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韭(乌蕨)

标签:
水煎服痢疾鲜草肝炎本品 |
分类: 本草 |
概述
乌韭在一九六九年十月编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第一集第六页。
乌蕨植株高达65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粗壮,密被赤褐色的钻状鳞片。叶近生,叶柄长达25厘米,禾秆色至褐禾杆色,有光泽,直径2毫米,圆,上面有沟,除基部外,通体光滑;叶片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不变狭,四回羽状;羽片15-20对,互生,密接,下部的相距4-5厘米,有短柄,斜展,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部三回羽状;一回小羽片在一回羽状的顶部下有10-15对,连接,有短柄,近菱形,长1.5-3厘米,先端钝,基部不对称,楔形,上先出,一回羽状或基部二回羽状;二回(或末回)小羽片小,倒披针形,先端截形,有齿牙,基部楔形,下延,其下部小羽片常再分裂成具有一、二条细脉的短而同形的裂片。叶脉上面不显,下面明显,在小裂片上为二又分枝。叶坚草质,干后棕褐色,通体光滑。
孢子囊羣边缘着生,每裂片上一枚或二枚,顶生1-2条细脉上;囊羣盖灰棕色,革质,半杯形,宽,与叶缘等长,近全缘或多少囓蚀,宿存。
药品简述
药名:乌韭
汉语拼音:
英文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noloma chusanum (L.) Ching [Sphenomeris chusana
Copel.],
拉丁文名:
功效分类:
科属分类:
别名:乌蕨(植物名)、雪仙草(《江西民间草药》)、雉尾草、细叶狼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金花草(《广东中药》)、大金花草(《广西中草药》)、地柏枝(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性味:苦、寒。
归经:
功能: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外用治烧伤、烫伤,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15-30g,解食物中毒,用鲜叶绞汁服;外用适量,鲜草煎水洗患处。
生态环境:生林下或灌丛中阴湿地,海拔200-1900米。
资源分布: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安徽南部、江西、广东、海南岛、香港、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热带亚洲各地如日本、菲律宾、玻里尼西亚,向南至马达加斯加等地也有。
药材基源:为鳞始蕨科乌蕨属植物乌蕨Stenolomachusana(L.)Ching,以其全草供药用。
采收储藏:
炮制方法:
用药禁忌
化学成分
含黄酮醇类化合物(山奈素)
药理作用
1、抗菌:抑菌试验:(平板打洞法)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不敏感。此外对福氏痢疾杆菌、结核杆菌亦有抑制作用。
2、抗蛇毒:全草300%水煎液,半小时前以0.2ml/10g小白鼠灌胃给药能对抗眼镜眼蛇毒,其保护率为63.2%。3、解毒:对照观察4种乌蕨提取物A、B、C、D对小鼠砷及铵中毒的解毒作用,结果表明,口服本品提取物B、C、D2mg/10g,能明显降低小鼠的死亡率(P<0.05),且提取物C可使小鼠对砷的耐受量提高,使半数致死量从31.1±4.3mg/kg提高到38.2±5mg/kg.其解毒机理是否与解毒成分之一酸性酒石酸钾发生某种化学反应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运用
1、用于治有机磷中毒、砒中毒--因本品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尤善解药物中毒。可用本品鲜草250g,加水捣汁,内服。或用本品干草60g,水煎服。
2、用于治风热感冒,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症--因本品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配一枝黄花、一点红等同用。
3、用于烧伤、皮炎湿疹--因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本品鲜草捣汁或煎水外敷或熏洗。
4、用于湿热泄泻、痢疾及黄疸肝炎--因本品有清热湿利湿作用。治痢疾腹泻,常与地锦草、铁苋菜、黄毛耳草同用;治黄疸肝炎,常与岩柏、酢浆草、黄疸草同用。
常用选方
1、肠炎:乌韭20g,水煎服。或用乌韭晒干研粉,每次服8g,日3次。
2、痢疾:乌韭60g,米酒与水各半煎服。
3、肝炎:乌韭120g,水煎服,治急性传染性肝炎颇效。
4、肝炎:乌韭30g,黄毛耳草10g,山栀根10g,水煎服,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5、肝炎:乌韭、虎刺、岩柏、六月雪、酢浆草各20g,水煎服。
6、黄疸肝炎:用乌韭15g,岩柏10g,酢浆草10g,六月雪15g,莲子草10g,水煎服。
7、肝炎:乌韭、虎刺、凤尾草、过坛龙各30g,水煎服。
8、膀胱炎:乌韭30g,凤尾草30g,金银花10g,车前草20g,水煎服。
9、食物中毒:农药中毒、食物中毒:金花草60-90g,水煎服;亦可鲜草捣烂取汁,加开水冲成药汁,送服下方散剂:鸡血藤15g,甘草10g,滑石3g,青木香15g,茜草根15g,广木香15g,其研末,再加梅片粉3g,为1日量,分3次服。
10、烫伤:金花草炒焦,研细末,食油调搽。7、湿疹:乌韭鲜草煎汤外敷或外洗患处。
11、外伤出血:乌韭(鲜草)适量,捣烂,加乳汁少许,调匀外敷。或干品为末敷患处。
12、蛇伤:乌韭全草150g,糯米团60g,煎汤内服与外洗。
13、下肢流火(丹毒):乌韭根30g,水煎取汁,煮鸭蛋2个服。
14、牙疳:乌韭根茎10g烧灰存性,加冰片0.3g,共研末,擦患处。
15、结膜炎:乌韭全草30g,水煎服。13、耳内肿痛:鲜乌韭叶捣取其汁,滴耳。
16、乳痈:乌韭根茎30g,水煎,冲米酒服;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文献论述
1、《峨眉药植》:“根状茎清热退火。”
2、《贵州民间方药集》:“全草:止咳。治伤风感冒;外用治九子疡,消肿毒。”
3、《广西中药志》:“叶:治热咳吐血,红白痢疾,解毒;外治跌打出血,水火烫伤,疮疡烂肉等症。”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全草:清热解毒,利湿,治流感,感冒,咳嗽,扁桃腺炎,腮腺炎,肠炎,痢疾,皮肤湿疹。”
