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正手攻球的技术要领和八个练习方法(上)

(2017-02-13 15:54:26)
标签:

杂谈

    荆州  刘少西
       我从正式自学乒乓球到现在,不知不觉一晃四年多过去了。至今我是心无旁骛,白天与夜里在网上看文章、视频学习乒乓球理论,下午和晚上到球馆挥拍苦练乒乓球技艺,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我对乒乓球的理解在一点一点地加深,实战水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
       乒乓球的许多技术我基本上是一学就会,唯独正手攻球技术我用了四年的时间才练了个基本定型。第一年,因为我没有上网学习,只是通过碟机和电视机反反复复地放看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五十集《打好乒乓球》教学碟片,面对种类繁多的乒乓球技术简直有点眼花缭乱,加上对乒乓球技术的认识能力与理解水平太低,所以完全没有弄明白正手攻球的动作要领。第二年,球友黄剑医生送给我一篇他打印的台湾德瑞克写的文章《正手近台攻球23项要领》,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正手攻球要以腰带手引拍和以腰带手挥拍,击球时要收缩小臂等动作要领。在博乒我见到了一个张怡宁正手攻球的动画,在优酷我下载了一个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张志伟教授乒乓球教学的视频,其中有正手攻球的讲解。经过文章的学习和动画与视频的启发,我既有了对正手攻球的理性认识又有了对正手攻球的感性的形象认知,才基本上搞清楚了正手攻球的动作姿势与技术要领。
       张怡宁正手攻球动画:
       张志伟教授乒乓球教学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wODA5OTEy.html?firsttime=6
       记得小时候打乒乓球,进攻时我们都是直着手臂提着拍子甩手抽球,完全与80年前的欧洲就已经形成了的并延续到现在的大臂垂直、小臂平横的正手攻球的规范动作姿势截然不同。
       大臂垂直、小臂平横的L形姿势是正手攻球动作的基本特征,以腰带手,用腰发力,快收小臂是正手攻球的技术核心。这也是打过多年野球的人学习正手攻球的难点所在。
       正手攻球从广义上讲,按照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五十集《打好乒乓球》教学片第十八集片尾的解说根据技术分为六类:快攻、快拨、快拉、挑球、突击和扣杀,另外,根据站位分为三类:近台攻球、中台攻球和远台攻球,从狭义上讲,正手攻球一般指的是近台快攻。
       《打好乒乓球》第18集片尾攻球解说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0MzkxMTcwNA==.html?firsttime=27
       80年前的乒乓球世界杯决赛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c5MTY0NTI4.html?firsttime=32
       马凯旋老师-用腰发力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yNzgzNjM2.html?firsttime=54
       《打好乒乓球》第 3 集 平击发球 、近台正手攻球视频:
 
       视频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0NzAxMzM4NA==.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0NzAxMzM4NA==.html?firsttime=297
       《打好乒乓球》第4集 中台正手攻球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0NzAzNDE4MA==.html?firsttime=326
       基本站位示意图:
      基本站位与打法:
       (1) 近  台30--50厘米:适宜快攻打法。
       (2) 中近台50--70厘米:适宜快弧打法。
       (3) 中远台70-100厘米:适宜削攻打法。
       (4) 远台100厘米以外。
       一、正手攻球的技术要领:(右手执拍为例)
       正手攻球的特点是站位近、动作小、速度快,一般借对方来球的力量进行回击,是进攻得分的主要技术手段。正手攻球以撞击为主,稍加摩擦,每一板球必须打响打透。
       1、预备姿势:全身放松,距离球台约50厘米,左脚在前,脚尖内扣,右脚稍后,脚尖外撇,两脚分开稍比肩宽,身体偏右斜对球台站立,左手大臂下垂小臂上抬横放在胸前,右手持拍大臂下垂小臂上抬拍头对着左前方,双膝微屈,上身前倾含胸收腹,身体重量落在双脚的前脚掌上,脚后跟不要离地。
       2、动作要领:全身放松,右手大臂垂直,向外打开约一拳的距离,固定在体侧。小臂上抬与地面平行,小臂与大臂的夹角不小于90度,不大于120度。肩部和手腕相对固定。直板正手攻球大拇指稍微加点力压拍,食指略放松。横板正手攻球食指前伸至拍面中部稍微加点力顶拍,大拇指略放松靠近中指。右手手臂随着腰水平平移转动向身体右后方引拍,拍面稍前倾约80度,右肩稍沉,左脚尖内扣,右脚尖外撇,重心落在右脚上,然后蹬腿、转腰,手臂顺势由右后向左前方挥拍横摆,同时小臂快速稍向上收,大臂随着小臂收缩略向前上挥动,在来球跳至高点期时,击球的中上部,随即制动,快速还原。
       击球部位示意图(中上部):
      
