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简白,法学出身、卖文为生的85后,她说自己的作品风格属于“在治愈和致郁间游走”,今天成语君要给大家推荐的成语大会“民国范儿女神”简白的“治愈系”励志新书——《你原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你原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上市日期:2016年3月
类别:畅销•励志
ISBN:978-7-5057-3665-8
【名家推荐】
生活是自己的,自由的灵魂是让躯体去做喜欢的事情,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并非因为有什么标准,仅仅只是因为自己喜欢,给生命多一点惊喜,做最想成为的自己。
——毛路
这本书没有空泛的说教,也不会用一些不痛不痒的词汇去安慰你,甚至不会让你感到鼓舞,但每一个故事都让人警醒,能让人受到不少启发。
——这么远那么近
多少人以稳定之名,躺在生活的温床上,让自己的意志一点点消沉,其实很多事只要去做,总是有可能的,少给自己一些限制,生命就多一些机会。
——午歌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要有跟生活死磕到底的决心,要有头破血流的觉悟,你想要的一切,从来都需要靠你自己去争取。
——达达令
【内容简介】
是留在大城市孤身打拼,还是回老家找一份安逸稳定的工作?
是继续坚持对感情不将就,还是找个差不多的人结婚过日子?
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再上班,还是先随便找家公司做起来?
是放手一搏寻找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还是守着差强人意的现状?
……
成长和生活中总有着太多的“差不多”和“算了吧”。然而很多事情,在走过以后回头看其实并没有当初想象中那么艰难。很多时候,其实只要再坚持一小步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很多机遇,也只有在你去做的时候才会到来。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你对生活不将就,生活才会给你以丰厚的回报,你对自己不将就,自己才会变得更加优秀。
简白像个敢于直言的老朋友,用清醒冷静的文字,逐层揭穿那些你为自己找的借口,告诉你:你所谓的稳定,只是一种假象,不要在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而在你懈怠、迷茫、失去勇气和方向的时候,又告诉你应该如何向前走,让你重拾起信心和勇气,打破自我的桎梏,给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可能。
本书没有虚无的抚慰,没有空泛的说教,它用一些你我生活周围常见的现象和事例,告诉你“为什么你每天这么闲还过得这么累”、“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有你想要的结果”、“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还是那么穷”……46篇警醒睿智的文字,献给正在经历迷茫、寻找方向的你。
【作者简介】
简白,一个爱折腾,也能折腾的人;一个害怕人生一眼望到头的人。先后混迹于金融业、出版圈。年纪轻轻就拥有了所谓的稳定生活,却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放下所有,毅然北上,进入影视行业打拼,坚信幸福的秘诀是自由,自由的秘诀是勇气。
【试读】
改变不需要万事俱备,但要勇气
1
朋友的老爸是名工程师,在国企工作了一辈子,三千元的月薪拿了近十年,退休后被一家私企返聘,薪水一下升了五倍多。据说,年轻的时候也有私企高薪聘他,但他深信国企才是铁饭碗,始终处于观望状态,不敢辞职。就这样一来二去,蹉跎了岁月。他家女儿揶揄他,要是早开窍几十年,都制造出好几个富二代了。他自己讲起此事也是哭笑不得,年轻时候需要钱,却没有钱,老了用不到钱了,钱又送上门来。
八十年代末,老家有个穷亲戚,嫌种地没盼头,听说城里的钱好挣,就从农村过来了,做什么呢?很难安插到工厂去,我父母便建议他做一点买卖,从工厂里弄来货物,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摆一个小小的摊子,卖拖鞋和尼龙袜,就这样一个摊子,一天的收入竟然能抵上国有工厂里一个月工资。他倒是也很仗义,赚了钱拉着我爸妈一块儿做,可我爸妈舍不得工厂里的工作,拒绝了。
“谁知道哪天就没有生意了呢?”
“摆摊像个什么样儿?”
