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礼堂部分文化墙介绍(十)——刁氏宗祠简介及部分建筑设施说明

标签:
典礼堂典礼堂文化墙刁氏宗祠简介部分建筑设施说明祠堂文化 |
分类: 宗祠文化 |

刁氏宗祠简介及部分建筑设施说明
根据典礼堂所存谱牒记载,刁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乙酉年(1765年)间,共三进。同治八年(1869年),曾重建宏通正殿。所有建筑在一九五八年“大办钢铁”时被拆除,材料用于充薪炼铁,而后即被夷为平地。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地人文回归。刁氏族人中贤孝卓见者又倡议建祠续谱。于是典礼堂第十届理事会便于庚辰年(2000年)十月初八至冬月初六在原宗祠旧址附近重新建起了三进宗祠。现仍保留的第二、三进即当时所建。2014年成立的典礼堂第十一届理事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原来的宗祠进行了扩建,新建了典礼堂主殿—明夷殿,并改建了门楼。使得刁氏宗祠扩建成前后共四进现在的规模。
现就刁氏宗祠的规模布局及构筑物命名作个说明:
现如今重新修缮的刁氏宗祠,取庙宇式建筑造型,其群构的中轴坐落在从子午线上,坐北朝南,前低后高。整体布局依次是门前广场、旗坛、井栏、门楼、围墙、天井、廊庑(待建)、拜堂、享堂、石鼓、香柜香炉、寝堂等一应设施。
新辟门前广场长55米,宽25米,占地面积1375平方米,新建了乡村大舞台(由清溪镇政府投资5万元兴建),使祠堂总面积达到了近3200平方米。广场以混凝土作硬化处理。
旗坛、井栏处左侧青龙之位,完全符合青龙宜近、临水、且高且大的要求。旗坛上立旗杆三根,可分别悬挂国旗、族旗和宗人旗(临事而设)。井有三德,一曰平实,粹其外而华其内,至清至美,冬暖夏凉;二曰平等,意即不分贵贱高低,人人皆可取用;三曰平衡,能大体保持相对水位,不内涸不外溢,即取即生,取之不尽。故刁氏族井题名曰“三德井”。
宗祠第一进是新改建的门楼,长15米,进深5.9米,总高8.2米,其中下檐口高4.3米,重檐距1.6米,脊高7.8米,占地面积达72.57平方米。仅厚重的大门就高达3.02米,宽达2.2米。整个门楼耗资达40万元左右。门楼系重檐结构,上檐下方悬“刁氏宗祠”扁额一块,赤底金字分外夺目,红黄相配,取火土相生之意。门楣上书名之曰:“晋阳门”,取《易经·火地晋》晋卦爻辞之意。该卦离火在上,坤土在下,有日出之象,阳气渐隆,欣欣向荣。
宗祠第二进建筑,依惯例大多设制为拜堂。拜堂的定位为多功能场所,可祭祀问卜,可供奉先人,可操办红白喜事,(
宗祠第三进,一般都设做享堂。享堂是祠堂的中心,其功能定位为议事堂。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一般都在享堂举行。此外,享堂的上位可供奉祖宗挂像或塑像,享堂的人位可陈列宗人优秀者或杰出贡献者的挂像、生平或事迹。本刁氏宗祠的享堂,自首建以来便叫“典礼堂”,一直延用至今。其来历和内涵因谱上未做记载,现人也无从考证。祠堂内柱联曰:“祠风威正千秋立,堂势尊严万代传。”门边柱联曰:“春露秋霜忠杰满门名耀祖,萍踪藻洁英贤遍地业光宗。”前联直接嵌名祠堂的威严;后联歌颂我刁氏英贤忠杰,光宗耀祖。
第三、 四进之间是个院落,也是宗祠内最大的空地,这里设有宗亲捐赠的石鼓一对,出自一百多年前朝廷奖励我宗亲的礼物,极大提高我宗祠的文化品位。一尊大香炉和一对香柜也是由我宗亲捐赠,便于我四方宗亲祭祖时燃烛烧香之用。
