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经·小雅·采薇》教学设计
(2018-05-30 11:41:3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小雅·采薇》就是《诗经》中的代表作之一,原诗共六章,教材中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艺术上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这四句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抚今追昔,回想起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接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能借住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了解大意。因此对于教材中节选出的四句诗歌理解难度不大。但对于《诗经》这种诗歌体裁却是第一次接触,对《诗经》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手法不了解,对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比较肤浅且片面的。
三、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了解《采薇》大意。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中的思乡之情、爱乡之意。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本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和韵味,初步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诗句,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朗读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闻《诗经》
1、播放古筝曲《阳光三叠》。
导语:三千年前的一个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在一条荒芜、崎岖的古道上,一位戍边多年、解甲退役的征夫正行走在返乡的路途中。他又饥又渴,身后边关渐远,身前乡关渐近,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两千年去的那条古道,走近戍边人,走近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感悟《诗经》的艺术魅力。
二、诵读感知,初识《采薇》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2、教师范读诗句。
3、学生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
4、疏通诗句,理解大意。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2)同桌互相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诗意。
三、疏通诗句,走进《采薇》
1、谈话:同学们,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传达着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用凝练的语言去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我们课本节选的是第六章前四句。谁还搜集到了后四句?
2、播放第六章的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归家之哀。
引语:冬雪霏霏,泥泞的道路上,战士终于踏上了归途满面风尘,又饥又渴。
播放图片,配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指导朗读:这组镜头的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来读呢?学生个别读、齐读。
3、引语:古人常用诗句表达思乡之情,教师引诵,学生接读。(此环节也可让学生交流学过和自己积累的思乡诗)
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写下此夜曲中闻折柳––
杜甫在《春望》中写下烽火连三月––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
质疑:这首首诗歌,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多年离家,对家乡的满心思念。而《采薇》中的战士们一朝归家本应以喜,可为何回家途中实则以忧呢?“莫知我哀”,你们知道他的哀愁吗?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正是人们常说的近乡情怯,多年的征战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如今,青春不在,年华不在,朋友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还何乐而有呢?因为离家日久,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都十分担忧,心情自然沉重起来。
四、再品诗句,美哉《采薇》。
1、同学们,我们书中节选的这四句,晋人谢玄把它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大家觉得好在哪里?
2、学生讨论交流。
3、预设:
(1)借景抒情
学生画出诗中写了哪些景色?
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学过的哪些诗里也写到了杨柳呢?(学生展开思考并个别发言。)
同学们,为什么那么多送别诗中都会出现“杨柳”呢?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学生谈原因。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补充介绍“折柳”的文化内涵。
再读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师: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又不愿直接表达的时候,就用一些景物、物品等表达,这些物品、景物就叫意象。
(2)对比写法
让学生找一找这四句里有几组反义词,体会对比的写法。
师:诗中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昔日春之景象意气风发,今日冬之飞雪心中哀思,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小结: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也成为了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
如今世隔千年,但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五、唱响课堂,和歌《采薇》。
教师唱《采薇》,学生欣赏并跟唱。
六、拓展交流,倾心《诗经》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诗经》内容分类的资料。
2.交流收集到的《诗经》中的名句。
3.交流《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