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林

五十岁后,我居然处在了人生的巨大幻灭里。曾经梦想的人生过往努力,应该有秋之累累硕果,挂满在50岁后的人生枝头,却未曾始料仍然光秃的人生枝头下,却是扫不净的一地鸡毛。尽管偶尔还有抖擞精神去一如既往地迎风穿雨,踏浪而行的冲动,但那由一个个平淡日子旋叠起的似水年华,浇铸出透明无影却如铁桶的囚徒困境,任尔万般挣扎,任尔竭尽所能,只能无奈地躺平在人生后半程的旅途间。只是,仰天长长地一声叹息后,意想不到的是,当你决意与心中的伟大背道而驰,那种将人生走向平凡与渺小后的遽然释负,难得松懈的惬意与庆幸便油然丝丝地滋生到心头,幸福指数也仿如冉冉升高的血压器上水银柱,由心到头,溢满身心。半卷闲书一壶茶,乐逍遥的一个自我纯粹世界,何有窗外风雨?何有街路喧嚣?只有流于笔端的人生过往,得失一笑的缕缕记忆,或感怀历史人物、事件、风物的篇什,便是50多岁后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自我心迹遗痕。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有些犹豫是不是该把这些日日夜夜煎熬出的文字编辑成书?尤其是流淌在自我记忆河流中的陈年往事,该不该成书呈现在读者面前。思前想后,又感觉到世间所有的美好与丑陋,就像朝开暮落的木槿花,都是短暂如云烟似的万花筒,轻轻一抖,便是截然不同的花样。譬如生命中许多不期而遇的人和事,即便有的颜如舜华,可一不小心就飘落成路旁的尘泥,让人瞬间感觉到尘世无光而索然惆怅,莫明忧愁。

对于生命意义的拷问与探究,大概始于我年少寻梦时,现实困境中成长的迷惘与苦闷,逼着我渴求信仰代替意志来支撑不断崩溃的青春情绪。曾不止一次在山间寺庙前俳徊,彷徨于出世与入世间;曾无数次寻思与家人、单位不辞而别,孤独地流浪在西域的大漠戈壁,任由风沙掩埋于天地间,化作一尊干枯的木乃伊。但沉重难卸的世俗情怀,还是逼着自己埋首在西方哲学与中国宗教书籍中孜孜地找寻,找寻人生更广阔境遇,更博大天地。至今摆放书柜中一大摞80年代出版的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阿德勒、弗洛伊德、斯密与韦伯的著作,都是那时省俭出微薄薪水的留存。这些阅读,引诱着我离憧憬过文学梦想越走越远,而在似懂非懂中渐渐推开了我对心理学、经济学认知与追求。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荣格的《人及其象征》开始,若干年的八小时之外,我都醉心研读中外心理学著作,关注起变革时代的人的心理与精神卫生问题,促使我90年代用了二年多时间写完一本反映人的精神心理的书稿。这本发行3万册,还被多家报纸连载的书籍,一度让我有了毕生致力于这个方向的写作与研究。

当然身处社会达尔文的现实,拮据窘迫与物欲横流,再丰满理想自然也会土崩瓦解成一地废墟。如今我常常羞愧自己留在经济学博士论文后记里的一段话:“起于草昧,又逢种种世态掣肘,日子过得艰难而又酸辛,但我从不曾放弃并努力践行幼时立下的誓言和放飞的理想:今生今世定要著书立说,学问持家,以显学为终极,经世致用,做个能为社会之用的饱学之士”。 青春时愿景“社会之用的饱学之士”已是幻灭了,求学读博士的初心其实很丑陋,不过是以寒窗苦读想找能通达的途径,想觅见掩于书中的“黄金屋”罢了。以这样委琐心思跳进经济学海洋,呛水是必定的。如饥似渴地研读许多经济学大师宏著以及瞻仰他们人生的道德高地,内心诚惶诚恐的惭愧汗颜就一直背负至今。因此,书中有几篇写彪炳经济学史的经济学大家悲歌身世,那都是灵魂深处的观心自省。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我把这些几近自我心灵救赎的自诉篇什结集称为《绚丽的荒芜》,当然是人生理想自我幻灭路途的写照。虽然理想追求最终化为泡影,满目荒芜,但过程却有过烂漫花艳的色彩。一个小小事件,一处平常景点,一本几十页薄书,甚至一首四言古诗,因为有了某种难以言说的机缘,巧合到自我心灵的契处,生发出人生旅途中许多感动与遐思。书中若干篇游记与读书笔记,便是这类由景触情的自然之作。

尽管理想的幻灭是自我天生的自由个性使然可幻灭后的散淡生活状态,却并未使自己思想囿于桃源山水的花草情趣,流于笔端的文字仍隐隐地缭绕着庙堂之上与江湖之远间纠结徘徊的意绪。这并非笔者有刻意故弄,实在是灵魂至深浸润着诗人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信念。自打手机有微信后,我就把这句话转为自己的人生格言:“卑微者的血管里也流淌着大江大河”,做了头像的个性签名。因为自己的血脉里的确生生不息涌动着这样炽烈的情怀,努力挥之,却总不去!

文化地看人生幻灭生活状态,实在有些像艺术的缺陷美,有着另类的玩味感。如同现在风靡大都市的装置艺术占据的旧建筑物,艺术家们也偏爱在露出砖面,容颜剥落的陋壁上作画,借助建筑物的老态,衬托岁月沧桑,唤醒游人的昔日记忆。我是非常喜欢倘徉这样的装置景区去沐浴、去享受、去回味、去咀嚼旧日的时光。一个转角,一扇敞开的木窗,一只夸张的大眼猫,虎头般从蓝木窗内冷冷凝视着窗外的你;再拐个弯,一名抱朴含真的孩童从窗内伸出半个身子张手笑着要你拥抱;污浊的过街接楼边,身着围裙的老妪站在旧方木凳子上,踮起脚尖,直伸的右手向上取物,却怎么也够不着,徒生一脸的烦恼无奈,招引游客也靠在她的木凳旁,摆着相同姿势,拍张趣味照留念。其实,本书倒是有刻意去追求写出这追寻旧日时光的感觉!

年少追梦,强说闲愁,却有几许踌躇;中年之后,一指流沙,时间转眼廋……

有没有这种感觉?任由读者去感受与评说吧。

2021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