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夏日的后半响
(2024-06-28 17:49:58)《黄土高原》:夏日的后半响
夏至以后,西安暑热,勿勿返回乌鲁木齐以求凉快。可乌鲁木齐这几日也是酷热难耐,坐在室内身上还出汗水。午休起来,坐在电脑前望着窗外炽热的、白亮刺目的阳光照在对面的楼宇上,人们都躲在在房子里,小区的异常安静不见一人。我突然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陕北高原,也就是这烈日炎炎、暑热灼人的后半响,受苦人从院子枣树荫下草席上睡起来,一边擦着脸上身上的汗水,一边左右观察太阳阴影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屋橼的太阳阴影下到门口滴岩石四五尺时,受苦人就该上山动弹了。
太阳这么红,天气这么热,后响不动弹不行吗?
不行嘛!农民种地就好像工人到工厂做工,解放军在哨位上站岗一样,这是自己的营生,也是自己的任务,做什么务什么,农民靠种地为生,不上山动弹能行吗!
其实,这么红毒的天气,出不出山意义不是很大。一般意义上说,正是天气红的时候也是庄稼快速生长的时候,如果雨水自应,越是这样的天气,像玉米这样的作物快速拔节生长,此时在寂静的河坝地,甚至能听到玉米拔节生长的声音。同时,这个时候也是庄稼地里各种杂草快速长生的时间,如果不尽快除草,就会影响庄稼的正常生长。所以不管烈日如何火毒,受苦人不敢耽误时辰,冒着炎炎烈日照样要上山锄地。可也有这样的情况,自小满、芒种以来,四五十天没有下过一场好雨,地里的庄稼在烈日暴晒下,像玉米、高粱的叶子都晒烤得卷了起来,庄稼根部本身还有点湿气,如果此时再锄地,可能把浅地表的湿气都翻晒没了,与其如此,还不如不要锄地了。这种情况通常是庄稼地杂草锄得差不多时才罢了。
盛夏的日子是很长的,虽说后响天气还红火,可毕竟到后半响了,温度会逐渐降了下来。后响六七点钟的样子,剩着天气稍为凉快,受苦人还要赶紧锄地,争取尽快把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
五六月的黄土高原,山里二坬尽管都披上了绿色,但庄稼不能自然生长,还要靠受苦人营务。在靠天吃饭、手工作业,人员不能流动,也不允许搞多种经营副业的情况下,生产队的社员只能天天把自己捆在土地上,靠老天爷赐好雨,靠受苦人下苦力,才能种出好庄稼,才能养活在土地上生活的人口。我有时觉得,黄土高原上生活的农民真不容易,在那么贫瘠的土地上,在那么原始的手工作业条件下,每年还能产下不少粮食,真不容易。如果说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能及陕西的关中平原,不管怎样因为是水浇田,东北平原还有机械化作业,可以说旱涝保丰收。可黄土高原上的劳作,完全靠天吃饭,看老天爷的脸色种庄稼了。如果十天半月,几十天甚至一两个月庄稼正生长时候,老天爷不下一场好雨,受苦人再怎么用力也是白搭。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发明了“抬龙王“楼子祈雨的民俗活动。由此,我想到,原始的宗教活动产生,就是劳动人民在大自然面前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才祈求祷告上苍降雨降福于民间。中国是传统的农业耕作,民间的一切民俗文化活动,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产生的。人们在克服不了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只能把生活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神祇身上。于是乎,黄土高原上就有了夏天"抬龙王”楼子祈雨、给庙宇神仙唱大戏,冬天"打清谯"、"转九曲"等祈祥怯灾纳福等民俗活动,而且累世不绝,繁荣异常的景象。
马克思曾说过,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是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我们深以为然。从古以来,人类生活生存的地域大体是适应人类基本生活生存需要才定居的。从黄土高原石峁遗址、芦山峁遗址、南佐遗址开发的情况看,黄土高原自三皇五帝以来就有人类居住生息繁衍。有人类居住,自然有其生活生产生存的必要条件。陕北的黄土高原,虽然山高沟深干旱少雨,但黄土黄壤、黄河中游,游牧和农耕相交地带的自然条件为这块土地上生长的人群创造独特的生活生存条件。从黄土高原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的文明成果看,说明此地自然有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的优势。正因为有这些优势条件存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才累世在此繁衍生息。
太阳终于彻底落山了,天气明显凉快起来,受苦人在山峁上、背坬里、梯田圪楞上加快了锄地的速度,利用这难得的凉快天气争取天黑前把这一地段的活干完。
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有多少父老乡亲在这盛夏的后半响还要上山锄地劳作呢!这是他们的营生,这是他们的依托,这是他们的希望,他们没有理由不尽心,没有理由不挥汗如雨劳作......
2024年6月28日于乌鲁木齐新泉居所
后一篇:《北地走笔》:思忆兰州