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几位育儿心理专家的不同见解
文/图小雨点的妈妈
http://s3/mw690/004ljnv8gy6LaDPxU3M12&690
http://s12/mw690/004ljnv8gy6LTf3NEBJcb&690
http://s3/bmiddle/004ljnv8gy6LaA67p3Y02&690
http://s7/mw690/004ljnv8gy6LTeZbA4Sb6&690
http://s7/mw690/004ljnv8gy6L4h3Vlky16&690
心理专家:爸爸带孩子好处多
怎么尽爸爸的责任?有心理学专家认为,其实孩子们更需要“奶爸”,男性身上有很多女性所不具备的品质,可以通过互动,传承给孩子,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所以,爸爸带孩子好处多。
有分析认为,爸爸带孩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原因在于,父亲在家庭中多扮演着“责任承担者”的角色,孩子果断、有节制、勇于担责并解决问题的个性就能得到发展,避免遇事逃避等消极行为。
此外,爸爸可谓孩子的第一任体育老师,很多孩子运动的理念、习惯都是从爸爸那里传承来的。而且,爸爸带着孩子游玩时多数采用“放养模式”,爸爸的宽容给了孩子“去做吧,一切有老爸在,你值得尝试全世界”的暗示,让孩子的“主见”受到了肯定,让他们的情绪更稳定、更独立。
此外,男性的性格相对比较粗放、进取、外向,这样的特质会让孩子强化性别认同,也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上摘录于《陆毅反思当爹责任:富养有无弊端》一文。
这几天,有心理专家在一篇(见上)发表于某报刊某网络的文章里说:如果把一个家庭里两位育儿主角拉到一块儿来比个高低,结论是:爸爸带孩子胜过妈妈,好处多多。
我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在育儿的过程中,只要遇上了这方面的心理专家,敬重和请教唯恐不及,绝不会信口雌黄,有失恭维。只是对此一说,我实在不敢认同。
为了陈述一下自己的浅见,先想请教一下提出这个问题的心理专家们,他们说,“其实孩子们更需要‘奶爸’,男性身上有很多女性所不具备的品质,可以通过互动,传承给孩子,对他们的成长大有禆益。”什么叫“奶爸”?上网一查,各种说法都有。姑且就依其一种吧,奶爸就是带一岁至两岁婴儿的爸爸。后面那一句着重点明的所谓“品质”,他们一口咬定男有女无。先不论“品质”一词使用得极不明确也极不谨慎,我认为连脚也站不住的,是这种肯定过于武断。
“男性身上有很多女性所不具备的品质”,所指的,不是单指夫妻甲乙、夫妻丙丁,指的是普天下的全体夫妻。既然如此,也可以说,“女性身上有很多男性所不具备的品质”。如果这种说法成立,“互动”也好,“传承”也罢,夫妻双方都能卓有成效地用之于育儿教育,至于对孩子们成长的“大有禆益”,有首歌里唱的,我改一句:育儿的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心理专家们畅所欲言地提到了,夫妻两个到底是谁在扮演“责任承担者”的角色,并且用了一个看似很有分寸的量词,说扮演者多是父亲。这个“多”来衡量家庭里责任承担者大部分是父亲,我以为未见得准确。原因是,一般家庭里凡是做妈妈的,都能把某些家庭责任,尤其是对孩子抚养、教育方面的责任,主动地承担了下来,体谅孩子爸爸“男主外”的奔波和辛劳。举几个例:我的女儿因病在医院住院或门诊,进进出出,我记不清有好多回了。即使是深更半夜,朔风怒号,只要我一个人能扛得下的,我都不会非得孩子的爸爸同去不行;女儿3岁上幼儿园,从小班到大班的几年里,我一面上班,一面把放在幼儿园里的孩子系在心头。雨天雪天,送她接她;双休日里,陪着她去学琴学舞;带着她去踏青爬山逛公园;晚睡之前,捉迷藏讲故事,教她背词背诗,······。凡此等等,我如果说这样还不苦不累,那是假话。虽然我半点也未曾想到,我这样做,与孩子“果断、有节制、勇于担责并解决问题的个性得到发展”有多少直接的关系,但是我感到,当我的女儿长大了,懂事了,独当一面的工作了,愉快的料理自己的生活了,即便这苦乐相依的育儿,已经过去,然而,往事不会如烟,它将是永远甜在我内心的幸福。
爸爸们全都是孩子的第一任体育老师吗?这一论断恐怕还得三思。女性中的体坛健将不数则罢,数起来一大群,问问《爸爸去哪儿》群里的田亮便一目了然。这个问题如果贸然回答:“很多孩子运动的理念、习惯都是从爸爸那里传承来的。”,也许会在妈妈群中引起争议。至于说到此处还不十足,接着再加之补充:“爸爸带着孩子游玩时多数采用‘放养模式’,让孩子的‘主见’受到了肯定,让他们的情绪更稳定、更独立。”持这种说法的,说说可以,硬性地说是一种育儿理论,可能要尽量多召集一些妈妈们来各抒己见,提起这个什么“放养模式”,我女儿的爸爸曾经在我面前摆弄过,那种对小雨点的“放养”,百分之百是拿孩子做试验,一次是水中松手。一次是给七个月大的女儿喂整块饼干卡喉。不听劝阻试出事来的爸爸吓懵了,束手无策,当时果断地一手倒提孩子双脚一手拍击背部的却是妈妈,那一场又一场几乎把女儿送入绝境的“放养”,过去好几年了,现在想起来我还心有余悸。我深深觉得,这幼儿教育中的什么“放养模式”,如果做爸爸的把这个模式拿来在孩子们身上实践,让孩子们的“主见”在妈妈们被吓个半死中去“肯定”,我倒是可以“肯定”一点,断然反对或者事前持慎重商榷态度的绝非少数!即使是体育专家的爸爸们,千万别心血来潮,须知自己的妻儿,在诸如此类的试验面前,“主见”如何“肯定”?
“情绪”怎能“稳定”!
最后,畅言者还语重心长地说到一个“爸爸带孩子”的积极效果:“男性的性格相对比较粗放、进取、外向。这样的特质会让孩子强化性别认同,也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把天下男人的性格都归在一个类型里,又粗放又进取又外向,如果让这样的爸爸带孩子,也许会出问题。“外向”的爸爸姑且不论,“粗放”的爸爸却令人担忧,试想,马大哈似的爸爸带孩子,哪个做妈妈的放得下这个心?有句话我啃了大半天,“这样的特质会让孩子强化性别认同”,这话啥意思?男孩子强化这样特质的认同,管它个三七二十一,还勉强说得过去,如果是女孩呢?和爸爸去强化性别认同,真是荒诞!由此还说到爸爸们这种粗放、进取、外向的性格特质,竟然“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哎呀哎呀,这里提及的被强化了性别认同的女孩将来如何去酿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上面我所摘录的心理专家的育儿高论来自记者的笔录,我再引用时只字未动,应没有我笔下的什么差错。如果原记录有误,责任当属谈话现场的记录者。好在我是育儿门外谈,无损门内人学识的渊博和育儿经验的丰硕。归根结蒂,我是在学习,和孩子爸爸一道,在学习中不断汲取知识源泉,外有孩子爸爸为一家生活的辛苦奔波,内则以我为主,共同把年幼的女儿教育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