待到九十年代末,亲戚越混越好,工厂效益却每况愈下,我爸妈两人才流露出悔意。但尽管如此,仍然守着那份工作,不敢有所行动。直到如今退休回忆往事,才追悔莫及。
“早知道当初就和他一起做生意去了,要是当初和他一起做生意,现在……”
可惜,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一切惋惜都无济于事。
很多人会抱怨生活缺乏机遇,觉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好运缠绕的家伙,什么比尔盖茨、李嘉诚,好像一出生就万事俱备,天时、地利、人和,可在我看来,大多数从同一起跑线上起跑的人,机会都是均衡的,有些人抓住了机会,到了另一条起跑线,而有些人没有。他们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搪塞自己:谁知道那样会更好呢?万一出了什么状况岂不是连退路都没有?
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待到老了再来感叹如果当初,殊不知已经是满身loser的味道。
2
年轻人聚在一起喜欢谈理想、谈时事、我常常听到那些很有远见的女生或男生大讲特讲未来趋势,七八年前听到的是电商,五六年前听到的是自媒体、粉丝经济,现在听到的是互联网思维,是APP开发,甚至是农业生产。
他们说的每一样几乎都得到了应验,电商如火如荼,街上的铺面却一间一间关张,做自媒体做成千万身家,杂志一本一本停刊……
趋势嘛,不需要多么详尽,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按照自己的预测行动过。
那个七八年前坚信做电商是商业趋势,一定能从中赚到钱的姑娘并没有去做电商;那个坚信自媒体将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并带来一系列广告收入的姑娘并没有做什么自媒体;那个声称开发一个某某APP必定能赚钱的男生没有去开发他想做的APP;坚持农业才是屹立不倒的实体经济的哥们儿也丝毫没有去做农业的打算。你问他们为什么,是不是对自己的判断并没有那么自信。他们回答当然不是,自信还是自信的,只是凡事都有万一,万一并没有那么顺利,花费那些心思、金钱、成本,搞不好连原来的本职工作都丢了,岂不是得不偿失。
生活没有逼到那个份上,就不会去冒那个风险,改变意味着未知,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不可控,没有人喜欢不可控,既然如此,倒不如用万一把自己唬住。
万一不好呢?
万一失败了呢?
万一判断有误?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于是继续在原地踏步,守着那份说不上多么有前景的工作,畅谈着充满前景的未来趋势,自娱自乐。
3
改变其实只需要一点勇气。一个远方的朋友发来信息,说自己现在在北京给人写剧本,剧组里认识了很多养眼的小明星,日子过得风流潇洒。
如果我没有记错,两个月前,他还在广西的一家广告公司做着创意总监,他喜欢写作,在他的努力下,也结识了不少写作圈子里的人,写过一些不痛不痒的小剧本。直到前段时间,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连续剧的活儿,地点在北京,要进剧组,算是编剧团队里的一员,他竟然想也没想就辞职了。
听起来似乎没什么,既然他喜欢写作当然会辞职去做编剧。但说起来轻巧,真正能做到的却没几个,他的家在广西,他在广西生活了那么长的时间,背井离乡,辞掉打拼了几年的工作,来到完全陌生的城市,从事完全陌生的工作谈何容易?要面对的未知有多少?
我很替他高兴,也很钦佩他的勇气,感叹之余,把这事当做励志故事和朋友们说,没想到听到的却更多是不赞同的声音。
“切,谁知道到时候会怎么样?”
“别欢欢喜喜地去,哭天抢地地回来!”
本来挺有劲头的事儿,这样一讲,立马就没有意思了。
他们说得不对吗?
倒也不是,他们说得对,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这份工作可能最后并不会有很好的结果,就好像过马路有可能会被车撞,喝水有可能会被水呛,送孩子去上学,他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一样。但我们不会因此就不过马路,不喝水,不送孩子去上学。
我们因为有可能没有好的结果,而放弃更可能的好的结果,以及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这份工作的前景。并且在别人鼓起勇气追求的时候,大说风凉话,以此来寻求自我安慰。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仅是可惜,简直是可悲。
图 / 陈粉丸·装置·灵魂出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