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毛

标签:
跌打损伤 |
分类: 本草 |
概述
两头毛多年生具茎草本,茎分枝,高达1.5米。叶互生,羽状复叶,不聚生于茎基部,长约15厘米;小叶5—11枚,卵状披针形;顶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两侧不等大,边缘具粗锯齿,长3—5厘米,宽1.5—2厘米,小叶近无柄。总状花序顶生,花淡红色,花冠钟状长漏斗形,长约4厘米,径约2厘米,花冠管基部紧缩成细管,花冠裂片半圆形;雄蕊4,2强,着生花冠管近基部,不伸出花冠管外,花药丁字形着生;花柱丝状细长,柱头扁平,卵圆形,子房长圆柱形;萼管钟状,长约8毫米,萼齿钻状,长约2—3毫米,基部近三角形。蒴果长圆柱形,细长,长约20厘米左右;种子细小,较多,长椭圆形,两端尖而被丝状种毛。花期3-7月,果期9-12月。
药品简述
药名:两头毛。
汉语拼音:
英文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拉丁文名:Incarvillea arguta。
功效分类:
科属分类:紫葳科。
别名:结石草、金鸡豇豆、炮仗花、炮仗筒、千把刀、朝天贯、石岗豆、破碗花、大花药、麻叶子、大九加、岩喇叭花、鼓手花、羊胡子草、城墙花、燕山红、唢呐花、马尾蓬、
羊奶子、黄鸡尾、马桶花、密糖花、炮位花。
性味:苦,凉。
归经:
功能:
主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月经不调,痈肿,骨折,胸肋疼痛,胃痛;根茎治腹泻,痢疾,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感冒头痛,小儿高热惊厥。
用法用量:
生态环境:生长于海拔1400—2700(-3400)米地区,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带,路边、灌丛中。
资源分布:四川东南部、贵州西部及西北部、甘肃、西藏。印度及喜马拉雅山区各国也有。
药材基源:全草入药。
采收储藏:
炮制方法:
用药禁忌
民族医学
1、僳僳药:莫拉鸡:全草、根茎治风湿骨痛,月经不调;外用治痈肿,骨折《怒江药》。
2、普米药:麻约米:全草治跌打损伤,烧伤,疮疔,痈肿《滇药录》。
3、彝药:两头毛,马桶花,岩虹豆,朝天贯,肝炎草,瓦布友:全草主治肝病(肝炎,肝肿大,肝痛等),腹泻(指菌痢,肠炎等),牙痛(包括淋巴结结核,腮腺炎,风火牙痛,牙周炎等),痈肿(包括乳痛,疔疮,无名肿毒),骨折血肿,风湿劳伤《彝植药》。瓦布友:治疗肝炎,肝肿大,肝痛,菌痢,肠炎,淋巴结结核,腮腺炎,风火牙痛,牙周炎,乳痈,疔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