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了解英国的大本钟?柯羿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大本钟”(big
ben)是(英国议会大厦)大钟的昵称,在某些情况下也指这座钟楼本身,它位于英格兰伦敦议会大厦的北端。最初它仅被称为钟楼,2012年为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钻禧纪念,它被重新命名为伊丽莎白塔。这座钟是一座带有五个钟铃的大钟。
这座钟楼由查尔斯·巴里爵士和奥古斯塔斯·普金设计,采用垂直哥特复兴风格,于1859年完工。它装饰着精美的石雕,其特色符号与英国的四个组成国家以及盎格鲁
- 威尔士都铎王朝有关。一段拉丁文铭文颂扬了维多利亚女王,这座宫殿正是在她统治时期建造的。
钟楼高316英尺(96米),从地面到钟室的攀登有334级台阶。它的基座是正方形的,每边长40英尺(12米)。钟面的直径为22.5英尺(6.9米)。
这座钟使用的是最初的机械装置,完工时它是世界上最大且最精确的四面报时钟。它由埃德蒙·贝克特·丹尼森和皇家天文学家乔治·艾里设计,由爱德华·约翰·登特和弗雷德里克·登特建造。它以可靠性著称,可以通过在钟摆上增加或移除旧便士来进行调校。大钟由怀特查佩尔铸钟厂铸造,重13.5长吨(13.7公吨;15.1短吨)。它的昵称源自监督其安装的本杰明·霍尔爵士,不过有时也被认为是源自重量级拳击冠军本杰明·坎特。还有四个刻钟钟铃,会在每个一刻钟敲响。
大本钟是英国的文化象征。它是英国和议会民主制最突出的象征之一,并且经常在以伦敦为背景的电影开场镜头中出现。自1970年以来,这座钟楼一直是一级保护建筑的一部分,自1987年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7年至2021年间,这座钟和钟楼进行了翻新,在此期间,除了少数例外情况,钟铃一直保持沉默。
伊丽莎白塔,最初名为钟楼,通俗地被称为“大本钟”,
是查尔斯·巴里为新威斯敏斯特宫设计的一部分,此前旧宫殿在1834年10月16日的一场大火中大部分被烧毁。
虽然巴里是这座新哥特式宫殿的首席建筑师,但他请奥古斯塔斯·普金来设计钟楼,这座钟楼与普金早期的设计相似,包括为兰开夏郡的斯卡里斯布里克庄园的设计。钟楼的建设始于1843年9月28日。建筑承包商是托马斯·格里塞尔和莫顿·皮托。议会档案中的一把刻字泥刀记录着,皮托儿媳的妹妹埃米莉获得了奠基的荣誉。这是普金在1852年精神错乱并去世前的最后一个设计,普金本人在巴里最后一次拜访他取走设计图时写道:“我这辈子为巴里先生工作从未如此努力过,因为明天我要交出钟楼的所有最终设计图,它太美了。”
设计
钟楼于1859年完工,采用普金的哥特复兴风格设计,高316英尺(96.3米),是英国第三高的钟楼。它的钟面(在中部)距离地面180英尺(54.9米)。钟楼的基座是正方形的,每边长40英尺(12.2米),
坐落在12英尺(3.7米)厚的混凝土基础上。它的建造使用了砖块,外部覆盖着来自南约克郡的沙色安斯顿石灰岩,顶部是一个覆盖着数百块铸铁屋顶瓦片的尖顶。有一个由290级石阶组成的螺旋楼梯通向钟室,再往上走44级台阶到达钟室,再额外走59级台阶到达尖顶顶部。
在钟室和艾尔顿灯上方有52个装饰着纹章的盾牌:英格兰都铎王朝的红白玫瑰、苏格兰的蓟花、北爱尔兰的三叶草和威尔士的韭菜。它们还包括都铎王朝国王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的石榴;象征上下两院议会的吊闸;以及鸢尾花,这是英国君主曾宣称统治法国时留下的标志。
从地面一直延伸到钟室的通风井,尺寸为16英尺(4.9米)乘8英尺(2.4米),由被称为“空调之父”的大卫·布儒斯特设计。它原本旨在将凉爽、新鲜的空气引入威斯敏斯特宫;但实际上这并未起作用,通风井后来被改造成了烟囱,直到1914年左右。2017年至2021年的保护工程包括在通风井中安装了一部电梯。
它的基础坐落在一层砾石上,砾石下面是黏土。由于地基较软,钟楼在55米的高度上向西北方向倾斜了约230毫米(9.1英寸),倾斜度约为
。这其中包括因伊丽莎白线隧道挖掘而计划的最多22毫米的额外倾斜度。20世纪90年代,在建设朱比利线威斯敏斯特段期间,数千吨混凝土被注入钟楼下方的地下以稳定地基。它在尖顶处倾斜约500毫米(20英寸)。专家认为,在未来4000到10000年内,钟楼的倾斜不会成为问题。
