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也是一种成长
周云霞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打磨,一课一名师的晒课活动终于暂时落下帷幕。回忆自己从教以来上公开课的经历,没有哪一次的公开课可以堪称完美,但是我惊奇地发现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的确确正在逐步成长。表现最突出的是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
记忆中,每一节公开课,我的教科书上都密密麻麻地记录了许多我要讲述的内容。从过渡语到问题的提出,到我要精讲的词、句、段的理解,到最后的结束语。教案是改了一次又一次,教科书上也是改了一次又一次,有一次改得连自己的书都不能用了,还是借同事的书用的,那时的自己真可笑,似乎完全不能脱离教案,唯教案第一。
不知什么时候,渐渐地,我的教科书上的字迹越来越少,现在是一个字也没有。试教前和试教后,我都会把要讲的课文反复地读,边读边想自己在处理这处地方时的教学环节恰不恰当,需要改些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有没有挖掘得不够的地方,电脑中也因此留下的是第一稿,第二稿,甚至更多的文档。令人高兴的是每一次读都会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我不再怀里揣着教案,书上写着记录自己下一环节该说什么话,该开展什么活动,教学的流程在我对文本的反复研读中早已熟记于心。
就拿这次录课《晏子使楚》来说吧。开始试教之后,通过观看录像,我发现,若在课堂上单一品读晏子的语言,恐怕会辜负晏子的形象,怎么办?深入研读课文后,我有了这样一个思路:在晏子“说”之前添加“什么时候说”和“怎么说”两个内容。通过填空训练,学生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后,能理解到晏子每次说话时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解到晏子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且学习了“说”的写法。
第二次试教后,继续研读课文,我又发现晏子出使楚国的过程中,晏子的动作、神态意味深长,令人寻味,他在城门前凛然正气、沉着应对和楚王的盛气凌人、狂妄自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接着,他在大殿上面见楚王时的不动声色、镇定自若的笑和楚王的陪笑,形成了彼此的强弱对比;最后,他面不改色的直言与楚王的笑里藏刀、险恶居心,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想到这里,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路:设置三个语境,训练表达能力,突破文章的重难点。(1)以晏子的口吻,说说假如你就是晏子,楚王让你钻狗洞你会怎样?(2)以晏子的笑,说说假如你就是晏子,你会怎样笑?(3)以楚王的身份,说说假如你就是楚王,你会怎么陪不是?此教学设计的创意是:以晏子的话为主线,分层品悟,逐层练说。两次试教之后,不断总结积累,自我感觉还不错。
读了编剧大师杰弗里·艾伦·斯科彻特的大作《我写的故事胜过你写的》,我有了“我的课胜过你的”的想法。当然,我也是在这里吹吹牛皮。但是我坚信,一次公开课教学,就是一次专业学习、研究、提升、发展的历程,就是自己人文思想、教育思想、教学技艺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