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行为心理学》:解密婴幼儿行为背后的秘密

标签:
婴幼儿行为心理学 |
分类: ❤我的阅读小时光 |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们就像小天使一样来到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了无数快乐。当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麻烦和担心,比如,孩子为什么一直大哭不止?为什么吃奶后会吐?为什么同龄的孩子会走,自己家的却只会爬?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说话早?为什么孩子不听话?……这一系列的问题,都牵动着家长的心。不过,这些问题却可以在阅读中得到答案,尤其是新手爸妈。
宝宝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呵护,若是能够和年幼的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那么一定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在孩子牙牙学语之前,行为就是与家长与孩子沟通的一扇窗户,透过这些行为,我们可以对孩子了解更多。解读0到6岁婴幼儿行为密码,看资深儿童心理专家、知心姐姐刘瑮用她的著作《婴幼儿行为心理学》,告诉年轻的父母们在孩子数不清的行为背后到底暗藏着怎样的科学。
http://s8/mw690/004lXRiezy7f5iGuUkv07&690
针对孩子的年龄和成长特点,本书通过两大部分,即0到2岁宝宝的行为心理学和3到6岁宝宝的行为心理学分别介绍了婴幼儿在不同年龄段出现的不同状况,并深入解读其中孩子在当时事件中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帮助家长看清婴幼儿行为背后的秘密。
记得在孕后期,肚子里的宝宝经常会对妈妈的肚子“拳打脚踢”,看似调皮捣蛋,这其实就是一种安全的问候。当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妈妈因为不同的动作、行为或者做其他事情所带来的律动,这种律动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一旦妈妈做出超乎寻常的行为,宝宝就会通过这种行为提醒妈妈应该规律的生活。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孕妈咪听爆炸性的音乐时,宝宝往往会胎动频繁。
新出生的婴儿会经常吸允自己的手指,就是人们常说的“吃手”。而用科学的解释即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他们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段时期被成为“口腔期”,这种吸允手指的行为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健全,提高其对自己身体的支配能力。
当孩子逐渐长大,在3岁以后往往就有了自我意识。他们明确地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并默默地保护它们,不许别人拿,也不许别人碰,这种行为就是书中所说的“版图意识”。面对孩子的保护自己东西的行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尊重,帮助他们完善自我,并在适当时候进行引导,从而过渡到懂得与他人进行分享的成长过程。
老一辈的人总认为带孩子只需要经验就够了,而事实上更需要的是用科学的方式养育孩子,才能让他们更快乐健康地长大。所以,作为父母,多阅读这方面的育儿书是非常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