从河对岸看威斯敏斯特宫。伊丽莎白塔在右侧可见。
艾尔顿灯
1873年,当时的下议院议长威廉·埃尔顿添加了一个新设施。艾尔顿灯是一个位于钟室上方的灯笼,每当在下议院在天黑后开会时就会点亮。从伦敦各地都可以看到它。最初,它朝向白金汉宫方向发光,以便维多利亚女王可以从窗户向外看,知道下议院何时在开会。
囚室
钟楼内部有一间橡木镶板的囚室,只能从下议院进入,不能通过钟楼的入口进入。它最后一次被使用是在1880年,当时新当选为北安普敦议员的无神论者查尔斯·布拉德劳,因抗议向维多利亚女王宣誓效忠的宗教誓言而被下议院议长监禁。从官方角度看,自1415年以来,侍卫长仍然拥有逮捕权。然而,这个房间目前被请愿委员会占用,该委员会负责监督提交给议会的请愿书。
名称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的记者们称它为圣斯蒂芬塔。由于国会议员最初在圣斯蒂芬大厅开会,这些记者将任何与下议院有关的事情都称为“来自圣斯蒂芬的新闻”,这个术语在威尔士语的政治报道中以“San
Steffan”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威斯敏斯特宫确实有一个名为圣斯蒂芬塔的建筑,位于公众入口上方。
2012年6月2日,下议院投票支持一项提案,将钟楼的名称从钟楼改为伊丽莎白塔,以纪念伊丽莎白二世登基钻禧之年,因为被称为维多利亚塔的大型西塔在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钻禧之际已被重新命名以向她致敬。
2012年6月26日,下议院确认可以进行更名。时任首相大卫·卡梅伦于2012年9月12日正式宣布了这一更名决定。
更名仪式上,时任下议院议长约翰·伯考在毗邻的议长绿地为钟楼揭下了一块铭牌,以此来纪念这一更名。
2023年修复后的两个钟面
奥古斯塔斯·普金在设计钟面时从钟表匠本杰明·刘易斯·沃利奇那里获得了灵感。每个钟面都由用螺栓固定在一起的铸铁部件制成。整个框架直径为22.5英尺(6.9米),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四面钟面。每个钟面都包含324块乳白色玻璃。最初,钟面使用煤气灯进行背光照明,起初只在下议院开会时点亮,但自1876年以来,它们通常从黄昏到黎明一直亮着。20世纪初安装了电灯泡。钟面华丽的边框是镀金的。在每个钟面的底部都有拉丁文铭文“DOMINE
SALVAM FAC REGINAM NOSTRAM VICTORIAM
PRIMAM”,意思是“主啊,保佑我们的女王维多利亚一世”。与显示“4”为IIII的钟面不同,大本钟的钟面将“4”显示为IV。钟的时针和铜制分针分别长8.75英尺(2.7米)和14英尺(4.3米)。
完工时,钟面和指针是金色的,但在20世纪30年代被漆成黑色,以掩盖空气污染的影响。在2017年至2021年的保护工作中恢复了原来的配色方案。对油漆层的分析发现,在过去的160年里,至少使用过六种不同的配色方案。维多利亚时代的玻璃也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由德国玻璃制造商肖特公司精心制作的复制品。
机械装置
这座钟的机械装置以其可靠性而闻名。设计者是律师兼业余天文学家埃德蒙·贝克特·丹尼森和皇家天文学家乔治·艾里。建造工作委托给了钟表匠爱德华·约翰·登特;1853年登特去世后,他的继子弗雷德里克·登特于1854年完成了这项工作。由于钟楼直到1859年才完工,丹尼森有时间在当年4月安装前进行试验:他没有使用最初设计的锚式擒纵机构和直进式擒纵机构,而是发明了一种双三脚式擒纵机构,这种机构在钟摆和钟表机械装置之间提供了最佳的分离效果,从而减轻了雨、风和雪对钟面的影响。丹尼森从未为他的设计申请专利,它很快就成为了所有新的高质量钟楼大钟的标准配置。
给钟上发条
在钟摆顶部有一小堆旧便士硬币;这些硬币是用来调校时钟时间的。添加一枚硬币会轻微提升钟摆重心的位置,减少钟摆杆的有效长度,从而加快钟摆摆动的速度。添加或移除一枚便士会使时钟每天的速度变化0.4秒。钟摆上也放置过其他硬币;2009年,其中三枚便士被一枚为庆祝当时即将到来的伦敦奥运会而铸造的50便士硬币所取代。
大本钟每周的走时误差在几秒之内。它每周需要手动上发条三次(大约需要1.5小时)。钟表管理员除了负责监督宫殿周围的各项维护工作外,还负责照看钟的机械装置。有一组钟表匠每天24小时待命,以便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对钟进行维护。
