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夜话》:今又重阳
(2025-10-29 18:01:51)《西窗夜话》:今又重阳
重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首先是来自《易经》阴阳学说:“九”为阳数,九月初九双阳相重,故称“重阳”。古人认为,此时阳气达顶峰后转衰,需通过登高佩带茱萸等活动,平衡阴阳,祈求长寿。也有先秦丰收祭祀说,即秋季丰收时祭天祭祖的仪式,西汉时期逐渐形成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兼具感恩与祝福内涵。核心的思想有避灾、驱寒、延寿,即登高深秋避灾,佩带茱萸驱寒,饮菊花酒延寿,使重阳成为融合自然崇拜、生命关怀与民俗智慧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的古诗词最著名的当属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句成为中华民族思乡情感的代名词。王维十七岁时以白描手法道尽游子重阳孤寂,被历代评为“重阳诗压卷之作”。
此外,唐代大诗人杜甫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也作为重阳诗的重要代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展现了夔州秋景与自己身世之悲。另外,李清照的《醉花阴》“人比黄花瘦”,以菊花喻人,成为婉约词的典范。尤其要提到革命领袖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诗词,“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以革命浪漫主义重塑了重阳意境,为现当代人所推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重阳节赋予了更多文化思想内容,最主要体现在尊老爱老社会思想和有关的民俗活动,重阳节看望慰问老人,祈福敬爱老人,体现了现代文明社会新的思想道德风尚。
1961年出生的人也渐进黄昏老人,我等陕北高原之子从小生活困苦,每日所思腹中之物,那有登高采菊赏菊之兴俗,只是后来走入社会后,从文学作品中,从文人雅士时兴中才知道重阳文化意义和社会习俗思想。其实,真正意义上讲,我对重阳没有任何特殊的思想情感,只是记得重阳这个时候段,农人们秋收了,大量的谷物稼穑、薯类块茎正在往家里搬摇,只有爱美的小女孩才在山上采撷以秋菊为主的之黄花编成的花环戴在头上。
任何社会风俗的形成,既有区域地理自然形成的,也有特定人群的文化思想习俗。如重阳节丰收时祭天祭祖,或文人登高赏菊,或夷民插茱萸避邪,现在与时俱进,增加了敬仰老人,祈求长寿之思想,此乃和谐社会文明社会之体现。
说来也怪,四十五年前的重阳前后,一个陕北高原毛头小伙子,提了一捆书来遥远的乌鲁木齐来上大学。军校毕业后,也是在这重阳节前后,分配到新疆的伊犁河谷天山脚下喀什河畔当兵,1993年的重阳节从伊犁来到了军区高级机关,开始了前后数十年的机关生活,9年前重阳节,当兵36年的戊边人到了最高服役年限光荣退休了。今又重阳,有太多的人生感受,只是留在以后的岁月中漫漫咀嚼消化吧!
总而言之,重阳节是吉祥的、欢愉的,人们追求祈福避灾,追求健康长寿,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心理诉求了,也是最高的生活愿望。人类文明进步了,我们应该更多更好地在重阳之日观赏自然之美,体会生活之美,享受人生之美。
2025年重阳节于乌鲁木齐
前一篇:《西窗轶事》:很远亦很近
后一篇:《故园物语》:花豹山圪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