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5日,是陶崇园祭日的前一天,选择这一天签订协议,陶崇园的家人也许是想告慰亡灵,也同时让自己告别过去,迎接未来。只是,那个在家人朋友师长口中“尊师重道、成绩出色、严谨沉稳、善良友爱”的陶崇园,再也回不来了。
作为事件的漩涡中心,陶崇园的导师王攀的最终道歉内容是一张A4纸的文字:“我,王攀,对陶崇园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自己的不当言行表示道歉,我对失去陶崇园这名优秀学生深表痛心,对陶崇园的悲剧表示惋惜。”很官方,看不出痛心和惋惜,更看不出是否他真的认为自己与陶崇园的死有关,甚至,据说他只是失去了招收研究生的资格,仍旧保留了自己在学校的职位,正常教学。
但是,从种种拼凑的细节来看,就算法律无法判定是王攀导致了陶崇园自杀,但是他对陶崇园的影响与伤害,绝不能简单地用“不当言行“四个字来概括。
悲剧发生之后,好友在陶崇园的电脑中发现了一个文件夹,里面保留了自2017年10月以来,所有他与王攀有关的聊天记录和邮件往来,一字一句,触目惊心,令人窒息;对学生实行所谓的“军事化管理“,电话要随叫随到;
在自己的家中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军训“,让成年的男学生给自己全身按摩来“放松身体”;把学生们拉进一个聊天群,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筛选,被老师点名之后马上要回答“到!”,甚至要帮老师送饭到家,早一分钟,迟一分钟都不可以;要求学生陪他打羽毛球、踢足球,但不许有任何“不同意见”;
最过分的,他要求学生“坦坦荡荡”对自己说出“那六个字”:“爸我永远爱你!”这不就是一个变态么。用陶崇园姐姐的话来说:”他多年以来承受着导师王攀的精神摧残。”
事件发生之后,很多网友表示很不理解,认为陶崇园死得很不值得,或者换句话说,事情远没有到了只有一死才能解决的地步。直接向学校上级领导举报,或者干脆鱼死网破把事儿闹大了用舆论影响,最不济,还有不要这个学位了,就去找份工作不就行了?至于去自杀让亲者痛,仇者快吗?
但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陶崇园最难迈过的,其实是自己那一关。陶崇园跟好友见面的时候曾经说过:“我觉得我导师很擅长心理学,比较会操纵人的心理。”除了精神控制,王攀还经常施以这些学生一些“小恩小惠”:夏季有“高温补助”,冬季有“寒冷天气补助”,踢一场球10块钱,期末考“营养补助”200元,圣诞也有“节日福利”100元……小流积成江海,潜意识总感到领受了老师无限大的恩情。
抛开王攀这个心理变态的个例,也抛开现在大学当中的导师制度是否存在一定瑕疵的原因,我们来聊一聊,陶崇园这样令人绝望的选择,是否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
陶崇园的同学说,陶崇园“几乎不拒绝老师的任何事”,和陶崇园一起“入选”王攀聊天群的师弟,曾经问过为什么会选择自己加入王攀的圈子,陶崇园说了一句:“因为你性格好。”后来,他才知道“性格好”是什么意思——“怎么说呢,农村出来的人,特别容易感恩”。一旦稍有反抗的念头,那些王攀曾经给过他们的小恩小惠,曾经请他们吃过的饭,就一个接一个画面地出现在脑海中,“他们这样的人”,受人恩惠,怎么说得出口推脱。
陶崇园亦是如此。被称为“德行很好很好”的他,潜意识里会认为,如果不听从老师的,就觉得自己是“忘恩负义”。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会容易被王攀这样的人所控制、支配乃至于操纵?陶崇园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家庭条件一般,自小就被父母、姐姐一直夸赞“懂事”、“听话”,而他也自觉地用这样的所谓“好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具体的表现就是: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一味地迎合别人,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静。甚至连升高中的保送名额,也被老师做主给了别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