1941年5月10日,德国的一次空袭损坏了钟的两个钟面、钟楼阶梯式屋顶的部分区域,并摧毁了(下议院的)茶室。建筑师吉尔斯·吉尔伯特·斯科特设计了一个新的五层建筑。其中两层是现在的茶室,于1950年10月26日首次投入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座钟一直准确运行并敲响钟声。
这座主钟,官方名称为“大钟”,但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大本钟,它是钟楼里最大的钟,也是威斯敏斯特大钟的一部分。它发出的是自然音E调。
最初的那座钟是一个重达16吨(16.3公吨)的报时钟,由约翰·沃纳父子公司于1856年8月6日在蒂斯河畔斯托克顿铸造。人们认为这座钟最初打算被命名为“维多利亚”或“皇家维多利亚”,以纪念维多利亚女王,但有一位议员在议会辩论中提议了现在这个昵称“大本钟”;不过这一评论并未记录在《汉萨德议会辩论记录》中。
由于当时钟楼尚未完工,这口钟被安置在新宫院,但在测试过程中,钟出现了无法修复的裂缝,不得不重新铸造一口钟来替代它。1858年4月10日,这口钟在怀特查佩尔铸钟厂被重新铸造成了一口重达13.5吨(13.76公吨)的钟。第二口钟被放在一辆手推车上,由16匹马牵引着从铸钟厂运往钟楼,沿途民众欢呼着见证它的运送过程;然后它被往上拉了200英尺(61.0米),送到了钟楼的钟室,这一过程耗时18个小时。这口新钟高7英尺6英寸(2.29米),直径9英尺(2.74米)。这口新钟于1859年7月11日首次敲响;同年9月,它在钟锤的敲击下也出现了裂缝。据铸钟厂的经理乔治·米尔斯称,钟表专家丹尼森使用的钟锤重量超过了规定最大重量的两倍多。大本钟因此停用了三年,在这期间整点报时由最小的那口刻钟钟铃敲响,直到大本钟被修复。为了修复它,从裂缝周围的钟缘上凿下了一块方形的金属,然后将钟转动了八分之一圈,这样新的钟锤就会敲击在不同的位置。
从那以后,大本钟敲响时的音调就略有不同,而且至今仍在使用,裂缝也没有修复。在1881年重达16.75吨(17公吨)、目前悬挂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大保罗钟”铸造出来之前,大本钟一直是不列颠群岛最大的钟。
2007年8月,大本钟的钟锤自安装以来首次被更换。
“大本钟”这个昵称的起源一直存在一些争议。这个昵称最初是用于称呼那口大钟的;至于它究竟是因公共工程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而得名(他监督了大钟的安装),还是因英国重量级拳击冠军本·坎特而得名,存在争议。
然而,从当时媒体的报道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个名字源于身材高大的本杰明·霍尔爵士的昵称。现在,“大本钟”这个词常常被引申用来统称这座钟、钟楼和那口大钟,尽管这个昵称并不是被所有人认可用来指代钟和钟楼。一些关于这座钟楼、钟和大钟的作品的作者会在标题中先使用“大本钟”这个词,然后再进一步阐明书中的主题既包括那口大钟,也包括钟和钟楼,以此来避开这个争议。
钟声
除了那口大钟,钟室里还悬挂着四口刻钟钟铃,它们会在每个一刻钟敲响威斯敏斯特钟声。这四口刻钟钟铃发出的音分别是升G调、升F调、E调和B调。它们由约翰·沃纳父子公司在其新月铸钟厂分别于1857年(升G调、升F调和B调)和1858年(E调)铸造。这家铸钟厂位于朱因新月街,也就是现在伦敦市巴比肯区的所在地。[92]
这些钟铃是由从连接室(钟室和钟室之间天花板较低的一个空间)引出的缆绳拉动的钟锤敲响的,在连接室里,缆绳由报时装置触发。
刻钟钟铃会演奏一段重复一次的、由20个音符组成的轮唱序列,并在E大调中进行四次变调:在一刻钟时演奏第1至第4个音符,在半点时演奏第5至第12个音符,在差一刻整点时演奏第13至第20个音符以及第1至第4个音符,在整点时演奏第5至第20个音符(在主钟敲响整点报时前25秒敲响)。由于低音钟(B调)需要快速连续敲击两次,没有足够的时间将钟锤拉回,所以在钟的相对两侧为它配备了两个活动钟锤。这段钟声的曲调是剑桥钟声,最早用于剑桥大圣玛丽教堂的钟声,据说是威廉·克罗奇改编的,改编自亨德尔《弥赛亚》中“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这首曲子里的小提琴旋律。[93][94]
