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保护性规划与设计
(2014-05-01 23:50:04)
标签:
卜居古村落 |
分类: 留住古村落 |
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古建筑、古街道需要保护,与此同时,政府的资金又是紧缺的。况且今天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产生矛盾。
1.2
1.2.1 国内外乡土建筑研究
乡土建筑是指乡土环境中的所有建筑。保罗·奥利弗在《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中指出乡土建筑的几个特征:本土的、匿名的、自发的、民间的、传统的和乡村的等等。本次毕业设计研究的乡土建筑主要指的是孕育与相对稳定的文化或方言区内,出自当地民间工匠之手建造的民间传统建筑或建筑群,反映的是朴素的平民文化和乡土文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建筑学的一大批学者转变了历史观,把研究和借鉴的重点从代表英雄时代的纪念性建筑转向了民间的乡土建筑。如在名著《掩体》、《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住屋形式与文化》、《山脉、村庄、舞蹈》、《建筑历史——场景与仪式》、《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现象学》、《建筑的永恒之道》等书中,都可看到西方建筑学者研究乡土建筑的视野和方法。西方乡土建筑研究中比较典型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历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和现象学的方法。
西方乡土建筑研究通过数十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学科研究对象的凸现,研究对象被定义为以往人们不感兴趣的普通建筑环境或称“低文化”环境,这和现代社会科学越来越重视人民大众的倾向一致;二是研究方法的兼收并蓄,从不同的学科大胆地引入不同的方法并化为几用,这与现代科学的普遍化、系统化、有机化的总体倾向一致。
乡土建筑研究在中国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从一开始单纯的民居测绘到结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风俗文化对传统聚落的整体研究,多年来我国关于乡土建筑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居与聚落研究成为传统建筑研究的重点。“民居”的研究从民间住宅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各类型建筑的研究即乡土建筑与村落结构、聚居形态和地域间的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将传统社会的居住环境放在社会文化这个大框架下进行研讨,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建筑研究方式,为传统的建筑文化研究拓宽了领域,使人们对传统社会和其环境形式的关系有了更为客观、全面和清晰的了解。乡土建筑的研究者们已经从民俗学的角度广泛地对传统的民居村落进行研究,将单独的建筑系统置于一个完整的民俗文化环境中。
1.2.2 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当今世界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种形式:突尼斯形式(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华盛顿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由此我们认为:矛盾有“重点论”之说,保护古建筑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要分重与轻。对于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不管从里还是从外。让世人知道古代曾经的文化风味与建筑风格。对于需要考虑它们的利用价值的古建筑,那么采用华盛顿形式来修复,让古建筑具有古代的外貌,并具有现代的生活条件设施或者是现代与古代设施共有的条件,这种保护便有了进一步的商业利用价值。据调查,大多数居民都是想也愿意暂时的居住在古风古味的建筑里面。
打造特色古寨
首先,沟筑一个满足忠山古寨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古寨景观空间,既要开发古建筑、古民居等物质性的东西,又要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性的东西。将古寨核心区内与古寨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全部拆除或进行建筑立面改造,并腾空地块规划建设一批游憩设施、文化符号,增添古寨魅力。
其次,创造一个改善景区环境的生态乡村田园风光。在营造景区环境和生态游憩地的同时,将利用山、水、寨相依相融的景观特色,按忠山古寨地理景观格局,将周边山地、水体和古寨统一规划打造,提升仁水沿岸的景观档次,并按照新农村的标准,建设风景宜人、独具地方文化特色和乡野自然趣味的生态乡村田园风光。
最后打造一个旅游观光与生态休闲相结合复合型旅游目的地。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要求,积极拓展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塑造特色、突出个性,将忠山古寨作为三元“百年栲、千年寨、万年居”旅游精品的重要品牌,使忠山古寨这一2006年度“福建最美乡村”品牌更响,魅力持久。
突出文化是旅游之魂,在旅游发展中大力保护和传承忠山古寨的历史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性与三元地域文化所展现的差异性有机结合起来,精心塑造三元及忠山古寨旅游的独特性。用图形和现代高科技手段展现忠山古寨的风水格局一意象,提高旅客对传统风水文化的感知度和吸引力。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和特色风俗。整合格氏栲古树、万寿岩古人类遗迹、回瑶古窑址及忠山古寨资源,展现原生态的三元风情。
2.2.3保护与旅游相结合
发展旅游的最终目的在于富民。规划将以忠山人满意为趋向,把旅游作为“富民惠民”的长效产业,让村民在旅游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
围绕旅游抓绿色产业。以忠山蔬菜、山货特产等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观光林业,建设农家乐旅游,建设“森林人家”,延拓旅游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围绕旅游壮三产。(1)结合新农村建设,如民居改造、乡村游园建设、溪流整治等,建设明月苑新区,按“农家宾馆”要求,使新建民居既与古寨风格协调,又可用于接待游客食宿。(2)以蜈蚣街为主线,恢复酿酒、泥塑、木雕、刺绣等手工作坊,开设山货、古玩、文房四宝等特色文化产品。(3)建设旅游商贸服务街:以景区入口至先贤祠,建设旅游商贸服务街,开设休闲娱乐设施和购物场所。吸引本地村民为主,促进商贸流通、三产服务业,进一步繁荣发展,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吸引本地村民参与旅游产业,真正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个个都是旅游环境”的旅游氛围。
2.3设计思想综述
2.3.1 保护措施设计应注意在保持传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严重破坏或者缺损的古建部位进行复原设计保护;对于保存较好的部分应给予修缮和进行日常维护。对于严重影响传统风貌的现代建筑以及结构应给予拆除。并按照传统风貌进行重新还原设计。
2.3.2 改造设计应注意保持历史文化村落风貌的统一性与协调性,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建筑高度等方面应充分尊重当地原有的建筑风格,可以应用当地原有的建筑符号与建筑手法进行改造设计;可以考虑当地的风俗民情,适当地将现有的建筑改造成一些小吃店、博物馆、酒楼、商铺、茶馆等;可以适当地拆除一些有碍历史环境风貌的建筑,增加一些景观设计,比如绿地、小品建筑等;改善基础设施,将该历史村落改造成集居住、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