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鹌菜

(2017-02-16 15:29:16)
分类: 本草
概述
黄鹌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60cm。植物体有乳汁,须根肥嫩,白色。茎直立,由基部抽出一至数枝。基生叶丛生,倒披针形,琴状或羽状半裂,长8~14cm,宽1~3cm,顶裂片较侧裂片稍大,侧裂片向下渐小,有深波状齿,无毛或被细软毛,叶柄具翅或有不明显的翅;茎生叶互生,少数,通常1~2片,少有3~5片,叶形同基生叶,等样分裂或不裂,小或较小;上部叶小,线形,苞片状;叶质薄,上面被细柔毛,下面被密细绒毛。头状花序小而窄,具长梗,排列成聚伞状圆锥花丛;总苞长4~7mm,无毛,外层苞片5,三角形或卵形,形小,内层苞片8,披针形;舌状花黄色,长4.5~10mm,花冠先端具5齿,管长2~2.5mm,具细短软毛。瘦果红棕色或褐色,长约2mm,稍扁平,具粗细不匀的纵棱1~13条;冠毛白色,和瘦果近等长。花果期4~11月。黄鹌菜的幼芽、嫩茎叶、花蕾都可食用。
中文学名:黄鹌菜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
亚纲:菊亚纲(Asteridae)
目:菊目(Asterales)
科:菊科(学名:Asteraceae),是菊亚纲最大的1科。
亚科:舌状花亚科(Cichorioideae Kitam.)
族:菊苣族(Lactuceae Cass.)、莴苣亚族
属:黄鹌菜属(Youngia)
种:黄鹌菜
分布: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药品简述
药名:黄鹌菜
汉语拼音:
英文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拉丁文名:
功效分类:
科属分类:
别名:苦菜药、三枝香、黄花菜、山芥菜、土芥菜、野芥菜、野芥兰、芥菜仔,臭头苦苴。罩壁广,罩壁蟑螂,山飞龙,山菠棱,山瓜茶,山刈菜,山根龙,黄瓜菜,野青菜、毛连连、黄花枝香草。
性味:味甘、微苦,性凉,无毒。
归经:
功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痛。
主治:感冒,咽痛,眼结膜炎,乳痈,牙痛,疮疖肿毒,毒蛇咬伤,痢疾,肝硬化腹水,急性肾炎,淋浊,血尿,白带,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外用治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1~2两)。外用:捣敷或捣汁含漱。 
生态环境:路旁、溪边、草丛、水沟旁、墙上或墙角等阴凉潮湿处。
资源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药材基源:菊科黄鹌菜属植物黄鹌菜Youngiajaponica(L.)DC.[Crepisjaponica(L.)Benth.],以全草或根入药。
采收储藏:春季采收全草,秋季采根,鲜用或切段晒干。
炮制方法:
用药禁忌
营养价值
含有较高的膳食纤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分析,黄鹌菜属一级无公害蔬菜,可放心食用。
常用选方
1、治咽喉炎:鲜黄鹌菜洗净,捣汁,加醋适量含漱(治疗期间忌食油腻食物)。或鲜黄鹌菜30g,捣烂取汁调蜜服。
2、治乳腺炎:鲜黄鹌菜30~60g。水煎,酌加酒服,渣捣烂加热外敷患处。
3、治指头疔、带状疱疹:鲜黄鹌菜捣烂,连渣涂敷。
4、治肿痛:鲜黄鹌菜适量,黄土、食盐各少许。捣烂敷患处。
5、治毒蛇咬伤、蜂蝥伤:鲜黄鹌菜适量。捣烂绞汁服,渣敷患处。
6、治鹅口疮:鲜黄鹌菜根6~7个。用二次淘米水洗,捣烂取汁调蜜服。
7、治急性肾炎:鲜黄鹌菜2~3株。烤干研末,和鸡蛋炒食。
8、治跌打伤:鲜黄鹌菜全草30g(干品15g)。加酒水各半,适量,煎,去渣,每日分2次服。
9、治痢疾:鲜黄鹌菜全草60g。捣烂绞汁冲蜜糖服。
10、治肝硬化腹水:鲜黄鹌菜根12~18g。水煎服。
11、治狂犬咬伤:鲜黄鹌菜30~60g。绞汁泡开水服,渣外敷。
12、治胼胝:鲜黄鹌菜30~60g。水酒各半煎服,渣外敷。
13、退肝火,利尿:取全草20公分水煎服。
14、退肝火,利尿:取全草或与桶交(钩)藤,金针花、山苦瓜藤及黄水茄合用。
文献论述
1、《广西药植名录》:"消肿,止痛。治感冒。"
2、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通结气,利咽喉。"
3、《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抗菌消炎。治疮疖,乳腺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白带,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

岭南黄鹌菜研究
黄鹌菜属约有40种,我国分布有37种,日本、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有少数种数。模式种为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 (L.) DC.,据记载,该属有8种供药用,其中以黄鹌菜最为常见。
黄鹌菜分布于我国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日本、印度、菲律宾、马来半岛、朝鲜亦有分布,生于路旁、溪边、草丛及林缘。
黄鹌菜系岭南民间常用草药,味淡,性凉,有消肿止痛、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效,主治感冒、痢疾等。
同属植物红果黄鹌菜(Y.erythrocarpa)、广西黄鹌菜(Y.guangxiensis)、异叶黄鹌菜(Y.heterophylla)、川西黄鹌菜(Y.pratti)、碱黄鹌菜(Y.stenoma)、细茎黄鹌菜(Y.tenuicaulis)、细叶黄鹌菜(Y.temuifolia)等亦入药。
现将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民间药用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
1.1 萜类化合物
