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身份的焦虑

标签:
onehouryounger一时私心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情感 |
分类: 闲情 |
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冲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因此唯有外界对我们表示尊敬的种种迹象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
这段话是出自阿兰·德波顿的书《身份的焦虑》中我摘录的一段文字,他将无任何具体形态的自我感受进行了具象的比喻,一只不停在漏气的气球,依靠不停的充气才得以保持基本的形状,而我常常把他口中说的自我感受以及自我形象认知为“存在感”。
存在感是一个很玄妙的词语,在百科中的解释是:你被他人特别注意而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存在感。——简而言之,是因为外界对我有了一定的关注度,那么我在他们的世界是“存在”的这一说法。——依靠他人的观念,而获得自我认知上的满足,这是存在感字面上的意思解释。
但是在心灵哲学开创者笛卡尔(Descartes)有一句名言:I
think, therefore I
am(我思故我在)。和其他的名言一样,大部分人们总是记住了这句话,却不知道这句话是怎样得出的。笛卡尔其实是想说,思考的主体是我,因为思考存在,所以我必须存在,如果我怀疑我的存在,怀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所以我也必须存在。——笛卡尔的这句话简单明了地表明了,我“存在”的意义在于我的主观能动性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很多时候对于正在谈论的观点并无太多了解,但又迫切地想要证明他们在讨论TEAM里是属于不可忽视的角色,往往会跳出来用很多的实际上文不对题的内容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情况我们通常会有个专业名词“刷存在感”。
大学一年级时,我曾有次破格和大二、大三前辈们一同竞选某个培训的名额,而那次选拨的考题竟然是让我们在所有的面试官面前围成一圈,组成一支临时TEAM,以他们提供的主题由我们来策划一个活动。身处于人才济济的前辈们中间,我是极不起眼的,更别与提坐我对面的学姐更是他们年级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神——尽管当时女神这一词儿还未真正传播。当时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闭着嘴安安静静地听完学长学姐们在唇枪舌剑地讨论,就当没有来过这次面试;二是无论如何都要抓住话题中的某一点,勇敢地说出来,哪怕是回答的一塌糊涂,至少我能在某一特定时刻将自我的存在感展现给面试官看。无论是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好,一股脑的傻劲儿也好,总之事后听起当时担任面试官的老师说:“那时觉得你有着股少年的冲劲儿,是个有着对被他人认可的而在意的固执派。”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工作时,也会遇见迫于证明自我存在感的人。他们认为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喜欢以说教的语气与他人交谈,而你也会感受到隐藏在言语中的傲慢。
傲慢的背后藏着的无非就是恐惧。由于总是感觉不如别人,因此才要想方设法让别人觉得他不如自己。
事实上,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本来就是正常的,最明智的点在于首先你要认可“志存高远,知不足而后进”的合理性。
小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