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读书方式

标签:
onehouryounger一时私心读书阅读文化 |
分类: 私物 |
喜欢看书是小时候爷爷带我养成的好习惯,他当年参加过抗日,也写过书,从小就尝试着将我养育成贤良淑德、妙笔生花的大家闺秀。可惜,长到我这把年纪,依然理他最初希望将我培养成优雅淑女的愿望相去甚远,而“妙笔生花”这一点似乎也还达不到那个程度,也不过是堪堪地正在努力的学习路上。
爷爷过世的早,在我初中时候就离了世,也是看不到如今时常为了赶稿而披头散发熬到深更半夜的孙女,要是他还在世,多半也是要我每次交稿前一日让我将稿件事先交付他来检查,哪怕是他不太懂的范畴里的知识,也是会戴上老花镜,字字句句的帮我检查的清清楚楚。说来,最近遇上的一位编辑M小姐,在校对稿件时非常的细心也很严格,常常一字一句地来回阅读,就连标点符号用错,她也会认真地帮我注明,然后重新将稿件发还给我。每次看到WORD文档上那些红色修订标记时,总是觉得脸上有些发烫,回想写作时一味地只顾着阐述中心思想,就忽略了遣词造句,好在有M小姐的细心校对,在这里表示感激之情。
那么我们把话题拉回来,谈谈读书这一事儿。小时候,爷爷对我的指导除了写作以外,就是常带我去书店购买各种书籍,所以无论是大街小巷的打折库存书店,还是一本正经的新华书店,以及小众的路边摊,都常会有我们祖孙俩的身影,吭哧吭哧地在一堆泛着书香味儿的书海里探寻。那时候,看书并没有什么仔细的分类,欧美的各式寓言童话、山海经、民间鬼故事、校园小说等,要不是那时候年纪实在是太小,估计也是会把书架上的那本白话文的《青瓶梅》给看个底朝天了。
读书时期,课业繁忙,就常将看闲书这一兴趣当作了调节,四大名著是必须要啃完的,傲慢与偏见又是那会儿少女心泛滥的我的最爱,只是从未阅读过那些当年在女学生堆里很是流行的韩国玛丽苏小说(其中以《狼的诱惑》为代表),觉得太浪费时间所以就也没有接触,现在想想说不定是错过了一段挺不错的回忆。
如今看书,大部分都是分为两种,功能型和兴趣型。前者常是我写作时的最佳帮助,帮我细细梳理时装史上某样物件的来龙去脉,尽管网络科技发达,其实只需要简单地敲入关键词就能挖到它的历史,只是对书籍有着特殊的偏好,所以至今为止,家中这类与时装历史相关的书显然占据了半边江山。而另一方面兴趣型的书籍,我阅读的有些杂。村上春树的小说、苏珊•桑塔格的摄影论、山本耀司撰写的自传、黑川雅之的设计书籍、或者是国内外的旅行散记,就连素食食谱都也会有所接触,真当是大杂烩。
对于“阅读增长知识或者是打发时间的”的说法,我向来是赞同的。不是有一句俗话说,“身体不在旅途上,就让心在路上。”那么平常如何选择书籍阅读这一问题其实是不少人的困扰,别人喜欢的书籍,自己不一定喜欢,当然书海之广阔,更是不太可能一天到晚蹲在书店里一本本翻阅查看——并不是说在书店淘书不好,这也是一种乐趣,但从选择的方面上来说不算是很有效率的方式,当然有空时这是一种很有乐趣的行为。我选择书籍的方式,通常是三种,第一种是如果购买了某位作者出版的某本书,要是觉得这本作品很不错,就会试着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这样能够对作者有个大概的认识。第二种就是延伸选择法,往往会有你钟情的作者会在自己的作品里推荐他喜欢的作家,比如村上春树就常推荐一些美国作家如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杜鲁门•卡波蒂、卡夫卡等人,你可以先通过网络大概地了解他提到的那些作家的文风,然后进行筛选,这便是网状式的延伸方式。第三种是同类挑选法,你对某一领域的书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我喜欢日本的美学、文化、设计等方面的内容,那么就会试着从这块儿的作家着手,比如谷崎润一郎、黑川雅之、原研哉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从他们撰写的任何一本书籍下手,都是不错的选择。
以上就是我个人总结的读书方式,可能不少人会有自己的方法,但是坚持阅读,是一件非常幸福也会得益的事情,没有什么比看到广阔世界更觉得有意思的了。
PS:最近在看的书有很多,唐诗宋词、英国伦敦文化史,不过最喜欢的是谷崎润一郎写的《阴翳礼赞》,讲述了日本人的美学意识,推荐给喜欢这方面的朋友。(之前在网络上搜寻发现简体版本早已绝了版,购买的是台湾城邦文化发行的版本,竖行排版,如果习惯这种阅读方式的朋友,不妨买来一看。)
留一个互动话题吧: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以及原因。
小喵
大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
只要我们呆在原地,你永远比我们年轻一小时。
联系方式
onehouryounger@hotmail.com
前一篇:<152> Buly 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