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曾经的“生命票”

标签:
粮票曾经的生命票 |
分类: 专业论文 |
粮票:曾经的“生命票”
——纪念新中国粮票发行70周年
李希跃
内容提要:新中国粮票的发行使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对当时供给和支持家建设,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维持物价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告别“粮票时代”,凸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和在改善民生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关键词:新中国粮票
新中国粮票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发行的一种购买粮食的凭证,它反映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实行的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分配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粮票制度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告别粮票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果之一。
发行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粮食产量低、供应短缺的问题,同时由于投机商人的活动,导致粮食价格上涨,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需矛盾。为了稳定粮食市场、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即国家对粮食进行统一收购和销售,以此来控制粮食市场,防止价格波动和投机行为。
1955年,粮票购粮制度在全国范围实行,城镇人口实行粮食定量供应。这一制度通过发放粮票来控制和分配粮食资源,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粮食供应。
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加之农业技术得到改进,全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市场供应状况得到改善,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粮食供应的充足,1993年粮票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革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也反映了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发行原因
粮票发行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通过计划经济手段来有效管理粮食资源,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稳定市场价格,节约粮食资源,并应对特殊时期的经济挑战。
1. 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国家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政府对生产、资源分配、产品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和调控。在粮食供求方面,针对日益尖锐的粮食供求矛盾,为妥善解决好粮食供求问题,保证军需民食、国家建设和政权稳定,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17日发布命令: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政策规定:生产粮食的农民应按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价格和数量将余粮售给国家;全国实行粮食统销,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粮票作为一种配给凭证,是计划经济体制中用于控制和分配粮食资源的重要工具。
2.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建国初期,由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加上战争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粮食供应时常出现紧张状况。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避免因粮食短缺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国家通过发行粮票来定量分配粮食,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必要的口粮。
3. 稳定市场价格。粮票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稳定粮食价格。在市场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调控手段,粮食价格可能会因为投机行为和市场恐慌而出现大幅波动。通过粮票制度,政府可以更好地控制粮食的供应量,从而避免价格的剧烈波动,保持市场稳定。
4. 节约粮食资源。粮票制度还有助于节约粮食资源,减少浪费。在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定量分配,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珍惜粮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粮票种类
计划经济年代,粮票种类之多,使用范围之广,40岁以上的人都记忆犹新。具体可以按粮票发放对象、粮食品种、使用范围、粮票面额、特殊用途等进行分类。
1、居民口粮定量粮票。包括:市镇居民口粮定量粮票、农村缺粮户购粮票两大类,这是计划经济粮票的主体。其特点是,严格按照“一人一份口粮”的原则,依据
“居民年龄大小”和“干什么工种吃什么定量”的标准发给粮票,供应口粮。
2、流动人口使用的粮票。包括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两大类。1955年11月1日,国家发行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这套全国通用粮票的发行标志着中国粮票制度的正式确立,是计划经济时期粮食分配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从此,中国老百姓进入了38年的“粮票时代”。
全国通用粮票由中央政府粮食部发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使用。全国通用粮票突破了地域限制,方便了因工作调动、出差、上学等原因需要在不同地区购买粮食的人员。但是,全国通用粮票必须用居民口粮粮票或者农村用现粮进行兑换。

4、特殊用途粮票。特殊用途的粮票是为了满足特定场合或特定人群的粮食需求而发行的粮票,一般由各级政府粮食管理部门发行。例如:救灾粮票:在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情况下,为了救济灾民,政府会发行救灾粮票,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奖励粮票: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确保某项生产和工作任务完成,有些地区可能会发放奖励粮票,作为物质激励。侨汇粮票:对于有海外亲属汇款的居民,根据侨汇金额发放一定数量的侨汇粮票,以示鼓励和支持。这些特殊用途粮票的发行,体现了粮票制度在特定时期对于社会管理和资源分配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总的来说,粮票的种类多样,反映了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粮食资源的精细管理和分配。
发行评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创了农村改革的新局面。到1984年,我国粮食供求长期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吃饭问题己基本解决。至1993年,农民存粮增加,城市居民的口粮定量也普遍有余,全国基本上放开了粮食价格和粮食经营。至此,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计划供应(统销)政策被取消,这也同样宣告粮票制度正式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粮票制度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对当时的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票制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值得回顾和思考。
1、保障供应:在粮食产量不稳定和供应短缺的情况下,粮票制度有效保障了城市居民的基本粮食需求,避免了因粮食短缺引发的社会不稳定。
2、经济调控:粮票制度是计划经济时期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国家通过对粮食的统一收购和配给,有效地控制了市场上的粮食供应,防止了因供需失衡导致的物价波动,对于稳定物价起到了积极作用。
3、社会公平。在这38年的粮票历史中,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百姓,都按照定量供应来获取粮食,这一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内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粮票制度通过定量分配,使得不同收入水平的人都能得到基本的粮食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
4. 资源管理:粮票有助于合理分配和使用粮食资源,减少浪费。在粮票制度下,人们需要节省使用粮票,这种节俭的消费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人储蓄的增加。
总的来说,新中国粮票的发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粮票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消费自由,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对于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节约粮食资源、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和物资供应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票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粮票制度的取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仍然值得肯定和铭记。
参考资料:1、《当代中国粮食工作史料》;
2、《中国共产党历史》;
3、《中国粮食经济》。
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