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最小面额票证的收藏价值
成都新津 /
陈志奇
我在票证收藏的过程中,收藏到了数以百计的最小面额的票证,分为五类:粮票、油票、糕点票、肉票、布(线)票,它们忠实的记录了一个难以忘怀的时代。其中特别典型的有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和湖北等地的五钱(半两粮票),福州、武汉、苏州和无锡等市也发行过伍钱粮票。南京市1960年发行过壹钱流动购粮凭证,河南平镇县的伍分伍厘油票,广西(1956年)叁钱油票,辽宁省岫岩县的五分油票;上海市的叁钱华侨特供肉票、成都市的壹钱猪油票、广东省南海县的贰钱华侨肉票;云南省的壹钱线票、新疆的壹厘米布票等等。
上述票证极有收藏价值,据媒体2009年批露:上海市郊奉贤区著名收藏家邵根才收藏的12类20种最小面额票证,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
本文就部份票证作一些初探,供藏友们鉴赏。
首先,上海1960年的伍钱粮票。当时在上海此票可买一根油条或一碗豆浆,也因此遭到外地人、特别是北方汉子讥评:“上海人小家子气十足!粮票居然有半两(伍钱)的,还不够塞牙缝,亏他们想得出!”其实,我不以为然。那个年代就是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钱钱计较”,才能细水长流。这成为上海、江浙和福建一带人的生活理念,是勤俭的表现,不是小气,反而说明上海人精明,会过日子。


其次,1959年河南省镇平县发行的伍分伍厘和壹钱陸分伍厘油票。它们的“亮点”不仅是面额小,更重要的是它们见证了那个年代干部下乡的好作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干部下乡、进厂一个好作风就是要“三同”,即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镇平县要求下乡干部在农民家吃饭不仅交粮票,还要交油票。下乡干部在单位上每人每月只供应半斤食油,其中的壹钱陸分伍厘油票,就是吃一顿饭用的。其计算:0.5斤食油/除以一个月30天=0.0166、约等于0.0165(壹钱陆分伍厘)即下乡干部在农民家吃一天3顿饭的食油量;
如果0.5斤食油/除以一个月30天=0.0166/天再除以一天3顿饭=0.0055(伍分伍厘)就是下乡干部在农民家吃一顿饭的食油量。当农民把这些油票积攒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到当地粮站去买食油了。这种油票不仅解决了干部下乡时“三同”,无论在农民家里吃一顿、还是吃一天交票的问题,而且也方便了农民,密切了干群关系。所以在河南这种以
“钱、厘”为单位的油票不是个例,还有河南其它的市、县如安阳市也有半两香油票。另外宁夏也有壹钱的油票。辽宁省岫岩县粮食局1958年发行了伍分油票,而票面上标注的是5/1000斤,这可是不好分辨的重量单位。
第三,以钱为单位的肉票和猪油票。上海市食品公司1963年发行了华侨特供肉票,面额叁钱。广东南海县发行的侨汇增加统销商品供应票“肉票0.02市斤”也就是贰钱票。当港澳华侨1961年向南海县居民汇款,该居民持汇款单到银行取钱同时获的这种侨汇肉票可到指定商店购买猪肉。“海外关系”,在当时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曾是可怕的关系,但为了吸引外汇,在经济生活中,又给予了优惠,所以发行了优惠华侨的票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受到歧视的侨眷们,当走进侨汇商店时,又招来路人羡慕的目光。

成都市1962年的壹钱猪油票。在当年一个月每人每月只有两枚伍钱票,就是说一次用两枚伍钱票才能买到壹两猪油。可以想象,那时多难啊!
第四,成都市1962年的糕点票。当年的10月每人也只有8两糕点(最小面额壹两)和贰两糖的供应。

第五,新疆壹厘米布票。那个年代因为棉布供应困难,要多买一寸布都是不可能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常态。何况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有一年每人发了不到贰尺布票。那时新疆年年发壹厘米布票就是为了好找零,不得多买。

在布票的系列里派生了线票,云南省发行了1969年线票。其他省也有壹钱钱票,那真的要节约一针一线。

综上所述,最小面额票证反映了一个特定的时代,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精神,成都的糕点票上还赫然印着“勤俭节约,遗失不补”的标语。再从计量单位上看也非常奇特:辽宁岫岩县粮食局发行的油票上标注有5/1000斤即伍分(半钱)的面额,镇平县的油票则用的是厘为单位,所以是极具收藏价值的文物。上海大世界给收藏者颁发基尼斯证书是最好的证明,不可多得,意义非凡。
陈志奇
电话:15328035016
新津县望江路20号2-4-5号
2020年6月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