这段钟声的象征性歌词同样源自大圣玛丽教堂,且间接引用了《诗篇》37:23-24,歌词是:“在这整个时辰/主啊,做我的指引/借着你的大能/脚步不会滑跌”。这些歌词被写在钟室墙上的一块牌匾上。
对这口钟的要求之一是,报时钟的第一声敲击必须精确到每天误差不超过一秒。这个误差范围是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夏季为英国夏令时)为参照的。所以,举例来说,在十二点时,是十二声报时钟声中的第一声标志着整点(比如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的新年钟声)。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六声报时信号”(协调世界时)的最后一声所指示的时间可能会有微小的差异。
2022年11月13日,即国殇纪念日,大本钟的钟声自2017年8月以来首次恢复正常报时,在当地时间上午11点主钟敲响之前响起,主钟的第一声敲响标志着两分钟默哀的开始。
文化意义
这座钟已经成为了英国的一个文化象征,尤其是在视觉媒体领域。当电视节目制作人或电影制作人想要表示故事发生在英国的某个普通地点时,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展示钟楼的画面,画面中常常会有一辆红色的双层巴士或黑色的出租车在前景中。
2008年,一项对2000人的调查发现,这座钟楼是英国最受欢迎的地标建筑。它也被评为最具标志性的英国建筑。
这座钟的钟声在音频媒体中也同样被用作英国的象征;其他的钟和设备会模仿威斯敏斯特钟声,但大本钟的钟声因其是原版且最为经典而更受青睐。大本钟是跨年庆祝活动的一个焦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会播放它的钟声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为了迎接2012年的到来,钟楼被烟花照亮,烟花随着大本钟的每一声敲响而绽放。同样,在国殇纪念日,大本钟的钟声会被广播,以标志着11月11日11点的到来以及两分钟默哀的开始。
1999年,在新年前夕,索尼音乐娱乐公司发行了一张这座钟的录音,名为《千禧钟声》,署名艺术家为大本钟。在截至2000年1月8日的那一周,它在排行榜上排名第53位(其中包括1999年12月31日之前的购买量)。
大本钟的钟声还在四位君主的国葬上被敲响,每响一声代表君主在世的一岁:第一次是在1910年爱德华七世的葬礼上(敲响68声);第二次是在1936年乔治五世国王的葬礼上(敲响70声);第三次是在1952年乔治六世的葬礼上(敲响56声);最后一次是在2022年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上(敲响96声)。
在某些情况下,居住在距离钟楼和大本钟合适距离的伦敦人,通过同时现场聆听和收听模拟广播中的钟声,能够听到钟敲响十三下。这是有可能的,因为电子传输的钟声几乎是瞬间到达的,而“现场”的声音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对较慢而会有延迟。
独立电视新闻公司(ITN)以前的开场画面中会有钟楼的画面,同时伴随着大本钟的钟声来强调当天的新闻头条。大本钟的钟声(在ITN内部被称为“钟声”)在新闻头条时段仍在使用,并且所有新闻简报都使用基于威斯敏斯特钟面设计的图形。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的一些新闻简报(下午6点和午夜,周日还有晚上10点)以及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服务的节目开始前,也能听到大本钟敲响整点报时的声音,这一做法始于1923年12月31日。钟声的声音是通过永久安装在钟楼里的一个麦克风现场传送的,并通过线路连接到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大楼。
在英国大选投票结束时,全国出口民调的结果被投射到钟楼的南侧。2012年7月27日,从上午8点12分开始,大本钟敲响了30下,迎接当日正式开幕的伦敦奥运会。