Lee W.等[3]从黄鹌菜地上部分的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出5种三萜类化合物,并通过理化鉴别及光谱分析的方法鉴定结构,分别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beta-amyrin acetate)(Ⅰ)、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Ⅱ)、21-α-氢过氧基-蒲公英甾醇(21α-hydroperoxy-taraxasterol)(Ⅲ)、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Ⅳ)及熊果酸(ursolic acid)(Ⅴ)。
陈氏等从黄鹌菜中提取到11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包括愈创木烷(Guaiane)型、四甲基环己烯(Megastigmane)型及桉叶烯(Eudesmane)型,即:3-氧代-8α-(4-羟基苯基)乙酰氧基- 10(14),11(13)-愈创木二烯-12,6-内酯(Ⅰ)、3β-[3-(4-羟基苯基)乙酰-β-D-吡喃葡萄糖基]-8α-羟基-4(15),10(14), 11(13)-guaiatrien-12,6-内酯(Ⅱ)、3β-[3-(4-羟基苯基)乙酰-β-D-吡喃葡萄糖基]-4(15),10(14),11(13)-guaiatrien- 12,6-内酯(Ⅲ)、3α,5β,6α-三羟基-4α-(β-D-吡喃葡萄糖基)-7-megastigmen-9-酮(Ⅳ)、3α-(β-D-吡喃葡萄糖基)- 4(15),11(13)-桉叶二烯-12-甲酸(Ⅴ)、3β-(β-D-吡喃葡萄糖基)-8α-(4-羟基苯基)乙酰氧基-4(15),10(14),11(13)- guaiatrien-12,6-内酯(Ⅷ)、3β-(β-D-吡喃葡萄糖基)- 4(15),10(14),11(13)-guaiatrien-12,6-内酯(Ⅸ)、3α-羟基- 4α-(β-D-吡喃葡萄糖基)-5,7-megastigmadien-9-酮(Ⅺ)。以上化合物中,Ⅰ~Ⅴ均为新化合物。
1.2 黄酮(苷)类化合物
国内外均有从黄鹌菜中提取出黄酮(苷)类化合物的报道。
廖氏等采用超声波乙醇浸提法从黄鹌菜中提取出黄酮类物质,并对所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进行了验证;
谢氏等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的方法首次从黄鹌菜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芹菜素;
Ooi等从黄鹌菜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种黄酮苷类物质: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
1.3 甾醇类化合物
谢氏等从黄鹌菜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蒲公英甾醇乙酸酯及β-谷甾醇、豆甾醇的混合物,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β-胡萝卜甘,3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1.4 酚酸类化合物
Ooi等[7]从黄鹌菜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4-二咖啡酰奎尼酸和3,5-二咖啡酰奎尼酸。
1.5 其他成分
黄鹌菜石油醚萃取部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正二十二烷醇和二十二烷酸。
张氏等利用中性洗涤剂法、微量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等方法对黄鹌菜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黄鹌菜中富含膳食纤维、粗蛋白、粗脂肪、维生素C、常量元素钾、钙、钠、镁、磷及铁、锌、铜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2 药理作用
2.1 抗菌作用
Ooi等利用琼脂扩散法对黄鹌菜中的木犀草素- 7-O-葡萄糖苷、3,4-二咖啡酰奎尼酸及3,5-二咖啡酰奎尼酸进行了抗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的DMSO溶液(2 mg/mL)对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具有协同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0.6~0.9 cm。此外,3,4-二咖啡酰奎尼酸及3,5-二咖啡酰奎尼酸DMSO溶液(2 mg/mL)对嗜热芽孢杆菌也有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0.7 cm,但3种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酵母菌及曲霉菌均未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
2.2 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
陈氏等研究发现,黄鹌菜提取物中的萜类成分3β-(β- D-吡喃葡萄糖基)-8α-(4-羟基苯基)乙酰氧基-4(15), 10(14)、11(13)-guaiatrien-12,6-内酯、3β-(β-D-吡喃葡萄糖基)-4(15),10(14),11(13)-guaiatrien-12,6-内酯及3α-羟基-4α-(β-D-吡喃葡萄糖基)-5,7-megastigmadien-9-酮均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当提取物中萜类成分浓度分别为1×10–7及1×10–6 M时对离体小鼠的T、B淋巴细胞的增值均有抑制作用,而当浓度达到1×10-5 M时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小鼠体内抗炎实验表明,将黄鹌菜提取物以50 mg/kg体重的剂量灌胃给药时,表现出微弱的抗炎活性。
2.3 抗病毒作用
