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票的雏形---秦国“粮签”

标签:
秦国粮签 |
分类: 粮票研究 |
【中国粮票起源】连载:
中国粮票的雏形---秦国“粮签”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了“粮签”。据《河南省粮食志·票证志》(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年 12月)记载:“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一种用竹片做成的形如令箭的竹签,叫‘粮签’,作为诸侯王公到粮库领取米粟的凭证。”这种由国君发给诸侯王公提取俸禄粮的竹签凭证,与当代中国粮票的功能相近,是中国粮票最早的雏形。
战国时期,公元前 356 年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国君每年以实物形式向各级官吏发放俸禄。“俸”相当于月薪,“禄”指有食物配给。俸禄主要是发放粮食,故也称为俸禄粮。有的时候,国君也会给一些官吏发放钱币、黄金和布匹等,但数量不多。俸禄粮最低的是公士,年俸五十石,最高的是彻候,年俸一千石。秦国的主要粮食品种是粟米(小米)。由于俸禄是发放小米实物,工作量很大,为此,在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张的情况下,利用竹片做成“粮签”,写上数量发给诸侯王公,凭“粮签”到粮库领粮,或委托他人凭“粮签”领粮。据史料记载,当时已产生了一种代人领取和搬运粮食的职业,可见“粮签”已起到了较强的凭证作用。
在我国粮食统购统销时期,不少粮店收款处会给已付清粮款和粮票者一块“粮牌”,凭牌到提货处提取粮食。战国时期的“粮签”与这种“粮牌”功能相同。为此,也可以说,这种“粮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粮牌。众所周知,“粮牌”不等于粮票,“粮签”同样也不等于粮票。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数百年之久的春秋战国,建立起了统一的秦王朝。为治理全国的需要,秦朝首创了郡县制,创立了“三公九卿”制,统一了度量衡(图 1-2,秦权,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完善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特别是在粮秣征收和俸禄粮供给等方面开创了历史先河。
秦始皇将全国分为 36 郡,郡下设有县、乡、里三级行政组织,此外还设有亭。户籍、征粮、武装和徭役均以县为单位,乡级具体负责徭役摊派、田赋征收、粮食保管等工作。赋税主要包括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田租即按土地征收的税粮,田租率为“什一之税”,主要是收实物,“一曰谷粟,二曰刍藁”。刍为饲草,藁为禾杆,征收标准秦《田律》载有:“顷入刍三石,藁三石。”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国家对农民既征粮又征柴草的做法,
可能就是来源于此。
秦朝俸禄粮制度是一种“秩石制”,官员大小和俸禄级别(官秩)用当时最大的量器“石”表示。这种制度起源于秦国,秦朝形成定制,后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前后推行千年。三国时魏国官分九品,开创了“官品制”,按九品 18 等发给俸禄,但仍与“秩石制”双轨并行。秩石制俸禄开创了官吏工资与粮食挂钩的先例,并被我国历朝沿用,尽管有的朝代短暂使用货币作为俸禄,或半
钱半粮,或与职田、绢帛等同时使用,但基本都以禄米为主,并且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全面实行“薪金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在全国推行“粮本位”制度和军政人员“供给制”,这既充分彰显了粮食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现了秦朝“秩石制”的强大生命力。
(陈愿柱 2024 年 4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