有谁了解英国的大本钟?柯羿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有谁了解英国的大本钟?柯羿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大本钟”(big ben)是(英国议会大厦)大钟的昵称,在某些情况下也指这座钟楼本身,它位于英格兰伦敦议会大厦的北端。最初它仅被称为钟楼,2012年为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钻禧纪念,它被重新命名为伊丽莎白塔。这座钟是一座带有五个钟铃的大钟。
这座钟楼由查尔斯·巴里爵士和奥古斯塔斯·普金设计,采用垂直哥特复兴风格,于1859年完工。它装饰着精美的石雕,其特色符号与英国的四个组成国家以及盎格鲁 - 威尔士都铎王朝有关。一段拉丁文铭文颂扬了维多利亚女王,这座宫殿正是在她统治时期建造的。 钟楼高316英尺(96米),从地面到钟室的攀登有334级台阶。它的基座是正方形的,每边长40英尺(12米)。钟面的直径为22.5英尺(6.9米)。
这座钟使用的是最初的机械装置,完工时它是世界上最大且最精确的四面报时钟。它由埃德蒙·贝克特·丹尼森和皇家天文学家乔治·艾里设计,由爱德华·约翰·登特和弗雷德里克·登特建造。它以可靠性著称,可以通过在钟摆上增加或移除旧便士来进行调校。大钟由怀特查佩尔铸钟厂铸造,重13.5长吨(13.7公吨;15.1短吨)。它的昵称源自监督其安装的本杰明·霍尔爵士,不过有时也被认为是源自重量级拳击冠军本杰明·坎特。还有四个刻钟钟铃,会在每个一刻钟敲响。
大本钟是英国的文化象征。它是英国和议会民主制最突出的象征之一,并且经常在以伦敦为背景的电影开场镜头中出现。自1970年以来,这座钟楼一直是一级保护建筑的一部分,自1987年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7年至2021年间,这座钟和钟楼进行了翻新,在此期间,除了少数例外情况,钟铃一直保持沉默。
伊丽莎白塔,最初名为钟楼,通俗地被称为“大本钟”, 是查尔斯·巴里为新威斯敏斯特宫设计的一部分,此前旧宫殿在1834年10月16日的一场大火中大部分被烧毁。 虽然巴里是这座新哥特式宫殿的首席建筑师,但他请奥古斯塔斯·普金来设计钟楼,这座钟楼与普金早期的设计相似,包括为兰开夏郡的斯卡里斯布里克庄园的设计。钟楼的建设始于1843年9月28日。建筑承包商是托马斯·格里塞尔和莫顿·皮托。议会档案中的一把刻字泥刀记录着,皮托儿媳的妹妹埃米莉获得了奠基的荣誉。这是普金在1852年精神错乱并去世前的最后一个设计,普金本人在巴里最后一次拜访他取走设计图时写道:“我这辈子为巴里先生工作从未如此努力过,因为明天我要交出钟楼的所有最终设计图,它太美了。”
设计
钟楼于1859年完工,采用普金的哥特复兴风格设计,高316英尺(96.3米),是英国第三高的钟楼。它的钟面(在中部)距离地面180英尺(54.9米)。钟楼的基座是正方形的,每边长40英尺(12.2米), 坐落在12英尺(3.7米)厚的混凝土基础上。它的建造使用了砖块,外部覆盖着来自南约克郡的沙色安斯顿石灰岩,顶部是一个覆盖着数百块铸铁屋顶瓦片的尖顶。有一个由290级石阶组成的螺旋楼梯通向钟室,再往上走44级台阶到达钟室,再额外走59级台阶到达尖顶顶部。
在钟室和艾尔顿灯上方有52个装饰着纹章的盾牌:英格兰都铎王朝的红白玫瑰、苏格兰的蓟花、北爱尔兰的三叶草和威尔士的韭菜。它们还包括都铎王朝国王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的石榴;象征上下两院议会的吊闸;以及鸢尾花,这是英国君主曾宣称统治法国时留下的标志。
从地面一直延伸到钟室的通风井,尺寸为16英尺(4.9米)乘8英尺(2.4米),由被称为“空调之父”的大卫·布儒斯特设计。它原本旨在将凉爽、新鲜的空气引入威斯敏斯特宫;但实际上这并未起作用,通风井后来被改造成了烟囱,直到1914年左右。2017年至2021年的保护工程包括在通风井中安装了一部电梯。
它的基础坐落在一层砾石上,砾石下面是黏土。由于地基较软,钟楼在55米的高度上向西北方向倾斜了约230毫米(9.1英寸),倾斜度约为 。这其中包括因伊丽莎白线隧道挖掘而计划的最多22毫米的额外倾斜度。20世纪90年代,在建设朱比利线威斯敏斯特段期间,数千吨混凝土被注入钟楼下方的地下以稳定地基。它在尖顶处倾斜约500毫米(20英寸)。专家认为,在未来4000到10000年内,钟楼的倾斜不会成为问题。