Ooi等用细胞病变效应(CPE)法测定黄鹌菜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的抗病毒活性,发现黄鹌菜乙醇提取液的体外抗病毒活性明显高于水提取液。其乙醇提取液对HEp-2细胞培养的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0 μg/mL,最大非细胞毒浓度(MNCC)为200 μg/mL。初步证明黄鹌菜抗病毒有效成分可能为酚类化合物。
2.4 抗肿瘤作用
Lee W.等研究发现,黄鹌菜中的三萜类成分21-α-氢过氧基-蒲公英甾醇(21alpha-hydroperoxy-taraxasterol)及熊果酸(ursolic acid)对五种肿瘤细胞均表现出中度的细胞毒作用;
Ooi等用锥虫蓝染色排除法分析黄鹌菜的抗肿瘤活性,发现其热水提取物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小鼠瘤细胞S-180的增值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180 μg/mL),且呈量效关系,当提取液浓度达到450 μg/mL时,抑制率分别为80%和90%;当提取液浓度超过450 μg/mL时,对正常哺乳动物细胞无明显细胞毒作用。
2.5 抗氧化及清除羟自由基作用
廖氏等参照Fenton反应的方法建立反应模型,并采用固定反应时间法在相同反应体系下测定黄鹌菜总黄酮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随着黄鹌菜总黄酮提取液浓度的增加,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亦增强。
管氏等报道,采用大鼠心、肝、肾匀浆自发性脂质过氧化、H2O2诱导肝匀浆脂质过氧化和诱导红细胞溶血的生物测定方法,以及对化学反应产生羟自由基清除的化学测定方法,发现黄鹌菜乙醇提取物对H2O2所致的氧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著降低大鼠组织匀浆MDA的生成量,并对羟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3 民间药用情况
黄鹌菜始载于《救荒本草》,又名黄瓜菜、黄花菜、黄花枝香草、苦药菜,味甘、微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功效,民间荒年时作野菜用。
我国民间常用来治感冒、咽喉肿痛、结膜炎、乳痈、疮疖肿毒、毒蛇咬伤、痢疾、肝硬化腹水、急性肾炎、淋浊、血尿、带下、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等病症,尤其是在岭南地区非常习用。
《广西本草选编》收录黄鹌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痢疾、急性结膜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尿道炎、血尿、痈疮肿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谓:“黄鹌菜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痛,主治乳腺炎、牙痛、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
《福建药物志》记载:“黄鹌菜可治疗急性肾炎、鹅口疮、睾丸肿痛、毒蛇咬伤、蜂蜇伤。”
《广东药用植物手册》称:“黄鹌菜味淡,性凉,有消肿止痛、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主治感冒、痢疾等”。
黄鹌菜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近年来因其药理活性和食用营养价值正逐渐受到重视;含有黄酮(苷)类、甾醇类、酚酸类及纤维素、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抗炎、免疫抑制、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的药理作用。但是,有关其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研究,生药学方面的资料比较欠缺,食疗方面的开发利用也尚未展开。因此,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相关文章
荠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egy.html
荠菜(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e16.html
荠菜花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s9c.html
荠菜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s9b.html
荠菜的识别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1gu.html
黄鹌菜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1l0.html
泥胡菜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1iv.html
蒲公英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uwvm.html
野茼蒿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egt.html
蒲公英和荠菜的区分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3hf.html
这些甜荠好象是蒲公英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1km.html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第二集目录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gnt.html
黄鹌菜

黄鹌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