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血清(脉羊耳兰)

标签:
凉血止血 |
分类: 本草 |
概述
见血清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同属植物风帽羊耳兰LipariscucullataChien,在浙江全省山区都有分布,与脉羊耳兰的主要区别为叶2片,顶端钝,总状花序的花较多(8-9朵),萼片顶端呈僧帽状。两种的功用相同。
见血清在一九七二年六月编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第三集第五百零一页。称《脉羊耳兰》。
脉羊耳兰,多年生草本。茎(或假鳞茎)圆柱状,肥厚,肉质,有数节,长2-8(-10)厘米,直径5-7(-10)毫米,通常包藏于叶鞘之内,上部有时裸露。叶(2-)
3-5枚,卵形至卵状椭圆形,膜质或草质,长5-11(-16)厘米,宽3-5(-8)厘米,先端近渐尖,全缘,基部收狭并下延成鞘状柄,无关节;鞘状柄长2-3(-5)厘米,大部分抱茎。花葶发自茎顶端,长10-20(-25)厘米;总状花序通常具数朵至10余朵花,罕有花更多;花序轴有时具很狭的翅;花苞片很小,三角形,长约1毫米,极少能达2毫米;花梗和子房长8-16毫米;花紫色;中萼片线形或宽线形,长8-10毫米.宽1.5-2毫米,先端钝,边缘外卷,具不明显的3脉;侧萼片狭卵状长圆形,稍斜歪,长6-7毫米,宽3-3.5毫米,先端钝,亦具3脉;花瓣丝状,长7-8毫米,宽约0.5毫米,亦具3脉;唇瓣长圆状倒卵形,长约6毫米,宽4.5-5毫米,先端截形并微凹,基部收狭并具2个近长圆形的胼胝体;蕊柱较粗壮,长4-5毫米,上部两侧有狭翅。蒴果倒卵状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6毫米;果梗长4-7毫米。花期2-7月,果期10月。
药品简述
药名:见血清。
汉语拼音:Jiàn Xuè Qīnɡ。
英文名:all-grass of Nerved Twayblade, Nerved Twayblad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paris nervosa (Thunb.) Lindl.[Ophrys nervosa
Thunb.]
拉丁文名:
功效分类:
科属分类:兰科。
别名:羊耳蒜、立地好、毛慈姑、岩芋、黑兰、矮胖儿、肉螃蟹、铁爬网、倒岩提、走子草、肉龙箭、香花羊耳蒜、紫星羊耳蒜、香羊耳蒜。
性味:苦;涩;凉。
归经:肺;肾经。
功能: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胃热吐血;肺热咯血;肠风下血;崩漏;手术出血;创伤出血;疮疡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研末,每次9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50-1000m的山坡阔叶林下。
资源分布: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西南地区。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脉羊耳兰的全草。
采收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炮制方法:
用药禁忌
化学成分
含脉羊耳兰碱(nervosine)。
药理作用
止血作用:用活性炭处理过的水煎剂(1:1),敷于局部,对切断狗、猴股动脉或截断麻醉狗后肢引起的出血,有止血作用。动物下台后,活动、食欲正常,48小时内无继发出血。对兔肝、脾切口,4分钟止血,4-12天后无继发出血,切口上有一层薄膜覆盖,药物已被吸收,基本上无粘连。体外试验,能使人和兔抗凝血液的红细胞凝集。缩短全血凝时间。
毒性
大鼠每天腹腔注射上述制剂1ml,前10天体重逐日增加,后10天体重稍减轻,未有死亡。肌肉注射1ml后2天解剖,局部肌肉呈微红色,6天后即无。
临床应用
用于止血:取全草切碎烘干,用水煮沸3次,每次沸腾30分钟,合并煎煮液、浓缩、离心,取上清液调成1:1浓度的溶液,经活性炭处理和高压灭菌后备用。临用时以消毒纱布或棉球蘸药液置于伤口或手术切口,稍加压迫。曾用于胃次全切除,剖腹探查,包皮环切,肿瘤切除,阑尾切除,宫颈息肉切除,胆总管切开引流,疝、肠、子宫修补,剖腹产及绝育,各种外伤,拔牙,拔甲,鼻出血,囊肿切除等手术计38例。止血最短时间45秒,个别长达3分30秒,平均为2分钟左右。全部手术的皮肤、肌层和部分脏器切口的中小血管和广泛性渗血,均耒用止血钳和结扎,也不必清创即缝合,术后未发现粘连以及其他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常用选方
1、治肺病吐血:见血清二至四钱。作煎剂或泡酒饮。(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2、治小儿惊风:见血清七至八钱。水煎服。
3、治疖肿:见血清捣烂外敷。
4、治蝮蛇咬伤:见血清四株,水煎;冲滴水珠(研末)一钱,顿服。另选用金银花、野菊花、苦爹菜、青木香、羊乳、三叶青等三至四味各三至五钱,水煎服,每天一至二剂。外用滴水珠、七叶一枝花、大黄等研末,醋调搽肿处。(②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文献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血,凉血,止血。治牙痛。酒泡服治跌打损伤。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补肺止血。
3、《四川常用中草药》:生新散瘀,清肺,止吐血。治各种吐血,劳伤咳嗽,肺肾阴虚咯血,肠风下血,红崩,拔脓生肌,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