从河对岸看威斯敏斯特宫。伊丽莎白塔在右侧可见。
艾尔顿灯
1873年,当时的下议院议长威廉·埃尔顿添加了一个新设施。艾尔顿灯是一个位于钟室上方的灯笼,每当在下议院在天黑后开会时就会点亮。从伦敦各地都可以看到它。最初,它朝向白金汉宫方向发光,以便维多利亚女王可以从窗户向外看,知道下议院何时在开会。
囚室
钟楼内部有一间橡木镶板的囚室,只能从下议院进入,不能通过钟楼的入口进入。它最后一次被使用是在1880年,当时新当选为北安普敦议员的无神论者查尔斯·布拉德劳,因抗议向维多利亚女王宣誓效忠的宗教誓言而被下议院议长监禁。从官方角度看,自1415年以来,侍卫长仍然拥有逮捕权。然而,这个房间目前被请愿委员会占用,该委员会负责监督提交给议会的请愿书。
名称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的记者们称它为圣斯蒂芬塔。由于国会议员最初在圣斯蒂芬大厅开会,这些记者将任何与下议院有关的事情都称为“来自圣斯蒂芬的新闻”,这个术语在威尔士语的政治报道中以“San Steffan”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威斯敏斯特宫确实有一个名为圣斯蒂芬塔的建筑,位于公众入口上方。 2012年6月2日,下议院投票支持一项提案,将钟楼的名称从钟楼改为伊丽莎白塔,以纪念伊丽莎白二世登基钻禧之年,因为被称为维多利亚塔的大型西塔在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钻禧之际已被重新命名以向她致敬。 2012年6月26日,下议院确认可以进行更名。时任首相大卫·卡梅伦于2012年9月12日正式宣布了这一更名决定。 更名仪式上,时任下议院议长约翰·伯考在毗邻的议长绿地为钟楼揭下了一块铭牌,以此来纪念这一更名。
2023年修复后的两个钟面
奥古斯塔斯·普金在设计钟面时从钟表匠本杰明·刘易斯·沃利奇那里获得了灵感。每个钟面都由用螺栓固定在一起的铸铁部件制成。整个框架直径为22.5英尺(6.9米),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四面钟面。每个钟面都包含324块乳白色玻璃。最初,钟面使用煤气灯进行背光照明,起初只在下议院开会时点亮,但自1876年以来,它们通常从黄昏到黎明一直亮着。20世纪初安装了电灯泡。钟面华丽的边框是镀金的。在每个钟面的底部都有拉丁文铭文“DOMINE SALVAM FAC REGINAM NOSTRAM VICTORIAM PRIMAM”,意思是“主啊,保佑我们的女王维多利亚一世”。与显示“4”为IIII的钟面不同,大本钟的钟面将“4”显示为IV。钟的时针和铜制分针分别长8.75英尺(2.7米)和14英尺(4.3米)。
完工时,钟面和指针是金色的,但在20世纪30年代被漆成黑色,以掩盖空气污染的影响。在2017年至2021年的保护工作中恢复了原来的配色方案。对油漆层的分析发现,在过去的160年里,至少使用过六种不同的配色方案。维多利亚时代的玻璃也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由德国玻璃制造商肖特公司精心制作的复制品。
机械装置
这座钟的机械装置以其可靠性而闻名。设计者是律师兼业余天文学家埃德蒙·贝克特·丹尼森和皇家天文学家乔治·艾里。建造工作委托给了钟表匠爱德华·约翰·登特;1853年登特去世后,他的继子弗雷德里克·登特于1854年完成了这项工作。由于钟楼直到1859年才完工,丹尼森有时间在当年4月安装前进行试验:他没有使用最初设计的锚式擒纵机构和直进式擒纵机构,而是发明了一种双三脚式擒纵机构,这种机构在钟摆和钟表机械装置之间提供了最佳的分离效果,从而减轻了雨、风和雪对钟面的影响。丹尼森从未为他的设计申请专利,它很快就成为了所有新的高质量钟楼大钟的标准配置。
给钟上发条
在钟摆顶部有一小堆旧便士硬币;这些硬币是用来调校时钟时间的。添加一枚硬币会轻微提升钟摆重心的位置,减少钟摆杆的有效长度,从而加快钟摆摆动的速度。添加或移除一枚便士会使时钟每天的速度变化0.4秒。钟摆上也放置过其他硬币;2009年,其中三枚便士被一枚为庆祝当时即将到来的伦敦奥运会而铸造的50便士硬币所取代。
大本钟每周的走时误差在几秒之内。它每周需要手动上发条三次(大约需要1.5小时)。钟表管理员除了负责监督宫殿周围的各项维护工作外,还负责照看钟的机械装置。有一组钟表匠每天24小时待命,以便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对钟进行维护。
