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以工代赈(购粮)券赏析
以工代赈券,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的票券。
以工代赈券,作为粮票、布票和金融票证相结合的现代藏品,具有双重属性。以工代赈券印刷大幅精美,发行时间短,发行数量及品种少,近几年有不少金融票证收藏爱好者也开始收藏以工代赈券。
以工代赈券从现在收集到的资料看,品种约1000余种,除天津、西藏、广东省外,各省市都有发行,但从各方面推断至少还有300---500个品种没有挖掘出来,总数应该不超过2000种。
以工代赈券的收藏人数较少,尤其是专业收藏者。仅在2006年左右出现过一阵小高潮,也仅昙花一现,价格上涨幅度也不大。可以说是票证收藏中的另类。一些稀少的品种也就是一千多元一套,大部分单枚不超过10元,价格严重低估。
由于以工代赈券作为粮票、布票和金融票证相结合的现代收藏品,具有双重属性,随着近期文化产权交易电子盘对粮票、布票证上市交易炒作,使得低价有量的票证出现10倍甚至100倍以上的上涨,相信不久以工代赈券价格将会以它独特的魅力出现全面上涨。
本人以为以工代赈券属资金融通中所产生的票证,且票上均有人民币面值,所以把它作为金融票证系列中的一类加以收藏,几年下来也收集了不同的以工代赈券数百枚,但苦于没有资料,只能见一枚集一枚,也不知自己的进度如何,现在有了《中国以工代赈券收藏目录》这本书,可说是雪中送炭,能进行对照比较,说不定我还有贾先生尚未列入的票证呢(打诨)。也许会应验收藏界肖民的预言“这本目录的问世,会推动以工代赈票证的收藏!
”
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本以工代赈券收藏目录,如果没有此书,我们这些收藏以工代赈券者仍像盲人摸象一般,漂浮在不可知的永远里,而有了此书,实在是收藏者的幸运。作者贾振辉先生是“中国金融票证联谊会”的首批会员,全国资深票证收藏家。他集多年的收藏与研究,向我们奉献了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且无偿赠送给藏友,此精神更是可喜可嘉,在此我作为受赠藏友深表谢意。
我不仅同意贾先生书中的观点,在以工代赈券的收藏中还有以下启迪,在此与大家分享: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户籍制度设置了城乡社会之间的壁垒,政府为城市居民衣、食、住、行诸方面的基本需要提供了稳定的保障,却没有赋予乡村人口同样的福利制度。而当时的统购统销政策在规定了农副产品价格的同时,又规定农民必须将其产品卖给国家,其实质是农村人口节衣缩食养活着城市人口。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先前基础的差别迅速拉大了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为了协调全国的均衡发展和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府于1985年将人均口粮200公斤和人均净收入200元人民币定为贫困线,划分出将近700个县作为扶贫重点采取拨专款扶贫政策。拨款扶贫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进取精神,这种“输血机制”助长了当地政府和贫困人口的依赖行为,甚至发生争着当贫困县、争做贫困户的情况。1985年后国家强调帮助贫困地区形成“造血机制”,与以往仅仅向贫困人口发放救济手段不同,改革中的扶贫政策尤其强调帮助贫困者发挥自己的潜力,以工代赈就是其中的有效措施之一。
1985—1991年期间,全国贫困地区采取以工代赈方式修建公路13万多公里,修建桥梁8000座,疏通内河航道2400多公里,使1500多个乡镇和1万多个行政村通了车,还解决了2000多万人和160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用短期的就业机会来增加部分贫困农民的收入,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和社会服务,还提高了当地人力资源的质量,使农民学到技术,行政干部学会施工组织和管理,交通和水利部门培训了一批专业技术力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当地市场环境,为社会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和公共产品,使更多的贫困农民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
以工代赈显示的巨大社会效益深受贫困人口拥护,也引起地方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20多年的摸索、实践和总结,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下达第41号关于《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全国的以工代赈券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特点一:收集的票证以西南西北的为多。云南、青海、甘肃、安徽、贵州等省,除了说明这些省的管理较差,未用的有价证券流落在社会上;同时也证明了国家以工代赈主要投向这些扶持地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
特点二:票证上的图案精彩分呈。有的以当地的风景名胜为画面,有的则用以工代赈投入的重点建设工程如跨海大桥、水库大坝为画面,更多的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有关,如乡村公路、引水工程、农田水利、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等画面。
特点三:票证不是购货券就是购粮券。实物票证一般都是购物券,说明政府的投资采取实物形式,这些实物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某一时期的过剩产品。1985—1987年的实物投资动用了价值27亿元的库存粮食、棉花和棉布;1989—1991年调拨的实物是价值6亿元的中低档积压工业品;1990——1992年在城市消费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又追加价值15亿元的工业品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将过剩的粮食和日用消费品用于贫困地区的以工代赈灾项目,既减轻了国家的库存压力,又部分满足了贫困人口的需求,还修建了基础设施,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以工代赈投资24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建设投资47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亿元,新建基本农田480多万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660多万亩,修建县乡村道路10万多公里,解决了908万人、550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建设草场1280多万亩,累计向参加建设的贫困群众发放劳务报酬33.3亿元。通过推进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贫困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下达《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以工代赈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从基本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基本草场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六个方面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规划》将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确定为“十二五”期间以工代赈建设的重点区域,并明确了重点建设内容,明确国家以工代赈投资“十二五”期间将力争达到300亿元,给参与劳动的贫困群众发放劳务报酬将不低于30亿元。
收藏这些票证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贫困人口的形成、现状以及国家采取的解决办法。更要关注当前我国因体制转换而新增的贫困人口,它将不再局限于乡村,还包括城市中因就业、企业制度、工资制度、医疗保障等相关联的原因而产生的城市贫困;由于多种财产所有权形式出现,资产收入以日益增大的规模进入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新增的贫困中还会出现以财产分配不均为基础的阶层贫困。我们有权力和义务对缓解贫困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提出自己的看法,督促政府运用收入再分配和公共投资手段缩小两极分化,稳定持续地保持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的均匀分配相结合。
(泰州市/吉长河)
(注:本文资料主要来源于朱玲、蒋中一著《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