       3、注意事项:以腰带手,手臂不能主动前甩后拉。转腰动作不要太大约45度即可。引拍高度不要太高,也不能低于桌面。肩膀和大臂不主动发力。
       4、小臂收缩方向:小臂正对大臂,由下向前上斜向收缩。小臂上收后,从正面看小臂与大臂是重合的图象,基本上只看到小臂看不到大臂。徐旋教授将小臂正对大臂挥拍的臂外轨迹叫着“挥动平面”。肘关节、前臂、大臂应保持在一个平面上运动,如果打球时抬大臂、拉肘、翻腕而破坏了三者的挥动平面就会造成动作变形,从而影响击球的命中率和稳定性。
       收小臂后小臂与大臂图像重合示意图:
       徐旋教授挥动平面示意图:
       5、挥拍轨迹:由后下向斜上方为直线(平面),拍尖由右后向左前上方为半圆形弧线(见福原爱徒手挥拍练习动画)。不收小臂的挥拍轨迹是一个接近水平的直线。为什么向上快收小臂的挥拍轨迹是一个斜向直线而不是一个垂直的直线?这是因为转腰带手向前挥拍与向上快收小臂是同时进行的。小臂向上收时随着转腰向前摆动,其空间轨迹自然就成了一个斜向直线。小臂向上收,体现的是以腰带手挥拍。若刚开始练习正手攻球的时候小臂向左前上方收,就容易造成以手带腰挥拍,从而不能将身体的力量完全集中作用到球上。
       乒乓球技术一般的要求是:发力要集中,动作要紧凑。  
       6、击球点:在身体右前方30—45度,距离身体约一小臂长度。
       击球部位指的是球拍触球的位置,击球时间指的是球飞行的不同时段,击球点指的是球所在的空间位置。
       在练习时,练球者一定要找到和确定适合自己的最佳击球点,比赛中才能通过脚步的移动在最佳的击球位置击球,从而确保击球的命中率、威胁性与稳定性。     
       7、发力方向:转腰带手挥拍由右后向左前发力,同时快收小臂向上发力,也就是发力方向不同,但在同一时间发力。
       8、收拍位置:有的文章说收拍位置为眉心。赵霞在《学打乒乓球》教学片中讲解正手攻球动作要领时说:“前臂快速收缩,手腕稍微有点向前压的动作,击球后由于惯性的原因手臂挥至头部的左侧。”1997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国家队教学片》的正手攻球中的国家二队队员的收拍位置在左额前。珠海市乒乓球队教练穆亚楠在《乒乓球基础与实战技巧教程》教学片正手攻球部分中说:手往前往上,大概是走鼻子前面的位置。到目前为止,正手攻球的收拍位置有多种说法,完全没有形成定式。
       近台正手攻球的收拍位置,我认为小臂正对大臂,由下向上接近垂直收缩时,拍面前倾约80度,拍边指向右眉。如果拍面垂直则拍边指向右额旁,拍面前倾约60度则拍边指向印堂。
       正手攻球收拍位置图:
       http://s7/mw690/004lFliozy78Jc2wvD8d6&690    
       9、上半身的动作姿势:
       正手攻球练习时,上半身要保持中正,随着腰水平转动时不能前扑后仰、左倒右歪,头部也要随着上半身的转动而转动。
       原浙江省乒乓球队领队、总教练闻纯正在《好动学院》乒乓球正确的击球点的教学视频中讲:“正手的对攻,优秀的运动员打球他的上半身动作的每一板球的变化是不大的。如果用相机拍的话,第一板球与第二板球的上半身的图像几乎是差不多的。他的动是动在下半身。”
       《好动学院》乒乓球正确的击球点_乒乓球教学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0MTI0MDc2.html?firsttime=6
       《徐旋教球》乒乓球正手攻球技术原理分析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I2OTcyMzUy.html?firsttime=447
       福原爱正手攻球动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