1941年5月10日,德国的一次空袭损坏了钟的两个钟面、钟楼阶梯式屋顶的部分区域,并摧毁了(下议院的)茶室。建筑师吉尔斯·吉尔伯特·斯科特设计了一个新的五层建筑。其中两层是现在的茶室,于1950年10月26日首次投入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座钟一直准确运行并敲响钟声。
这座主钟,官方名称为“大钟”,但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大本钟,它是钟楼里最大的钟,也是威斯敏斯特大钟的一部分。它发出的是自然音E调。
最初的那座钟是一个重达16吨(16.3公吨)的报时钟,由约翰·沃纳父子公司于1856年8月6日在蒂斯河畔斯托克顿铸造。人们认为这座钟最初打算被命名为“维多利亚”或“皇家维多利亚”,以纪念维多利亚女王,但有一位议员在议会辩论中提议了现在这个昵称“大本钟”;不过这一评论并未记录在《汉萨德议会辩论记录》中。
由于当时钟楼尚未完工,这口钟被安置在新宫院,但在测试过程中,钟出现了无法修复的裂缝,不得不重新铸造一口钟来替代它。1858年4月10日,这口钟在怀特查佩尔铸钟厂被重新铸造成了一口重达13.5吨(13.76公吨)的钟。第二口钟被放在一辆手推车上,由16匹马牵引着从铸钟厂运往钟楼,沿途民众欢呼着见证它的运送过程;然后它被往上拉了200英尺(61.0米),送到了钟楼的钟室,这一过程耗时18个小时。这口新钟高7英尺6英寸(2.29米),直径9英尺(2.74米)。这口新钟于1859年7月11日首次敲响;同年9月,它在钟锤的敲击下也出现了裂缝。据铸钟厂的经理乔治·米尔斯称,钟表专家丹尼森使用的钟锤重量超过了规定最大重量的两倍多。大本钟因此停用了三年,在这期间整点报时由最小的那口刻钟钟铃敲响,直到大本钟被修复。为了修复它,从裂缝周围的钟缘上凿下了一块方形的金属,然后将钟转动了八分之一圈,这样新的钟锤就会敲击在不同的位置。 从那以后,大本钟敲响时的音调就略有不同,而且至今仍在使用,裂缝也没有修复。在1881年重达16.75吨(17公吨)、目前悬挂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大保罗钟”铸造出来之前,大本钟一直是不列颠群岛最大的钟。
2007年8月,大本钟的钟锤自安装以来首次被更换。
“大本钟”这个昵称的起源一直存在一些争议。这个昵称最初是用于称呼那口大钟的;至于它究竟是因公共工程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而得名(他监督了大钟的安装),还是因英国重量级拳击冠军本·坎特而得名,存在争议。 然而,从当时媒体的报道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个名字源于身材高大的本杰明·霍尔爵士的昵称。现在,“大本钟”这个词常常被引申用来统称这座钟、钟楼和那口大钟,尽管这个昵称并不是被所有人认可用来指代钟和钟楼。一些关于这座钟楼、钟和大钟的作品的作者会在标题中先使用“大本钟”这个词,然后再进一步阐明书中的主题既包括那口大钟,也包括钟和钟楼,以此来避开这个争议。
钟声
除了那口大钟,钟室里还悬挂着四口刻钟钟铃,它们会在每个一刻钟敲响威斯敏斯特钟声。这四口刻钟钟铃发出的音分别是升G调、升F调、E调和B调。它们由约翰·沃纳父子公司在其新月铸钟厂分别于1857年(升G调、升F调和B调)和1858年(E调)铸造。这家铸钟厂位于朱因新月街,也就是现在伦敦市巴比肯区的所在地。[92] 这些钟铃是由从连接室(钟室和钟室之间天花板较低的一个空间)引出的缆绳拉动的钟锤敲响的,在连接室里,缆绳由报时装置触发。
刻钟钟铃会演奏一段重复一次的、由20个音符组成的轮唱序列,并在E大调中进行四次变调:在一刻钟时演奏第1至第4个音符,在半点时演奏第5至第12个音符,在差一刻整点时演奏第13至第20个音符以及第1至第4个音符,在整点时演奏第5至第20个音符(在主钟敲响整点报时前25秒敲响)。由于低音钟(B调)需要快速连续敲击两次,没有足够的时间将钟锤拉回,所以在钟的相对两侧为它配备了两个活动钟锤。这段钟声的曲调是剑桥钟声,最早用于剑桥大圣玛丽教堂的钟声,据说是威廉·克罗奇改编的,改编自亨德尔《弥赛亚》中“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这首曲子里的小提琴旋律。[93][94] 这段钟声的象征性歌词同样源自大圣玛丽教堂,且间接引用了《诗篇》37:23-24,歌词是:“在这整个时辰/主啊,做我的指引/借着你的大能/脚步不会滑跌”。这些歌词被写在钟室墙上的一块牌匾上。
