。最后的结局是,他把他妈妈的奶咬掉了,他妈妈死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第一次偷东西错了,他不告诉我这是偷,不应该这做,还奖励我,要不是她,我也不会走到今天。要正确处理孩子的盗窃行为。
一、家长先平静自身情绪
当发现孩子身边多了来路不明的东西,一定要查清这东西来路,当怀疑孩子发生盗窃行为时,家长不要拿起东西就打,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柔声与孩子交流,问清楚是什么原因,判断孩子是有意还是无意。千万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责骂孩子,这样会让孩子产生羞辱感。
二、解决当前行为
1、在了解孩子为什么偷东西后,家长再考虑用什么方式进行教育,很多孩子都是由于想要某种东西而去偷,家长们可以告诉孩子,以后想要什么东西,可以直接跟父母说,偷拿是不正确行为。
如果孩子是因为想表现自己勇敢,而去偷东西,家长可以教育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别人会因为找不着而着急,同时,家长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平时对孩子关爱过少,或者与孩子很少进行沟通。
2、对于“无意”的孩子
这时候的孩子,“自我中心”思维明显,缺乏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父母要留意给孩子建立“物权意识”,比如“玩具是东东的,不是你的”,接着还要教导孩子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事物都要“先问再拿”。
3、对于“有意”的孩子
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最好在事情发生时问清楚孩子偷窃的理由。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只是一个结果,只有找到促使这个结果发生的原因,才能釜底抽薪,真正彻底的解决问题。
同时父母要基于“权威”给孩子建立道德规范,比如给孩子讲讲有关“诚实”的童话绘本,或给孩子讲讲“自律”的英雄故事,父母也最好给孩子做一份简单的道德规范表,什么行为是值得称赞的、什么行为是需要改正的,让孩子对道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4、给孩子保留颜面,点到为止
有些大人会一直揪着孩子的错不放,以为常常耳提面命,孩子以后就会不再犯。殊不知,孩子再小,也是有自尊心的,所以,对孩子的错误,点到即止就可以了。
三、预防行为
预防胜于讲道理,孩子小,很多大道理无法理解,家长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即实行规则,在家时,说明哪些东西是爸爸的,哪些是妈妈的,未经允许不可以随便乱动,当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对于孩子的东西也不要胡乱处理,要让孩子自己管理。
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可忽视,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这种不正确的行为,心平气和但语气坚定地为孩子树立规则,否则会影响孩子以后的道路。
孩子偷东西,是父母的过失。作为宝爸宝妈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孩子做错事,也需要爱和支持
有时候,孩子犯错了是惊慌失措的,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这时父母的斥责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破坏他的安全感。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孩子、甚至成年人做错事了不敢告诉父母,自己默默承受,有时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后果,造成悲剧。
因此,在孩子犯错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变,永远站在他这边,和他一起面对。
给孩子心理支持,他会更有勇气去面对错误。
在某节目中,演员陶虹曾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出门前,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冲上去劈头盖脸冲女儿吼:“你怎么回事啊?”
被她这么一吼,女儿一哆嗦,当即就愣住了,满眼恐惧地望着她不说话,甚至连哭都忘了。
陶虹看到女儿的这个表情后,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
这之后,当女儿再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时候,她不会劈头盖脸地批评,而是走过去抱住手足无措的孩子。
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而不是处于犯错带来的恐慌和害怕之中,这时父母的教育才更有效果。
当孩子犯错了,应该怎么说呢?
“发生什么了?怎么了?”
父母首先应该给孩子解释和表达的机会,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再下判断。
韩国综艺《超人回来了》某一期节目中,爸爸朴柱昊起床后,客厅变成了“灾难现场”:满地的麦片,姐姐趴在地上吃麦片,弟弟光屁股坐在麦片上。
本以为爸爸终于要发飙了,没想到他只是弯下腰,问了姐姐一句:“因为爸爸不在,娜恩给建厚做的饭吗?”
原来是因为弟弟饿哭了,娜恩想要照顾弟弟,所以把麦片和牛奶拿出来和弟弟一起吃。
问清楚了原因,朴柱昊不但没有批评姐姐,反而对她说“谢谢”。
父母多一点耐心,当孩子犯错后,首先问一句“发生什么了?”或“怎么了?”了解清楚情况,更有利于正确教育孩子,也不至于在一些事情上误会了孩子,伤害他善良纯真的心。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很多家长可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当家里有其他小朋友来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地格外调皮,和小朋友争抢玩具,惹出各种“麻烦”。
其实,孩子这些行为背后,本质需求是想获得家长的关注,害怕别的小朋友会分走爸爸妈妈的爱。
这种情况下,家长只需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多关注他,让他放心、更有安全感,他自然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他的需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孩子到了2岁之后,总是喜欢在墙上、地上到处乱涂乱画,可能是到了“涂鸦敏感期”,家长只需给孩子买好画笔、画板,让他有足够的空间去施展“才华”。
满足了孩子这个需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如果仅仅打骂,孩子可能暂时听话,但根本的问题没解决,类似的事情还是会发生。
就事论事,不攻击孩子人格
“没出息”、“笨死了”、“你就是爱惹是生非”······这些负面的评价,会让孩子充满自卑、自我否定、自暴自弃。
孩子做错事,父母应该和善而坚定地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所在,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攻击孩子人格。
就错误这件事情本身进行讨论,比如“这个事情上我觉得······”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引导孩子思考。
后果教育、承担责任
孩子犯错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
和孩子站在一起,是指不管发生什么父母都会给他支持和帮助,但绝不意味着包庇、纵容孩子的错误。
父母一定要有原则,帮助孩子明确是非,培养责任感。
比如把碗打碎了就要帮忙收拾碎片、清理垃圾;打了同学就要专门赔礼道歉、赠送礼物;影响了公共卫生或环境就要付出行动承担相应责任······
不要觉得孩子小,就可以不追究不计较,责任教育,需从小做起。
冯济相本草日记摘录
前一篇:10.7发颐、10.8无名肿毒
后一篇:吴门验方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