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意象》:过年的思想
(2024-12-09 09:23:16)《陕北意象》:过年的思想
到底什么时候对过年有印象了,大概六七岁的时候
。不黯世事时,对过年的印象就是吃好的,穿新衣。稍为懂事后,看到过年家家户户都在忙,父母有生活的期盼和希望,也有愁绪思想着过年能准备些什么东西呢!到十四五岁大懂事后,才知道过年父母是有愁苦的,一年到头吃不饱穿不暖,可不管平时生活怎样,过年了一定要让娃娃大小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可有的时候人们越期望好好过年,时常又因为出现一些不高兴,甚至伤心落泪的事情,这我在青少年时是有切身体会的。等真正明白过年的意义和准备为父母过年时分担一些压力时,我却远离父母到千里之外的边地了,不仅不能为父母分担生活愁苦,而且徒给父母增添了过年与儿子团聚不了带来的伤感以及那无尽的思念。旅外生活几十年,只与父母一起过了一个春节,现在想起来觉得特别伤心。生儿育女有什么用,父母本不求有什么回报,只求子女们平安就好,可就是为了保佑这平安,父母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什么苦,流了多少汗,特别是逢年过节,身为父母那种思念、那种期盼、那种牵挂,那是没有为人父母的人所体会不到的心焦、酸痛和难肠。
过年原本是十分高兴和愉悦的事情,之所以提出这个酸楚的思想意念,大体来源于四个阶段的人生体验。一是当兵前对老家过年的印象。高兴居多,欢乐居多,但也愁绪和酸楚。过年时人的心情本来十分脆弱,可一不注意就可能触动了心中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往往一句话、一个眼神,就可能给敏感的人带来伤心和眼泪。在陕北老家,有过年时父母不能有训骂小孩子的讲究,更何况是大人呢?总记得有那么一两次,也不知为了什么小事,父亲说了母亲几句,母亲就伤心地哭了起来,闹得全家过年不高兴。穷人的家庭事多、穷人的心理十分脆弱,母亲可能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想起母亲在过年时流眼泪,我至今心理还特别难受,母亲辛勤劳累一整年,过年了还因为一点小事闹不愉快哭鼻子,真不应该,但母亲可能觉得自己十分委曲,就惹不住伤心落泪。这个生活画面一直刻在我的心里。二是到门外面工作后因过年回不了老家,为难解父母思儿念儿之心里而难过。在父母六十多年的生命岁月里,大概唯一能自解、释然,给他们心里带来愉悦的事情就是他们有个当军官的儿子,尽管这个儿子多少年来也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经济利益,但父母思想和精神上的愉悦和畅快乃至自豪,大概是别的人家体会不到的。可远在门外的儿子又能给父母解决什么问题呢?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甚至没有正儿八经陪父母好好吃顿好饭,多说一些宽心的话。想起来觉得儿子无用,名声在外徒有虚名,这也是我至今难受的地方。三是父母去世后每逢过年时无尽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至理名言。如果2002年以前,过年时虽然不能回老家过年,但我总要寄上一二百元钱让父母多卖些年货过年,过年期间总要打电话问候父母,拉上半天话,可自从父母去世后,每到过年总觉得心理空荡荡的,徒增悲戚,为解思念和有心里寄托,只能在每年大年三十,与爱人一起到市外荒野找个地方面向东方脆在地上为父母烧些纸钱,以解思念。每年如此,二十几年一次也没有拉下。四是当自己的儿子远在外地不能回来过年时的伤感。后来有的人说,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不能太优秀,太优秀或在外地,或在国外平时少有时间与父母相聚,即使过年也不一定能回来。过去几十年,常因为不能与我的父母一起过年而遗憾和自责,现在儿子也在外地时常不回来,特别是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和工作的牵绊后,有时大年三十也回不来,使我和爱人徒增伤感,尽管也能理解儿子的苦衷,但还是觉得酸楚,因为毕竟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事情,也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唐代诗人高适有诗曰“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是思念之情,苦旅之情。另一唐代诗人来鹄的《除夕》诗曰“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仔细阅读这两首以除夕为题的唐诗,从古人的思想情感中也能体会到过年时人们共同的心里诉求和期盼。人生从来都是不完美的,也许不完美才是自然和社会的本真,之所以存在不完美,人们才不停地奋斗、上进、拚博,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本质。
又快过年了,但愿天下的人们家人团聚,灯火可亲,共享新春之乐!
2024年12月9日于西安浐灞右岸
前一篇:《灞桥右岸》:观摩两次研讨会有感
后一篇:《灞河灯火》:灞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