对这口钟的要求之一是,报时钟的第一声敲击必须精确到每天误差不超过一秒。这个误差范围是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夏季为英国夏令时)为参照的。所以,举例来说,在十二点时,是十二声报时钟声中的第一声标志着整点(比如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的新年钟声)。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六声报时信号”(协调世界时)的最后一声所指示的时间可能会有微小的差异。
2022年11月13日,即国殇纪念日,大本钟的钟声自2017年8月以来首次恢复正常报时,在当地时间上午11点主钟敲响之前响起,主钟的第一声敲响标志着两分钟默哀的开始。
文化意义
这座钟已经成为了英国的一个文化象征,尤其是在视觉媒体领域。当电视节目制作人或电影制作人想要表示故事发生在英国的某个普通地点时,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展示钟楼的画面,画面中常常会有一辆红色的双层巴士或黑色的出租车在前景中。
2008年,一项对2000人的调查发现,这座钟楼是英国最受欢迎的地标建筑。它也被评为最具标志性的英国建筑。
这座钟的钟声在音频媒体中也同样被用作英国的象征;其他的钟和设备会模仿威斯敏斯特钟声,但大本钟的钟声因其是原版且最为经典而更受青睐。大本钟是跨年庆祝活动的一个焦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会播放它的钟声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为了迎接2012年的到来,钟楼被烟花照亮,烟花随着大本钟的每一声敲响而绽放。同样,在国殇纪念日,大本钟的钟声会被广播,以标志着11月11日11点的到来以及两分钟默哀的开始。
1999年,在新年前夕,索尼音乐娱乐公司发行了一张这座钟的录音,名为《千禧钟声》,署名艺术家为大本钟。在截至2000年1月8日的那一周,它在排行榜上排名第53位(其中包括1999年12月31日之前的购买量)。
大本钟的钟声还在四位君主的国葬上被敲响,每响一声代表君主在世的一岁:第一次是在1910年爱德华七世的葬礼上(敲响68声);第二次是在1936年乔治五世国王的葬礼上(敲响70声);第三次是在1952年乔治六世的葬礼上(敲响56声);最后一次是在2022年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上(敲响96声)。
在某些情况下,居住在距离钟楼和大本钟合适距离的伦敦人,通过同时现场聆听和收听模拟广播中的钟声,能够听到钟敲响十三下。这是有可能的,因为电子传输的钟声几乎是瞬间到达的,而“现场”的声音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对较慢而会有延迟。
独立电视新闻公司(ITN)以前的开场画面中会有钟楼的画面,同时伴随着大本钟的钟声来强调当天的新闻头条。大本钟的钟声(在ITN内部被称为“钟声”)在新闻头条时段仍在使用,并且所有新闻简报都使用基于威斯敏斯特钟面设计的图形。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的一些新闻简报(下午6点和午夜,周日还有晚上10点)以及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服务的节目开始前,也能听到大本钟敲响整点报时的声音,这一做法始于1923年12月31日。钟声的声音是通过永久安装在钟楼里的一个麦克风现场传送的,并通过线路连接到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大楼。
在英国大选投票结束时,全国出口民调的结果被投射到钟楼的南侧。2012年7月27日,从上午8点12分开始,大本钟敲响了30下,迎接当日正式开幕的伦敦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