5、《全国中草药汇编》:金花草,Jīn Huā
Cǎo,别名:乌韭、雉鸡尾、孔雀尾、大叶金花草、小叶野鸡尾、蜢蚱参、石青苇。来源:陵齿蕨科乌蕨属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L.) Ching [Sphenomeris chusana
Cope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夏秋较佳。洗净,晒干或鲜用。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用于感冒发热,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外用治烧烫伤,皮肤湿疹。用法用量:0.5~1两;解食物中毒,用鲜叶绞汁服;外用适量,鲜草煎水洗患处。
民族药用
【僳僳药】打俄很冷:全草治感冒发热,肝炎,痢疾,肠炎,毒蛇咬伤,烫火伤等《怒江药》。
【苗药】多担,会京初:全草用于白喉,咽喉痛,骨折,刀伤出血,烧烫伤《桂药编》。黛答滚,乌蕨,小野鸡层:全草治胃癌,肠癌,感冒发烧,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外治烧烫伤,皮肤湿疹。
【瑶药】针不掘:功用同苗族《桂药编》。
【畲药】凤尾蕨,凤尾草,土黄连,尖奔仔:全草治菌痢,胃肠炎,尿道炎,吐血,便血,尿血《畲医药》。
【土家药】阉鸡尾(yan ji
yi):全草治咳血,尿血,呕血,摆白《土家药》。线鸡尾:全草用于肝炎,肺痨,痢疾,吐血,便血,跌打外伤出血,风热感冒,扁桃腺炎,腮腺炎,食物中毒等症;外用治烫伤,外伤出血。
其他用途
景观用途:乌蕨的叶常绿而多回分裂,形似羽扇,孢子囊群生于裂片顶端如瓶,奇丽可爱。宜植于林缘、墙脚或岩旁,亦可盆栽。
染料用途:可提取红色染料。
养殖方法
适宜土壤:盆栽乌蕨可用腐叶土掺入少量细沙作为培养土。
适宜光照度:室内培养最好放置光线明亮处;室外培养应遮荫,避免烈日直晒。
浇水要领:生长季节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夏秋高温天气应向页面及植株周围喷水,以提高环境湿度,但浇水也不可过多,盆土勿积水,以免导致落叶或烂根。
施肥要领:生长旺季,每1-2周施稀薄液肥一次,促进其枝叶旺盛生长;施肥以氮肥为主。冬季则应适当控制水分并停止施肥。
适宜温湿度:乌蕨可耐5℃左右的低温,冬季室温最好控制在8℃以上。
病害防治:乌蕨不大容易发生病虫害,偶有蚜虫、红蜘蛛危害,可喷洒肥皂水或氧化乐果防治。
繁殖:乌蕨生长期内可从底部根茎处萌生小植株,可采用分株繁殖,分株宜在3-4月份进行,也可采用孢子繁殖。
繁殖培育:用孢子繁殖。盆栽苗分株可在换盆时进行,洗净根茎部,选间隙部位切。
相关文章
大叶骨排草(江南星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dvx.html
乌韭(乌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ej2.html
有翅星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p0n.html
半圆盖阴石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uxy7.html
栎叶槲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obp.html
团叶槲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obo.html
阴地蕨(小春花)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uxdm.html
云南小阴地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uxdn.html
凤尾草(凤尾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uxig.html
水龙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uxye.html
石韦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ohk.html
槲寄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uxt1.html
海州骨碎补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odj.html
大叶骨碎补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odi.html
骨碎补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53x.html
过坛龙(乌脚枪)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gh5.html
鸡骨草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zic.html
毛鸡骨草(毛相思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zib.html
抱石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uxah.html
虎尾铁角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cjj.html
铁角凤尾草(铁角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ckd.html
紫萁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cib.html
贯众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8bh.html
瓦韦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clz.html
香鳞毛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x7m.html
螺厣草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uxae.html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第一集目录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g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