第四进是寝堂,也称祖堂、后殿。是安放祖宗牌位的场所、神灵安寝的地方。新建主殿自2014年12月9日(农历十月十八日)正式开工,至2017年11月主体工程竣工,历时近3年,耗资约135万元。新建的刁氏宗祠主殿东西长19.2米,南北进深13.6米,脊高12.2米,马头墙高12.65米,一层檐口高5.26米,二层檐高7.98米,一、二层之间天窗1.5米高,占地面积261平方米。作为祠堂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寝堂地坪最高,体量最大,庄严肃穆,流光溢彩。此寝堂题名为“明夷殿”。明夷者百度解释:伤也。火入地中,掩伤明德,君子在厄,三日不食,文王之难,困于荆棘,凡百事且宜息。此卦坤上离下,为火入地中之象,日出地上,其明乃光,但若入地,则明伤矣。
墙外玄武位设“五谷轮回"所”或称“曲径通幽”处,此处背道悠静,正合于大开方便之门,解决后股之忧。
祠堂的营造款式,包括瓦作,梁架、门窗、斗拱、屋顶吻等诸多内容。
瓦作处大式与小式之间的混合形式。既非硬山,也非悬山,而是将悬山与微派的封火墙相结合。其房顶呈前后两面坡造形,一条大脊和四条垂脊,两端山檐直抵封火山墙。山面裸露,没有什么变化,显得质朴坚硬,故称硬山。晋阳门楼与明夷寝殿均采用组合式屋顶与重檐,变化多端,气势恢弘。
祠堂的装饰有油漆、彩画和雕刻等方面。油漆以生桐油打底,熟桐油上色罩光,防潮防腐,经久光亮。门厅的彩画主以和玺类型,明间色调上蓝下绿,次间上绿下蓝,稍间上下互换分配,还夹杂有画师的自由发挥。仪门炮钉密布,漆色朱红,两边的祠联,立意高远。上联:“祠堂别致谈家论国议天地”,下联:“宗人不凡习武修文塑江山”。明夷殿的彩画也含有和玺成分,但用色自由。门前楹联“金鸡立地脚下留吾姓,翠竹顶天枝前见我形”是我族人紧扣“刁”之字形民间传说"鸡爪刁",“竹叶刁”而作,特色鲜明,唯独我刁氏宗祠专用,可称传世佳作。走进大殿,两旁高大立柱以大红为主,柱上金龙盘饶,栩栩如生。楹联采用红底上书行楷金字技法,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构,结密而无间,飘犀而庄重。上联书:“祖德绵长一脉源流先世泽”,下联书:“宗功浩大满堂酝酿太和春”。典礼堂彩画多为苏式写实手法,内容如云纹、莲花、牡丹、芍药、蝙蝠、展蝶、书画等等。所有雕刻赋于雕件以生动造型,有鸯鸯戏水,有喜雀登梅,有鹿鹤同春,有松竹延年……寓意深刻,喜庆呈祥。
祠堂注重绿化(只是规划、已实施部分,余待逐步实施),典礼堂前的庭院,栽有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取“玉堂富贵”之意。明夷殿前的陵院,东西对植雪松两株,精选实生苗成株,枝型平展,树冠不偏,以冀氏族各支脉均衡发展。殿门左右两边,对称列植桧柏两排,取哨丁守护之意。桧本良木,惜宋时秦桧卖国,后人竟不以“桧”为名,足见汉奸之耻深入人心。今罚“桧”柏为我寝殿守陵,意在警示族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做秦桧第二。寝殿两山各栽朴树数株,意在有朴服务。又植慈孝竹数丛,寓上慈下孝之意。廊庑迎面密植短木多种,诸如红头石楠,金边黄杨,竹节冬青等等,修剪成斑爛色块,甚为可观。行道两边路牙,遍植麦冬葱兰,天井陶砖地坪,遇湿地衣自生,每当雨后天晴或温润时节,令人常有“青苔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慨。品评一座建筑群,常常见微而知著。
轮回之所也是祠堂不可忽缺的一部分,植以珊瑚树、夹竹桃、菱霄、紫藤等遮蔽树种以掩之,以方便出入,曲径通幽。
最后,望我宗人多思、多想、多议、多论、多习武、多修文,按照我们祠联要求的那样,既为家又为国而集体上进提升!
诚如是,则吾心幸甚!吾族幸甚也!
含山刁氏大刁支脉下彭六三世节木整理加工润色完成定稿
公元二O一九年九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