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大课间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研究申请·评审书
(2015-03-11 09:33:53)附件1:
延安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14-2015年度微型课题
申请·评审书
所在单位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
申 报 人
课题名称小学大课间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研究
所在组别
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
延安市微型课题研究基本要求
微型课题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解、分析和研究,从而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科研活动。微型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进入研究状态,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微型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科研体系,探索课题研究为学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育科研服务的更实用更合理的研究规范,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贡献力。教师通过微型课题研究的开展,壮大研究队伍,强化研究意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研究水平,促进教学质量,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1、申报时间:各县区教研室或市直学校 2014年12月20日前统一向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申报;
2、申报资格:以个人为单位申报课题;
3、审批立项:课题申报者认真填写《申请•评审书》,教科室把关审议之后,以学校为单位报送县区教研室或市直学校教科处,后统一上报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审议立项;
4、计划开题:课题立项后,严格按照延安市微型课题研究基本要求,课题组制定具体研究计划,正式开题;
5、课题实施:围绕研究目的,按照研究计划实施课题研究,填写活动记载,具体体现月工作或周工作计划与总结,积累相关材料;
6、中期评估:每个微型课题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完成中期总结,并上交县区教研室或市直学校教科处备案;
7、申请结题:到达预定结题时间,申请结题,完成课题总结或报告。精选整理相关支撑例证材料;
8、结题鉴定: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组以县区为单位进行集中鉴定结题。
填
1.申请表必须如实填写各项内容,要清晰、工整,按表格设计填写不得改变表格形式。
2.申请表一式三份,统一用A4纸印制,于左侧装订成册,并与电子版送交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
3.全文统一用宋体,题目为4号宋体加粗,正文为小四宋体、两端对齐。正文段落行距为固定值,18磅。
4.所填内容必须为实验教师研究原创,如有网上下载、剽窃、抄袭他人作品,一经查实取消结题资格,并通报实验教师和所在单位。
5.本手册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承担信誉保证并在封面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地
邮政编码:716000
联 系 人:张
电子信箱:yaktbzy@163.com
延安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14-2014年度微型课题申请·评审书
|
申 报 人 |
蔡亚峰 |
学科 |
语文 |
学历 |
本科 |
职称 |
一级教师 |
||
|
课题名称 |
小学大课间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研究 |
||||||||
|
工作单位 |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 |
电话 |
13571148868 |
邮箱 |
441434602@qq.com |
||||
|
申报人 简 |
蔡亚峰,男,汉族,陕西省吴旗县人,1971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90年7月毕业于延安师范普通班;1996年7月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专科);2013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本科)。 1990年7月至1992年10月在宝塔区枣园镇中心小学任教; 1992年10月至2010年8月在宝塔区东关小学任教;先后兼办公室主任、德育处副主任、德育处主任、教导处主任; 2010年8月至今被聘为宝塔区中石油小学副校长 |
||||||||
|
选 题 缘 由 |
一.选题背景 1.近年来,社会及家庭对孩子的健康状况都比较关注和重视,但由于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其现状并不理想。许多学习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课设计得不到保证,导致许多学生的耐力、力量等部分体能指标及肺活量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加,学生视力近视年龄越来越小,近视率居高不下。 2.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建有全区一流的塑胶操场,常年坚持艺体特色教育,学生乐意接受新生事物。 3.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区提出的“一校两亮,一人两项”,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举措。 二.理论依据 1.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多样,练习强度适宜,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显著的效果。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有力手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2.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实施大课间目标管理,不仅能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技能,通过体验、操作、探究、实践,有效地提高自生综合素质,而且,其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与新课程培养目标一致的。 3.2010年8月起,我校就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推开大课间活动,改革了传统的课间操单一的模式,构建生活的、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张扬的、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形式。 三.实用价值 1.大课间活动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调整学生的身心疲劳,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学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能给学生创造多彩的锻炼天地,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有助于揭示学校大课间活动组织的一般规律,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科学水平和建立学校体育的完整体系。 |
||||||||
|
研 究 设 想 |
一.研究内容 1.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结合学校条件,提供多种形式的体育平台,丰富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探究科学的大课间活动形式与内容 2.构建本校的大课间体育锻炼模式。 3.制定大课间活动的管理细则,构建合理科学的大课间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前大课间活动的现状,收集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建议等。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学校目标管理和大课间管理模式的论文、著作、报告寻找本课题实施的依据以及可借鉴的优秀资源。 3.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体育大课间活动现场表现、教师对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适合我校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形式与内容,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三.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及具体任务是: 准备阶段: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10日 1. 调查研究当前我校大课间活动形式与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大课间活动现状。 2.收集相关资料,做好理论学习。 3.拟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2015年1月11日——2015年5月底 1.开展大课间活动,落实课题研究方案。方案应协同活动时间充足、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既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又有张扬学生个性特点和意志的特色活动。 2.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趣味体育活动或喜爱活动,展开讨论,提炼并进行阶段性调整大课间活动专题,不断提高可持续性活动的实际意义,让学在活动中既放飞心情又达到锻炼身体素质的效果。 3.检测大课间活动组织实施反馈效果: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教师与管理者的活动体验。 4.采用分层调查法,对学生群体参加大课间活动的反响进行书面问卷调查。 5.协同班主任、体育教师、学校领导反映情况进行书面问卷调查。 6.阶段性总结学校大课间活动实践的过程成果展示,有关活动的开展后的反思和总结性的评价,在此基础上逐步丰富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总结阶段:2015年6月1日——2015年6月底 1. 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和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 2.总结研究情况,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3.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分析。 4.课间活动形式与内容,形成文集,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传阅,形成大课间活动组织方式特色。 四.预期成果 1.题研究报告。 2.动设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优秀管理流程汇编等。 3.争召开一次课题成果推介会,扩大研究影响,实现资源共享。 |
||||||||
|
所在单位 意见 |
(单位盖章) 年 |
||||||||
|
区县教研室 意见 |
(单位盖章) 年 |
||||||||
|
市教研中心 意见 |
(单位盖章) 年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